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书画“奢侈品”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y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书画在目前的艺术市场上如日中天,拍卖场上报出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成交价,都不能再令听者为之动容。但传承中国书画文化的概念,不应该仅仅就依靠那么一堆天价的故纸,在财大气粗的藏家手中不断交换存放地址。现在,仍有许多埋头创作的画家们,在这个充斥着手机铃声和生意报价的时代,于书斋中伴着一壶清茶,对着明月屏心静气地用毛笔创作中国画。邬敏敏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国画家,也正是这些人,有意识甚至无意识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里重要的根基部分。
  实现理想的路途从不平坦
  小时候的邬敏敏就很爱写字,还爱模仿大人行云流水的字体。一次语文课,他就用很草的字体写了作文上交,结果被老师批评道“作文写得还算不错,但那么难看的潦草字迹让作文大大减分!”于是他立意要把字练好给自己争光,同时一边也开始学习国画。
  “文革”期间,邬敏敏意外地得到一个“下放”的国画老师陈舜今先生。他是个山水花鸟画的行家,五六十年代就举办过好几次个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邬敏敏继承了海派花鸟画的“正道”,早在80年代,20多岁的他就作为最年轻的花鸟画家入选当时的“上海工笔画大展”。
  80年代末,国内开始渐渐有了外国旅游者,其中有许多日本客人,很喜欢购买中国花鸟画当做回国送人的“土特产”礼物。邬敏敏的许多画,就藉由这种渠道到了日本藏家的手中。当时邬敏敏最大的理想,就是可以拥有自己的大空间工作室,然后和喜欢书画艺术的朋友们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怀揣着这样子的简单理想,1988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寻梦之旅。
  但在日本,情形和他预料的完全不同。有一个曾在上海外文书店工作的日文翻译结识了邬敏敏,居然利用友人间的信任,在日本骗去了他的很多画作,还冒领了邬敏敏刚到东京工作的第一笔薪水,令他一度陷入困顿之中。这个缺乏道德感的人还把邬敏敏的画冒名送去参加日本的亚细亚艺术大展,并因提交作品而被选拔为亚细亚艺术联盟委员。至骗局被拆穿时,人们都对这种“造假”行为表示愤怒和鄙视,而这一桥段却在不经意间让邬敏敏名声更胜以往。之后的若干年,他偶然在一次上海的艺博会上,看到了当年的这位无良“仁兄”,当时这个人低落不堪的状态,让邬敏敏顿时生出“善恶因缘自有它道理”的感叹来。
  邬敏敏的艺术才华也令他交到不少日本艺术家朋友,甚至有很欣赏他的日本画家常常邀请他一同在高级商厦里办展,而且完全不需要他提供经费。经过多次推托后,邬敏敏还是应盛情之邀在日本举办了几次画展。
  1992年邬敏敏带着未实现的理想回到上海,但他间中从未放弃过书画的梦。一直在努力画画的同时经营外贸行业的他,终于在2004年实现了那个关于工作室的理想。他买下了上海虹桥附近的大房子,挂上“艺蒲团”的招牌,既能画画又能办展还方便会友,玩得不亦乐乎。
  月光下的“海派花鸟”
  邬敏敏承认自己是新海派花鸟画家一员。而关于什么是“海派书画”的讨论,则已有非常多的说法,其中当代海派艺术代表性人物程十发的“海派无派”的说法,反而比较能够涵盖海派特征。
  海派书画之所以能从清末民初及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称雄画坛、闻名遐迩,其关键就是凭借着上海这个“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兼容并蓄、传承创新,也就是常说的“海纳百川”才形成的。
  目前的“海派”变得比较精致中庸,偏于传统守成,其实是历尽喧嚣而慢慢沉淀下来的。对于新海派画家们而言,在这中西交汇影响力越来越大、艺术家们面临纷繁芜杂信息的时候,或许更重要的是如何不被另一个世界的文化所消融,而能继续保持自己独立完整的审美面貌。
