西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路径创新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m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目前,“三农问题”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制约农业发展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出现了松、散、软等现象,所有这些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和加强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创新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结合模式,创新农村三支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创新上级党委、部门对农村党支部领导方式。
  关键词:基层党建 ;创新; 新农村建设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085-04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毋庸讳言,“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制约农业发展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农村基层党建出现了松、散、软等现象,所有这些与我们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持久繁荣;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了更好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尤其是西部农村党建,笔者以四川南部A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西部党建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措施。
  
  1.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农民致富奔小康强烈愿望不相适应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担负着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的重要责任。毋庸讳言,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支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班子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引领发展经济的能力欠缺等特点。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亦存在着“不能发展”、“不想发展”等实际问题。
  1.1.1 班子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以A市为例①,2006年全市共有乡镇176个,行政村2 948个,其中党总支21个,党支部2 969个,共有村干部12 591人。一是从班子成员年龄来看,全市村干部中30岁以下仅1 343人,仅占总数的16%,而40岁以上的5 369人,约占总数的48.5%。以该市X县为例,2006年X县村级班子成员45岁以上占51.3%,年龄最大的“两委”主要领导有65岁,村班子集体总体年龄偏大,工作精力有限,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从班子成员的文化素质来看,村班子集体整体的素质低,A市农村村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34人,约占总数4.2%。初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1 200人,占总数90%。 全市个别县村级干部中大专文化仅占1.0%,而初中文化占40.1%。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对上级政策理解不了,法律法规把握不好,更谈不上掌握科学技术带领群众致富,科技兴农在农村推行遇到了重大的文化冲突障碍,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较为普遍。
  1.1.2 管理方式缺乏创新,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村干部工作在基层,党的方针、政策都要靠村干部去贯彻、落实。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民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关系淡化,迫切要求基层组织创新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当前,面对社会形态的转型,西部地区许多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上无所适从,“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需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调查表明85%村干部说村官难当,工作开展不了,有畏难情绪,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1.3 组织活动阵地缺乏,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脱节。一是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缺乏。“三室”(党员活动室及村民培训室、支部办公室、村委办公室)不健全,党组织教育群众失去了宣传培训基地。二是组织建设有待完善。以A市为例,该市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广了“支部+协会”工作模式,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对接。但从调查情况来看,“支部+协会”这种新的机制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是有的支部与协会职责不清,责任不明,造成支部就是协会,协会是支部的创收组织;有的协会负责人思想保守,只顾自己生产,担心培养出竞争者,对协会的事放任不管;还有的“支部+协会”生硬拉扯在一起,有形式而无实质。
  1.2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不相适应
  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不容乐观,存在着党员年龄老化,能力弱化,身份淡化等问题。
  1.2.1 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示范作用弱。
  以A市为例,2006年该市现有农村党员100 663人,从年龄来看,35岁以下20 514人,约占总数20%,45岁以上61 359人,占60%,党员队伍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不仅如此,该市青年党员大多外出务工,占党员总数10%。留下来的老年党员想发挥余热,但大多体弱多病,无法引领群众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效应可想而知。
   1.2.2 农村党员能力弱化,致富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一是观念保守,安于现状,很多群众致富了,但他们却仍然处于贫困中。二是缺乏必要技术。三是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差。部分党员由于文化素质低,无法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更不用说利用信息促进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了。
  1.2.3 农村党员身份淡化。
  一是认识不清。“党员不党员,就是两块钱”,一些没有担任党内和行政职务的农民党员,没有相应岗位,有一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心态,放松了自我教育。二是组织发展令人担忧。从A市情况来看,农村党员发展呈下滑态势。2003年全市共发展农村党员12 244人,2004年陡降至1 270人,2005年又降到1 250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党员身份的淡化。
