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代笔”也是欺诈行为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绘画中的“代笔”现象,中国古已有之,如唐代的吴道子。历史真相实际上已无从考证,我们也不能妄加评论。但是,如记载的吴道子由翟琰、张藏等“代笔”绘制壁画现象,我倒认为比较正常。当吴道子承接了一些大尺寸的壁画工程时需要有一些弟子为他充当助手,他自己描线, 其弟子或工人替他着色,翟琰和张藏都是经常为吴道子的画着色的“代笔”, 并且色彩浓淡效果良好。他们一起绘制的作品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团队接活的“工程画”,有着尺幅要求和时间要求,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完成这些大作业量。这时,吴道子的身份就是“创意设计师”,也是领导一群画匠的工头,这种作画方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只有当吴道子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时,才能真正体现一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水平。
  而近现代某些画家的“代笔”现象,完全是由供需市场产生的商业行为,实际上就是“商业欺诈”。打个比方,如在当时我向齐白石、张大千订几张画,因为自己来不及画,叫了弟子代笔,他们最后落款盖章,交货的时候,他们会明确地告知我是某某谁代笔的吗?还不是打了闷包,完全说成是自己的原作,我可支付的是他们本人创作的价钱,这样,我不是就被骗上当了吗?这些作品流传到现在,谁又分得清真伪?
  又有人说西方也有“代笔”现象,如鲁本斯。当时各国的皇宫、教堂等客户向他订购许多绘画作品,有些是很大尺寸的教堂壁画。如果一个人画,不知要画到猴年马月了,这就需要团队合作形式了。鲁本斯会事先给客户们看本人亲手绘制的创作草图,这种草图,其实也是缩小的成熟作品,由客户亲自挑选,确定订购哪种画面。供求双方达成默契,允许鲁本斯有绘画助手帮他一起完成任务。那些“代笔”们,就把鲁本斯的草图,临摹、放大到更大尺寸的画布或教堂墙壁上,整个绘制过程,允许客户到制作现场亲临参观,而每幅最终交货的绘画成品,必然是鲁本斯本人做最后的细节补画、订正、润笔。也就是创意、起笔和收尾,都是鲁本斯本人的真功夫。中间某些放大描绘,是由高薪酬的“代笔”团队配合完成的。这样,客户们也满意,各方皆大欢喜。无论是吴道子,还是鲁本斯,他们这种“代笔”行为是他们在阳光底下的团队合作方式,是经得起道德考验的,是有底线的,与那些具有欺骗性的“代笔”行为是有明确界限的。
  现在艺术品市场常常会把一批制作商业画的画家作为市场主打,只顾做名人概念炒作而不顾艺术质量,这些数量化生产、批量化生产的“流水线”商业画,不会投入作者的真实感情,也背离了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也容易被造假。许许多多由他人“代笔”的作品又混入其中,很具有隐藏性。所以,这些真真假假的作品在市场上铺天盖地,也就容易被一些不法商人伺机利用和价格炒作。
  我与画家陈逸飞上世纪90年代就相识,但我并不认为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绘画艺术家。首先是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含金量不高,模拟性的写实技巧也是人家的东西,没有自身的独立思想;其次就是我亲眼所见在他绘画过程中使用“代笔”,让我更加确定他的创作和艺术没有关系。有次我去他的工作室,他有一张画才刚刚勾好线条,内容是三个女人和两个鸟笼。因他第二天要去美国待半月,我们约定两周后再在其画室见面。等见面那天我惊奇地发现,那张油画已画完并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原来画室有个哑巴帮他完成了全部的“创作”。
  在现在审美缺失的时代,艺术品市场常常被一些投机者钻空子,把千篇一律的“流水线”、“机械流程”式的商业画美化成“个人风格”,不仅误导了院校的美术教育,也影响了学生不顾艺术追求而盲目追求虚名和金钱崇拜。同时,他们又无视画家“代笔”现象的存在,大肆宣传、包装这些商业画家是艺术家,误导了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其实这也是一种“商业欺诈”的恶劣行为!