  有行家评论说,“海派花鸟”的特征有三:一是对传统吃得透,二是讲究笔墨功夫,三是能把对艺术共性的美和个性的美完美地统一起来。邬敏敏那些精雕细琢的花鸟作品,基本符合这些特征,工笔写意俱精,力求在方寸之地表现出花鸟世界的多姿多彩。他强调线条和色彩,追求清淡的同时不失精致,令作品包含更多的情趣和韵味。
  问及邬敏敏的创作感想,他笑着说:“打个比方,我画画就好像好的品牌在制造它们的奢侈品,必须求精求美!只有在经典的基础上添加时尚,才是现在的出路。”他很敬佩那些前辈画家,赞叹他们能把画画视作人生的最大愉悦,可以为了画画忘却烦恼或贫穷,而现代人则很少拥有这种苦行僧的精神。
  艺蒲团工作室的墙面上,挂着他的各种国画创作。而最新的金箔系列则以富丽高贵的视觉效果中带出独特的美学韵味。邬敏敏告诉我们,在金箔纸上创作绝不简单,必须突破它不太吸墨、走笔易滑、色彩易混的难点,“老实说,工笔画真的要求艺术家精细的眼力,所以我想趁这几年多画一些,之后眼力不济了,也许会转变画风多画画写意作品吧。”
  而观赏着那些作品,我相信它们的受众,应该不会仅局限于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上一代人。豆蔻年华的新新人类也会愿意有这样的作品陪伴在闺室或是书房——因为这些画作无疑会为任何摆置它们的空间添上一份岁月静好的和谧气氛。“我画每一幅画时,都会思忖,这将会是挂在哪个人的什么房子里呢?”这是邬敏敏创作时的一个颇为有趣的特色,想来画家对于作品受众的假想,应该也会是很具象很有色彩的。
  问及邬敏敏对当代艺术的看法,他给出了一个曼妙的比喻:“我觉得也是阴阳之分,西方艺术比如油画像是大太阳底下的东西,而中国书画则是沐浴在委婉月光下的美。”
  艺蒲团的“打坐者”
  爱好埋头书斋深夜习画的邬敏敏,却绝非一个“宅男”艺术家。很多外界的朋友,甚至都不太知道他的画家身份而仅以为他是个艺术品的经营者。这一切,都源于他很少去经营自己的作品。
  在目前的市场上,现代的国画花鸟画“暗流涌动”——虽然媒体上面并不太显山露水,但那些作品在民间的成交情况还是形势喜人的。邬敏敏举了一个很贴近生活的例子:“我跟朋友们共进晚餐,就那么一顿饭工夫,左边右边的人都不断接打电话,谈的都是那些画的买卖啊。其实真的有很多人喜欢国画的。”
  邬敏敏凭着对书画艺术的强烈热爱和推广意愿开设了艺蒲团,它集工作室、画廊、圈子于一身。他举办过画展,经营过画家,更是接待过许多艺术爱好者。
  作为一个艺术品的经营者,他认为目前被公认“水很深”的书画市场不乏乱象存在:“一般画廊认识几个画家就开始炒作,缺乏市场定位;不少书画交易还是农民交易方式,漏洞很多;有些画家则拿着画直接去参加拍卖,但拍卖价和实际流通价的差距其实很大……”虽然很期待国内书画市场能够健康发展,但邬敏敏也表示目前这种的局面亦非几家私营艺术机构就能合力理顺之。
其他文献
新的。  不理性!  不靠谱!  洗洗睡吧!  ……  翟健民在微博上这样答复粉丝的留言,简单,却掷地有声。  “说句真心话,我也挺累的”  “首次微博,大家好!”  2010年9月20日上午9点5分,翟健民用一句问候开启了他的微博生活。迄今他积累了超过18万的粉丝,但关注的人只有9个,其中包括资深记者吴树——“中国文物黑幕三部曲”的作者。  2年多发了近4000条微博,这频率基本可以算“微博控”
期刊
“上海只有过客,上海没有归人,无根与开放是上海的重要传统之一,上海不属于任何人,不驯服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所以上海成了冒险家、淘金人、叛乱者和游荡者的乐园,在那些人群中混杂着艺术家:艺术家的冒险,艺术家的淘金,艺术家的叛乱,艺术家的游荡……”群展《朝向未来的回归》中,策展前言如是说。  上海这座城市,确实充满了桀骜不驯、寻找与求索的精神特质,在中国一级市场饱受挤压的年代,它能否带领形势低迷的国内画
期刊
“我欲乘风”立在原发电厂的露台上,随风轻盈地变幻着各种造型。日本艺术家西野康造说,“我的工作室附近有很多植物和动物,当我置身于这个环境,我看见了一些之前看不见的东西。阳光、风和空气在我的感觉中都可以看见。日复一日,当我感受到风的时候,我脑海里就有了‘我欲乘风’的造型。”只不过上海的风日带着现代工业的爽利,不同于日本乡村的宁雅。  西野的作品在2012香港艺博会被邱志杰发掘,并被邀请到了上海,像他这
期刊
