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承,两种性别,多种意义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4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种文化赋予的精神世界是无穷的,这也是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代代相传,薪火不断。我们在探究这样的原因时,从性别角度入手,以苏绣为例,探究男女在传承作用上的相同和不同,寻求传承文化的路上的积极意义,补充不足。
  关键词:苏绣 性别 传承
  中华文明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社会凭借着它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为我们规避掉许多的糟粕,而现在留下的、还没有被取代的,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可是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了。人类在这其中的作用就是如何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传承,而这种力量则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用一种总结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合理的方式来展开合理的推论,即一种传承、两种性别、多种意义。
  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是很有地区特色的,加之我们对苏绣的来源、技法及传承都有着深厚的兴趣,我们也以此展开调查。这也是我们以苏绣为例的原因。
  一、苏绣的来源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有着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技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来,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省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二、苏绣的技法
  苏绣针法就是运针的方法,也是刺绣组成线条的一种形式。每一种针法都有一定的组成规律和独特的表现效果,选用合适的针法,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刺绣对象的质感,充分发挥针法的特性,增强苏绣艺术的表现力。
  苏绣针法直绣之直针:完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
  苏绣针法直绣之缠针:是用斜行的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由这边起针到那边落针,方向是一致的。
  盘针是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其中切针最早,后来发展到旋针。
  苏绣针法盘针之切针:也叫“刺针”,针与针相连而刺,第二针需接第一针的原眼起针,针迹要细如鱼籽,所谓“一芝麻三针”,就在于此。
  苏绣针法盘针之接针:直针线条可以拉长,但因太长,线松而会抛起,切针可以延长线条,但会露出针脚。
  苏绣针法盘针之滚针:滚针也叫曲针,针针逼紧而绣,第二针插入第一针中偏前些,紧逼其线,把针脚藏在线下,第三针接第一针针尾偏前些,下面以此类推。
  苏绣针法盘针之旋针:是用接针或者滚针的方法盘旋而绣的一种针法,绣的时候,顺着形体回旋的纹路用短针盘针,匀密而不露针脚。
  三、苏绣的传承
  苏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传承至关重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女性民俗”①在苏绣的传承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所以我们入手的点就从性别角度开始。
  性别特征在现代虽然已经不是社会分割的一大特点,但在苏绣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会不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竟女性的细腻、柔和、认真和男性的力量、坚毅、耐力都是区分得比较明显的。就此问题,我们也拜访了苏绣方面的大师梁雪芳,她说:“苏绣的传承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有区分,像从事‘绣’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当然以女性偏多,因为男耕女织的社会,还是女性着手偏多。工业革命之前,没有机器,我们穿的衣服都是女性做的,所以女性在社会中承载着家庭的织,织是半边天。”但是梁雪芳大师也强调刺绣是一个大的概念,刺绣之前刺什么,刺绣之后去哪里,是一个广阔的链条,刺的那一部分是女性的范畴,但是我们用的材料、绷架、机器以及销售,肯定是要男的来做的,即使是现在,你要装裱,肯定是有男性参与的,更何况要把苏绣上升为文化的东西。我说大刺绣的概念,包括你们今天大学生、领导,都在为苏绣做事情,所以你们從广义上来说是一个大的概念,这些东西单就性别来说又不是特别的明显。所以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虽然女性的细腻和认真在“绣”的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一项技艺的传承绝不能仅仅关注一点,那是一个网,每一个网上面的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性别的区分是无意义的。