  1.3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要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一是组织生活几乎停滞。党的组织生活停留在口头上、制度上,有的村党支部半年才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有的一年才召开一次,还有的一次也没有开。许多党员长年没有过组织生活,对党的路线、方针都不理解,不了解,思想逐渐开小差。二是部分村存在着党支部和村委会互不配合的“两张皮”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村“两委”各自职责不清,定位不准,相互越权,互不买账;大量工作时间不是在思考如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而是明争暗斗,互相拆台,损害了党组织的战斗力,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三是村级制度不完善,村务公开不彻底。有的村在财务审批环节存在暗箱操作,没有成立由村民选举产生的理财小组;有的村民长年没有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政治权利的明确保障,新农村建设是不可想象的。
  1.4 上级党委、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
  卢桑斯权变理论认为环境变化必然导致管理方式变革[1]。随着中央对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和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乡镇政府、县(区)直部门提供产业科技信息指导生产,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提出新的要求,乡镇政府、县(区)直部门的职能应由原来管理型逐渐转化为服务型。但从调查情况来看,有些乡镇政府服务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对农民发展生产的要求置之不理或无能为力,有的跳不出传统管理的模式,习惯于用压制、命令方式处理乡村关系,导致关系紧张。有的县(区)直部门帮扶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工作上没有新思路、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2.西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2.1 村集体经济薄弱,使党的基层组织出现弱化趋势
  政治学原理认为社会单元主体间的联系大多表现为一种利益关系,其中利益依赖关系是社会单元主体联系紧密的主要标志。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单元主体之一的村级组织控制的集体财产日益减少,对农民支配力度日渐削弱;而另一方面,农民主体地位逐渐凸现,对村委会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村级组织资源控制日益减少,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合理要求,就不能为村级党组织的合理权威提供物质支撑和保障。据统计,免征农业税以来,A市部分区县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如所辖C区几乎所有的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正常活动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一些涉及本村的发展项目,因配套资金匮乏而无法实施,这种现象不仅在A市而且在西部地区较为普遍。这些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党支部,自身运作的必要经费都经常捉襟见肘,为群众谋福利更是困难重重。由于农村党支部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没有能力代表最广大村民的利益,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这就严重影响了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和依赖,因而党支部的威信、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2 激励机制严重缺失,使党的基层组织缺乏向心力
  激励理论专家弗鲁姆认为一个人工作的激发力量取决于工作岗位的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效价是指某一目标对个人的满足程度\[2\],期望值是指达到该目标的可能性大小。从农村干部工作来看,无论是目标效价,还是成就期望值均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无论在政治待遇、还是在经济待遇都难有一个大的突破,加之农村群居群族,血缘、地缘特征非常明显。作为一名村干部,从成本和利益的角度考虑,在没有明显利益的刺激下,很难再忠实于本职工作,基层组织亦很难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要求村干部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一厢情愿的选择。目前A市农村村级干部待遇总体较差,每月仅拨发14元至17元补助过日子,在职干部大多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农活,不能兼顾第二职业,增收缓慢。由于责任与待遇差距过大,政治前途渺茫,使许多年轻有为的村干部辞职经商,“宁做流浪汉,不做庄稼汉”。2005年A市D县双龙镇有21名村干部辞职外出务工。由于岗位缺乏吸引力,党组织带领发展经济能力缺乏,再加上无职党员责任不明,缺乏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A市农村青年农民(包括党员)外出务工的较多,约占全市的10%左右。党组织和村干部岗位向心力和吸引力弱化,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问题日渐凸现,新农村建设遭遇到人才不足的困惑。
  2.3 “二元”权力运作机制不完善,使基层党组织权威受到削弱
  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在农村延伸产生了二元权力运作机制,《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条指出,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基层群众性的组织。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支持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党支部主要就村里主要事务的决定提出建议,同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工作,将党的政策方针和村党组织的意图变为自觉行动。根据这些规定,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居领导核心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村党支部书记大都由乡镇党委任命。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村党支部书记价值取向与乡镇党委高度一致,而村委会主任是村民选举产生,价值取向要体现一种草根民主。当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直接凸现为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在A市农村基层组织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权力争夺,职责错位,互相指责,影响了党组织的内部团结和党组织的权威。
  2.4 基层组织重经济、轻党建、组织建设流于形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包括乡镇党委和村支部这两级,乡镇党委主要负责指导、监督村党支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村党支部队伍建设,协调完善村级管理制度,夯实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固然,村级党支部在自我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组织建设的好坏与乡镇党委高度重视密切相关。一段时间以来,在A市不少乡镇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党委过高估计了相关自治的能力。认为村民自治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足够能力处理本村事务,对在村民选举过程中存在着专权势力、家族势力、邪恶势力、金钱势力的渗透,认识不清,导致有些地方农村家族势力掌握公共权力。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重视,势必严重削弱村级党组织的作用;二是缺乏科学考核考评指标。对各村党支部考评过程中,习惯于以GDP论英雄,重视“生产发展”,忽视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主要指标。三是对村民反映村干部以权谋私、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敷衍塞责,甚至以稳定大局为由,不闻不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基层组织的腐败之风,损害了党组织在村民心中的权威。乡镇党委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不合时宜的做法,转换思想观念,以经济发展促进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的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3.西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措施
  
