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我院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护士自身原因等)、应对措施及职业暴露后伤口处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从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包括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与执行操作规程不规范及护理技术水平低、缺乏安全因素的预见性有关。结论 护理部应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护理人员自身防范意识,加强消毒隔离观念,正确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将会明显降低。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4-01
我院是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各种类型的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染病院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往往在护理行为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会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针刺伤、安瓿割伤、锐器伤最为常见。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2]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3]。
1.2 化学性因素 化学消毒剂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病房环境、物品、诊疗器械进行消毒,长期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导致皮炎、哮喘、气促等疾病。
1.3 生物性因素 护理人员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4]。而HBV、HCV、HIV在发生职业暴露中是最为常见的因素。
1.4 护士自身性因素 一方面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护理技术水平偏低,业务知识较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不严格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还有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如不能配合的小儿、神志不清、躁动的病人,在抢救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意外刺伤,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关键环节
2.1 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若遇皮肤损伤易感染。
2.2 操作中在临床护理中,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输液、输血、清洁伤口、换药、处理污物等,特别是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光线不充足,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
2.3 操作后在清理用物废器物过程中,如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未严格进行消毒灭菌、一次性注射器回套针帽、利器未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利器盒,利器废弃物混入其他废弃物内等不正确的处置、分类、或处置不规范,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3 防止发生职业暴露的应对措施
3.1 护理部要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3.1.1 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对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危险的主要措施。护理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指导护士学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对经常发生针刺伤的,要找出原因,纠正不良操作行为,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3.1.2 严格操作规程,预防锐器伤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手术中尽量减少尖锐手术器械在手术人员中的传递;做侵入性操作时,保证光线充足;使用过的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和锐器物;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回套针帽。掰安瓿尽量用纱布保护,避免割伤。
3.1.3 加强消毒隔离观念,提高护士安全防范意识 自我防护意识的提高是有效防护的关键[6]。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做到人人掌握,护理部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护士要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学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范,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3.1.4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坚持标准预防原则。护士的手如有破损,应用胶布包扎,后戴双层手套;对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必须戴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穿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围裙;并按正确的方法认真洗手和进行手的消毒。
3.1.5 发生职业暴露后伤口的紧急处理 如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及时长时间彻底冲洗;若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0.5%碘伏、75%酒精、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7]。
4 讨 论
传染病院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因素很多,应重在防护。重视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预防针刺伤,加强消毒隔离工作,提高护士自身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建立相应而有效的预防针刺伤措施,才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薛芬.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
[2] 李宗浩.论护理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60.
[3] 杨华明.现代医院消毒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4] 朱惠兰.传染科护士自我防护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8A):1445.
[5] 雷素华.传染病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08,6(10A):2612.
[6] 李蕤,崔立新.传染科危害因素的自身防护[J].全科护理,2008,6(12A):3186.
[7] 薛芬,等.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4-01
我院是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各种类型的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染病院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往往在护理行为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会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针刺伤、安瓿割伤、锐器伤最为常见。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2]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3]。
1.2 化学性因素 化学消毒剂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病房环境、物品、诊疗器械进行消毒,长期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导致皮炎、哮喘、气促等疾病。
1.3 生物性因素 护理人员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4]。而HBV、HCV、HIV在发生职业暴露中是最为常见的因素。
1.4 护士自身性因素 一方面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护理技术水平偏低,业务知识较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不严格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还有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如不能配合的小儿、神志不清、躁动的病人,在抢救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意外刺伤,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关键环节
2.1 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若遇皮肤损伤易感染。
2.2 操作中在临床护理中,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输液、输血、清洁伤口、换药、处理污物等,特别是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光线不充足,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
2.3 操作后在清理用物废器物过程中,如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未严格进行消毒灭菌、一次性注射器回套针帽、利器未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利器盒,利器废弃物混入其他废弃物内等不正确的处置、分类、或处置不规范,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3 防止发生职业暴露的应对措施
3.1 护理部要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3.1.1 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对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危险的主要措施。护理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指导护士学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对经常发生针刺伤的,要找出原因,纠正不良操作行为,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3.1.2 严格操作规程,预防锐器伤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手术中尽量减少尖锐手术器械在手术人员中的传递;做侵入性操作时,保证光线充足;使用过的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和锐器物;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回套针帽。掰安瓿尽量用纱布保护,避免割伤。
3.1.3 加强消毒隔离观念,提高护士安全防范意识 自我防护意识的提高是有效防护的关键[6]。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做到人人掌握,护理部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护士要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学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范,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3.1.4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坚持标准预防原则。护士的手如有破损,应用胶布包扎,后戴双层手套;对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必须戴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穿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围裙;并按正确的方法认真洗手和进行手的消毒。
3.1.5 发生职业暴露后伤口的紧急处理 如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及时长时间彻底冲洗;若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0.5%碘伏、75%酒精、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7]。
4 讨 论
传染病院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因素很多,应重在防护。重视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预防针刺伤,加强消毒隔离工作,提高护士自身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建立相应而有效的预防针刺伤措施,才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薛芬.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
[2] 李宗浩.论护理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60.
[3] 杨华明.现代医院消毒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4] 朱惠兰.传染科护士自我防护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8A):1445.
[5] 雷素华.传染病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08,6(10A):2612.
[6] 李蕤,崔立新.传染科危害因素的自身防护[J].全科护理,2008,6(12A):3186.
[7] 薛芬,等.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