  我们就女性在“绣”这个中心环节上是否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我们让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人填写了问卷,具体结果如下图: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在普通大众的眼中,女性在“绣”这个环节上是发挥着她们的独特作用的。除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还走访了诸多绣庄,去证实上述问题,结果发现大多数在苏绣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是女性,所以就“绣”这个环节上性别的特征会不会有区分这个问题,我们也采访了许多在一线上的工作人员,得到的反馈的确是女性在“绣”,也就是在这个流程的中心环节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得有一位工作人员就说:“其实从事我们这个工作的人还真的极少有男性,女性在‘绣’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不光是性别特征带来的一些优势和区分,还有就是我们也并不是机械地去绣,也会加上自己的理解还有创意,这也是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也可能是苏绣直到现在还这么有生机的原因吧!”既然从事“绣”这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以女性为主,那么对于苏绣传承人的挑选有没有明显的性别关注?就此问题,我们又拜访了卢福英大师,她说:“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以女性为主,但是也不是局限于女性,更多的是考虑以后,我们不想限制教育对象的性别。但是现在女性的作用,就是‘绣’这方面还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就此也询问了为什么会有女性在这个环节占主导的现象,卢福英大师答道:“这个跟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我本人是这样,你看到的我们这里的绣娘,最开始跟着妈妈或者家属学习,逐渐地,老的绣娘去世,又有师傅带等。所以我们都是这样一波一波来,但是我想今后手工艺苏绣的学习可能就是这个方面,你可以做这个行业,也可以不做,我们现在很多主要就是通过学习,也可以转到技术上来。经济上是一方面,来自于我们的实践。但是只是一方面,可以用其他途径。”所以,综上所述,女性在“绣”这个中心环节上的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社会上,这种从古至今的传承模式近期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改变。   上文也提到过,苏绣本身并不是一件物品,它是一个大的概念,是一个链条式的流程,更是一个网状的结构。我们分析了“绣”这个中心环节之后,也不可以忽略其他环节上性别特征带来的影响。苏绣在现代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含义。其实对于苏绣来说,现代新兴的模式更靠近我们的市场经济,苏绣不能仅仅是艺术品,在博物馆里摆放,苏绣也需要开始“接地气”,那就是苏绣要更多地融入家庭。卢福英大师也说过家庭模式给她带来的影响很深,可见家庭对苏绣的传承影响重大。那我们从性别入手会不会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首先,我们对女性和男性在苏绣上的家庭购买力展开了调查,得出结果如下图:


  明显得知:女性在苏绣上的购买力明显强于男性。我們又对被调查者的性别在苏绣购买力上的不同进行了交叉分析,得出下图: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女性的购买力的确大于男性。一旦苏绣进入家庭,许多的影响可能都是潜移默化的,那么苏绣的传承也会被赋予更新的含义,这同时也证明了女性在苏绣传承上的作用。那么,一个家庭不可能仅仅是女性,根据上图结果,男性的购买力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那男性在苏绣传承中的作用具体会在哪里体现?我们通过对被调查者的性别和流动性进行的交叉分析得出下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性明显大于女性。这样一来,在苏绣传承这方面,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是纵向的,男性在家庭中的作用虽小,但是男性扩展了苏绣传承的宽度,这也就是说明男性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横向的。
  对于苏绣的传承来说,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性别的区别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我们发现这个性别的区分是有意义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关注到在一项技艺的传承中,每个人都能切实地做些什么,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正所谓一种传承,两种性别,多重意义。
  注释:
  ①女性习俗:女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习的生活习惯。
  (作者简介:江馥君,女,本科,南京审计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山的枫叶说红就红了  来不及等待 一夜间  她们就像火焰 如一个相逢的微笑  转眼 点亮了满山  这是我向往了很久很久的心愿  找一个理由 找一个时间  去看看五花山 看看枫树 看看自己内心  或眺望 或倾听 或呐喊  是谁淡定怡然地站在秋的尽头  枫的相思就与这个秋天一样漫长  红了一年的守望 红了一年的念想  一不留神 把乡思扯得更紧  枫叶红在秋天的天边  就像我们的爱情 笑靥如初  在一场
期刊
破晓时分  一个身影打破了大地的靜寂  他衣衫褴褛 背着竹筐  双目炯炯  收获季节后的田野  总会有他的足迹  却总也没有同行者  他又开始拾穗了  只看脚下 埋头苦干  纵然大汗淋漓  纵然形单影只  因为  饱满的稻穗  才是  他追求的目标  猛然间  他直立起身子  伫立于苍穹原野  是苦累 是迷茫 是孤独  无人知晓  只见  双目凝视东方  地平线下的太阳泛起道道金光  原来这晨曦才