长期以来“新海派”受到低估,可能是因人们厚古薄今的固有思维在作祟,也可能是长期来意识形态对京派与海派之争的余绪,总觉得老的比新的好,北方画家比上海画家大气。  对新海派的偏见是历史形成的  2012年第十六届上海艺术博览会比往年稍迟几天在上海世贸商城开幕,但它精彩依然。“新海派”成为一抹亮色,装点着上海的艺术天空。  应上海艺术博览会特邀,以收藏“新海派”书画作品著称的路画廊艺术机构,在本届艺博会
期刊
有人说绘画中的“代笔”现象,中国古已有之,如唐代的吴道子。历史真相实际上已无从考证,我们也不能妄加评论。但是,如记载的吴道子由翟琰、张藏等“代笔”绘制壁画现象,我倒认为比较正常。当吴道子承接了一些大尺寸的壁画工程时需要有一些弟子为他充当助手,他自己描线, 其弟子或工人替他着色,翟琰和张藏都是经常为吴道子的画着色的“代笔”, 并且色彩浓淡效果良好。他们一起绘制的作品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团队接活的“工程
期刊
余德耀因专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而被国际艺术媒体所关注,去年被国际专业媒体列入全球艺术圈权力榜第八位。今年7月他与上海徐汇区政府签订协议,将他的私人美术馆落户于徐汇区在黄浦江边新建的“西岸文化走廊”。在签约仪式上,他还宣布在毗邻的江滨绿地建设“西岸2.8 —— 雕塑公园”。这些都使他多少显得神秘的私人收藏逐渐浮出水面。他说明年10月他的新美术馆开馆,将把全球艺术圈的眼光带往上海,让他们为中国有这样优秀
期刊
我当时不太明白,不过现在觉得慢慢能理解他了。正如他一生踟蹰于“回去”,还是“不回去”那样,他的艺术也不一辈子都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徘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谈何容易。  为什么视觉艺术是全世界各种语言的人都会接受的东西?因为艺术是不需要语言,它是通过人的感官眼睛去接受的。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喜爱,人们能从多中角度去理解,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的国际艺术节、艺术展能吸引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
期刊
70后巨蟹座的湘妹子王薇和刘益谦太太同名,也喜欢艺术品,但她不是自己收藏,而是为富裕阶层的高端客户甄选可靠的艺术金融产品来进行投资,从而达到有效的资产配置。作为瑞盈财富(中国)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薇的公司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自行开发的金融产品已经破百,其中不乏基于艺术品的金融产品。在王薇的财富管理团队看来,以艺术品投资为代表的创新类投资品种以其独特的逆周期和抗通胀特性逐渐受到市场追捧。  
期刊
喧嚣褪尽,水落石出。中国艺术市场在2011年的春季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随着去年秋拍至今,各大拍卖行的成交额和成交率均大不如前,短期资本投机盲目进入,人为炒作的虚幻泡沫伴随艺术的真相及艺术市场的自身规律逐渐消散,这一局面令越来越多的艺术投机者开始停止盲目跟风的步伐,转而归于反躬自省,在理性克制中更加谨慎地投资艺术。  当下艺术品交易市场中占据主要份额的大致为古代绘画、近现代绘画、当代书画、当代油
期刊
香港10月初的第一轮秋拍,由于中国嘉德在香港的首拍而显得与众不同:内地拍卖行抢滩香港给海内外买家与艺术圈同行带来了新的期待,而嘉德首拍的圆满结果给同时举办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也带去了超常的人气。这一切,我们不妨将之称为“香港传奇”。  内地拍卖行的参与固然给香港带来了同行竞争,同时也扩大了其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这两大拍卖行往年在香港与北京这两个艺术市场的交易中心所演绎的南北互动,如今演变为在香港的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