  3.1 创新和加强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
  一是创新选人范围,积极推行“能人治村”,扩大选人、用人渠道。围绕思想品质好、创新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等基本条件,重点从致富带头人、回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骨干中选拔。二是大胆推行“村支部”班子党内直选,扩大党内基层民主,落实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让群众根据自己意愿推选自己的领头人。三是创新村干部培训机制,提高整体素质,切实改变过去村干部培训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整合党校、行政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资源,实行分层分类培训,提高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3.2 创新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结合模式,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2.1 继续深化“四培双带”工程,提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实施这项创新工程,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党员村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和村干部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实施这项工程,要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把大部分贫困党员纳入扶贫对象,给予资金和技术扶持,尽快解决温饱;要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党员不仅在发展经济上发挥带头作用,而且为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发挥表率作用。
  3.2.2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完善“支部+协会”运作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现代化、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努力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努力寻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联结点。在条件成熟,农村产业化发展比较好的地方,试点探索打破原行政规划的限制,撤销原有党支部,跨村联建农村党支部或联合支部,并根据当地产业、协会发展情况,分设各种协会党支部,诸如:养殖协会党支部,劳务协会党支部、老龄协会党支部等等,在各党支部又按照科技推广,协调服务,营销服务等不同分工,设置党小组,形成了总支+支部+协会的新型党组织设置模式,这种模式既符合本村产业结构明显的实际,又能有效加强党对协会的领导,也巩固了支部+协会的组织形式。
  3.3 创新农村三支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3.1 创新干部激励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加强人事立法,鼓励农村干部报考国家公务员,设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奖”和创业基金。二是强化经济保障,村干部工资与当地经济发展挂钩,实行绩效工资制,基本工资由县财政发放,绩效工资则由村民代表和乡镇共同考核,依等次而定。三是强化生活保障,还应该多渠道提高村干部待遇,切实解决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免除后患之忧,稳定村干部队伍。
  3.3.2 创新农村党员培养与管理模式。一是重点加大在种植养殖大户、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二是要彻底改变现行农村党员单一管理方式,积极探索责、权、利一致的岗位责任制。从河南禹州市农村的实践来看[3],对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管理方式,按照因事设岗,因地制宜,人尽其才的原则,针对村级公益事业管理现状,可设置诸如社会治安维护岗、村容村貌整治岗、村规民约监督岗、乡村道路维护岗、财务监督岗、文娱活动岗、计划生育监督岗、科技示范岗等岗位,年终根据党员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3.3.3 创新农村人才开发机制。一是县、乡镇两级政府应建立农村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乡镇人才服务站、农村人才联络员三级人才服务网络,构建农村人才服务网络体系,并协调解决好技术、资金等难题,为农村人才的开发提供条件。二是依托载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村区域经济支柱产业、重大科技项目为有效形式和载体,抓好农村人才开发。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组织人事、财政部门整体联动密切配合,建立公开、公正的农村人才职称评定体系,设立农村人才成业基金,使农村人才扎根农村,心系农业,情系农民。
  3.4 创新农村民主管理监督机制,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3.4.1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
  重点要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对村支部书记人选,可考虑改变原来由上级委派或任命的单一模式,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采取“三推一选”即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党内选举的形式选举产生,有效解决村级干部两委关系紧张状况。
  3.4.2 积极推行党务公开。
  把党务公开作为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对村级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等应当向群众公开的必须公开,维护群众知情权,对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群众“一事一议”自筹资金,国家项目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必须全面公开,落实群众的监督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监督机构,继续推行村账乡管制度,强化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
  3.5 创新上级党委、部门对农村党支部领导方式,为新村建设提供重要的领导保证
  上级党委、部门领导方式、服务观念如何,直接决定农村建设的成效。一是上级部门要创新支部对口整合,充分发挥上级部门帮扶作用,采取(县)区直部门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子帮扶,县(区)直部门党支部定期或不定期采取多种形式与对口村党支部加强联系,共同学习党在农村的大政方针、政策,研究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指导村支部进行结构调整,改善村班子集体软弱涣散的局面。二是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县、区组织部门、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劳动保险部门应整体联动,紧紧围绕在新的时期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这一核心,组成工作专班,认真调查、科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强化激励和保障机制,设立农村创业基金和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奖,真正使村干部“工作有奔头”、“政治有前途”、“老来有盼头”。党建资源有效整合需要上级组织的感情投入、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只有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教育厅课题)《取消农业税与贫困山区乡镇管理体制变革研究》(课题编号为CR0612)和宜宾学院院级课题《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
  
  注 释:
  ① 文中有关A市农村的相关数据均为A市市委组织部提供,下同。
  参考文献:
  [1]李录堂.管理学原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8:50-51.