其他文献
六年前,一个初春的上午,也可能是下午,绍兴路两边的梧桐树蹿出了鹅黄色的芽叶,被视作上海小资客厅的汉源书店里,尔冬强与太太李琳在店堂里照料业务。这时他们听到身后有两个老外用那种地道的上海方言在聊天,他们回过头去报以微笑,其中一位老人对李琳说:“妹妹,我搭侬讲啊……”  年近八旬的老外,要找一本关于上海历史的书,说的又是一口标准的上海方言,这引起了尔冬强的兴趣。于是握手,让座,上咖啡,交谈后得知上世纪
期刊
2月8日晚,上海人的小年夜。身在香港的亿邦投资总裁包一晨匆匆登上返沪航班。两个半小时后,飞机在飘雪中抵达浦东机场。“降落时俯视着白茫茫的一切,才知道能够平安回家是多么幸福的事。”这是落地后他发到微信上的第一句话,语气中透着轻松和愉悦。  香港之行不超过20小时,却见了该见的,谈了要谈的,而最重要的是,他这半年来一直全身心投入的、自己的第一个股权投资基金——亿邦资本,也提早通过了名称预核准。  对这
期刊
将前人的创作或看似普通的意象化用,似乎是观念艺术的不二法门。2012年上海双年展上,老牌观念主义艺术家Joseph Kosuth带来了一件作品,黑幕上灯管组成的“树”型结构脱胎自达尔文的绘画,交织和错落的网络中,水平放置的是尼采的文字,其中有一句“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定义了整件装置作品的视角。  Joseph Kosuth出现在现场一身黑衣黑帽,身形略有发福。他成名很早,1965年的观念艺术作品
期刊
主题展由四个版块组成,展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内,有来自27 个国家和地区的98 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参加主题展。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于2012年国庆节正式开始,为期半年。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邱志杰,他被圈内好友戏称为“规模控”。本次双年展的确上了规模,共包含五大项目:一、主题展;二、城市馆项目;三、中山公园计划;四、上海方舟;五、圆明学园。联合策展人为鲍里斯·格罗伊
期刊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文学界比较淡定,评价比较恰当,但社会其他层面倒众口喧腾,莫衷一是。随之而产生的诺奖效应也快速显现,比如莫言是至今不用电脑写作的少数“古典派”作家之一,他给出版社或杂志社的手稿很多,题赠亲朋好友的书法作品也很多,现在都被某些人视作可囤积爆炒的奇货。有媒体报道,莫言作品手稿一夜之间飙升至百万元,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陈子善:这个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可理解的。莫言荣
期刊
除了高古轩、佩斯等巨无霸式的大型画廊,切尔西还有大大小小数百家不同风格和规模的画廊;它们虽然没有前者那样雄厚的资本,却不乏各自的特色:有的专营版画、有的只经营摄影作品、有的代理拉丁美洲艺术家,等等,在熙熙攘攘的切尔西当代艺术市场上各领风骚。  切尔西的“黑马”:  大卫·兹怀纳画廊  David Zwirner Gallery  2012年11月初,飓风桑迪侵袭纽约之后的第一个周末,大卫·兹怀纳画
期刊
新的。  不理性!  不靠谱!  洗洗睡吧!  ……  翟健民在微博上这样答复粉丝的留言,简单,却掷地有声。  “说句真心话,我也挺累的”  “首次微博,大家好!”  2010年9月20日上午9点5分,翟健民用一句问候开启了他的微博生活。迄今他积累了超过18万的粉丝,但关注的人只有9个,其中包括资深记者吴树——“中国文物黑幕三部曲”的作者。  2年多发了近4000条微博,这频率基本可以算“微博控”
期刊
“上海只有过客,上海没有归人,无根与开放是上海的重要传统之一,上海不属于任何人,不驯服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所以上海成了冒险家、淘金人、叛乱者和游荡者的乐园,在那些人群中混杂着艺术家:艺术家的冒险,艺术家的淘金,艺术家的叛乱,艺术家的游荡……”群展《朝向未来的回归》中,策展前言如是说。  上海这座城市,确实充满了桀骜不驯、寻找与求索的精神特质,在中国一级市场饱受挤压的年代,它能否带领形势低迷的国内画
期刊
“我欲乘风”立在原发电厂的露台上,随风轻盈地变幻着各种造型。日本艺术家西野康造说,“我的工作室附近有很多植物和动物,当我置身于这个环境,我看见了一些之前看不见的东西。阳光、风和空气在我的感觉中都可以看见。日复一日,当我感受到风的时候,我脑海里就有了‘我欲乘风’的造型。”只不过上海的风日带着现代工业的爽利,不同于日本乡村的宁雅。  西野的作品在2012香港艺博会被邱志杰发掘,并被邀请到了上海,像他这
期刊
长期以来“新海派”受到低估,可能是因人们厚古薄今的固有思维在作祟,也可能是长期来意识形态对京派与海派之争的余绪,总觉得老的比新的好,北方画家比上海画家大气。  对新海派的偏见是历史形成的  2012年第十六届上海艺术博览会比往年稍迟几天在上海世贸商城开幕,但它精彩依然。“新海派”成为一抹亮色,装点着上海的艺术天空。  应上海艺术博览会特邀,以收藏“新海派”书画作品著称的路画廊艺术机构,在本届艺博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