期刊
摘要:花家舍作为“江南三部曲”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反复出现于三部作品之中。按时间顺序,作者借花家舍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乌托邦”的构建至幻灭。由此,我们看到的是格非对乌托邦悲剧的反思。  关键词:“江南三部曲” 花家舍 乌托邦 悲剧反思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11年,格非终于完成了他的长篇巨制——“江南三部曲”的创作。花家舍作为连接三部作品的重要节点,其作用不容忽视。它从乌托邦的试验田到最后沦
期刊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因形体与汉字的“金”字相似而得名,它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吸引着科学家不断深入探索。我市著名作家格致的散文集恰巧命名为《金字塔》,这座以散文为载体、用汉字垒积而成的文学金字塔,自有其特殊的寓意,更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富有磁力的语言、挥洒自如的风格,叙述平凡岁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视角独特,魅力神奇,吸引我们细细品味和解读。  格致是一位满族女作家,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吉林市,做过
期刊
摘要:巴蜀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用动漫诠释非遗文化方面,四川已取得可喜成绩,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动漫川剧、动漫故事片、漫画(说唱漫画、配诗漫画)。此外还有融合动漫、川剧、古诗词曲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  关键词: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漫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当代社会缺失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内涵,对它们加以保护传承,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人们价值观念的
期刊
摘要:学界小说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文学界,相对来说是一种新兴的小说文类。而2005年出版的一部《学院大厦——学界小说及其不满》则是较为全面地观摩了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出现的大批学院小说。作者肖瓦尔特以独特的眼光,以10年为一个阶段,勾勒出一幅幅“学界风俗画”,具体阐释了自己对于学界小说这一独特文体的看法。  关键词:学界小说 肖瓦尔特 知识分子  肖瓦尔特以其“自恋的愉悦”,全景式地展
期刊
南水北调  家园沉入水底  为了生存  移民远走他乡  河畔的山  荒芜而凄凉  这时 他走来  为着思乡  他将荒山变成了花的海洋  妖娆非凡的花  招来了无数的蝴蝶  一簇又一簇  傲霜怒放的花  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一群又一群  蝶在舞 舞得动人  人在游 游得尽兴  近前的河中 鱼在嬉戏  渔船在浮动  鹭鸶蜷缩在篷顶  渔翁垂钓于船中  碧波的远处 青山巍峨  楼房林立  我在浮动的船上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首先从这两部作品中青少年成长主题入手,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分析两部小说中两个主人公在成长方面的不同及其原因。然而,两部成长小说在青少年成长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新世纪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中青少年成长的一些特点:第一,少数族裔身份诉求;第二,黑人青少年成长也是新世纪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一个重要的特征或元素;第三,通过事实与虚构的紧密结合。  
期刊
虽然单位离家走路要30分钟,坐公交只有10分钟,但我还是喜欢步行。因为这段30分钟的路程让我真实地感觉到:世界是清旷的,是真真正正属于我的。我可以想自己的心事,每天看不一样的天空。但做得最多的,还是“把玩”路边的花草,路过花草的故事,走过那些旧事,回忆美好的过往。  红玫瑰,在我心底绽放多年。人们赋予它爱情的涵义,但在我心里,它带着强大的治愈力和安慰。5岁那年,摔倒在地上的我因手腕被碎碗片划开,被
期刊
摘要: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得懂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因为我们对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或经历有相应的了解,并且在欣赏过程中把音响效果与音乐文化联系起来,派生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即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想要听得懂音乐就必须要将“听”与“想”达到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聆听 思考 柴可夫斯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文字表达得直接、露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