  [2]梁裕楷,袁兆亿,陈天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2002,9:201-202.
  [3]张长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护航[EB/OL].
  
  [作者简介] 李勋华(1970-),男, 湖北汉川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宜宾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讲师。
  [收稿日期]2008-05-26(责任编辑:黄晓梅)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甘肃省民勤县在沙漠化治理的探索过程中,提出“生态事业转移”的基本构想并在小范围试点中获得成功,从而为我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治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对民勤生态事业转移的探索进行理论分析,解释项目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的原因,并对试点推广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一方面证明项目推广将会遇到障碍,另一方面证明劳动力转移问题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点。政府应当对体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变量施
期刊
内容提要:清洁发展机制(CDM)不仅能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而且能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但由于现实情况的变化,建成后的CDM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不得而知,为此对CDM项目进行事后评估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将模糊算法引入CDM项目可持续影响评价之中,建立了可持续影响评价体系,对模糊算法用于评价体系的求解步骤进行分析。最后,以一个真实CDM项目作为评价案例,并以Matlab编写算法程序,结果表明该方法用
期刊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日趋增长的市场需求,而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制。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供求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切实地创新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需求;供给;创新  中图分类号:F8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对陕西九个行业内资和外资企业的相关数据的研究,得出陕西省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存在负的技术外溢效应,即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利于内资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同时得出了陕西省内资企业增长的投入拉动效应明显的结论。进而指出了陕西省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外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做到理性引资,促进经济持续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SFA;产业;技术外溢  中图分类号:F12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内容提要:文章以甘肃省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回族妇女为个案,研究认为自然生态条件差、人口(劳动力)结构不平衡、国家发展和职能的失衡是造成西部农村男女贫困现状的共同原因,而平等性别意识的严重缺失则是西部回族妇女反贫困和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并且针对西北农村回族妇女反贫困中的致贫因素,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西北农村回族妇女;反贫困;平等性别意识缺失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内容提要:房价收入比是目前国际上常用来衡量城市房价水平、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综合指标。文章在房价收入相关理论基础上,以保定市房地产市场为例,采用按各收入阶层房价收入比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得出了保定市房价收入比,并以此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保定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房价收入比;房价;房地产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
期刊
内容提要:城乡差距过大、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正是集“三农”和“欠发达”两大问题于一体的矛盾集中地,经济、社会问题更加集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存在的困境,提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应基于其自身社会、经济和生态特征,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
期刊
内容提要:FDI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国内学者从单一的城市化概念角度对FDI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一些探讨。本文利于层次分析法,对FDI与城市综合实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FDI投资稳定且规模较大时,城市化水平受到FDI的推动作用显著,FDI对城市化推动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自身的积累会促使其自身的高速发展;在FDI投资规模不大,但有强大内资推动时,城市综合实力也会快速提升,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财政管理的重点也由收入管理向支出管理  转变。开展财政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成为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地方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F8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144-04    1.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意义    “绩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