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赏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例6及相应练习。
  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利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指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本节课在设计中力求体现:由情境来引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解决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产生探讨和研究的欲望,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使学生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的问题,并能正确地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及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和计算方式的多样化,从而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规律
  1.课前沟通。
  (1)欣赏《幸福拍手歌》,会唱的跟着唱,不会唱的也要跟着做动作。(拍拍手、跺跺脚、拍拍肩)共有几个动作?我们一直唱下去并且把动作做出来,这些动作有没有规律?
  (2)提前安排学生记住自己的学号。然后叫号看一看是否对应。
  2.有趣记忆。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串有趣的数字,让同学们快速记忆,看看你们先记住了哪道题的数字。(只让你看4秒钟)
  ①6493 7156 2874
  ②3210 3210 3210
  师:四、三、二、一,时间到。(隐藏课件上的两串数字)记住第①小题数字的,向老师招招手(没有)!记住第②小题数字的,向老师招招手。(几乎全班学生都记住了)
  师:为什么你们最先记住的是第②小题?
  生:因为第②小题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呀!第②小题的数字是:4个数字一组,4个数字一组,有规律的数字太好记了,没有规律的数字确实不好记。
  3.变式思考。
  下面,我把这些数字换成图形,看一看大家还认识吗?请看:【课件出示】哪道题的图形有规律?怎么办才能使第①小题的图形也有规律?
  ①○□□○□□□○□□
  ②○△○△○△○△
  生1:像第②小题一样,把第①小题中的正方形分别拿去,最后变成: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等等。
  师:老师把这个规律圈一圈,也就是2个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
  生1:○□ ○□ ○□
  生2:还可以把第①小题里第二组的正方形拿去,最后变成3个一组,也就是:一个圆圈两个正方形一组,一个圆圈两个正方形一组,一个圆圈两个正方形。即:
  生2:○□□○□□ ○□□
  生3:还可以把第①小题里的第一、三组里加正方形,最后变成4个一组:一个圆圈三个正方形一组,一个圆圈三个正方形一组。(教师板书贴图)
  生3:○□□□○□□□○□□□。
  师:请问,在第三个同学说的这道题目中,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再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再下一个是什么图形?
  生:(略)。
  赏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以《幸福拍手歌》进行沟通交流,开课让学生在4秒钟时间快速记忆两串数字,然后又让学生把没有规律的图形变成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得到思维的提升与能力的锻炼。
  二、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1.亲历探究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了,那就不用老师讲了!但是,老师还是要问同学们:在○□□□ ○□□□ ○□□□……中,第13个是什么图形?(留有一定的时间后)说不出来了吧!说不出来就动笔画一画、写一写、或者算一算,用你的方法来证明第13个是什么图形,你觉得怎样简便就怎么做。
  2.展示探究过程。
  生1:圆圈 正方形 正方形 正方形,圆圈 正方形 正方形 正方形,圆圈 正方形 正方形 正方形,圆圈。(教师讲评并板书:这是“写”的办法)
  生2: 圆圈,3个正方形;圆圈,3个正方形;圆圈,3个正方形,
  圆圈。
  生3:○□□□,○□□□,○□□□,○(教师讲评并板书:这是“画”的办法)。
  师:看来,一个比一个简单快速!你们太棒了!老师给你们点个赞!请问一下,还有没有比这个更简单的呢?(没有人举手)
  3.创新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如果我把数字继续增大,你能说第50个、第69个、第90个、100个、1000个……是什么图形?你们是不是还要继续画下去呢?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呢?我们比一比,看谁最先找到刚才这道题目第13个是圆圈的更好、更简单的办法!
  生1:13÷4=3(组)……1(个)。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种方法是不是更简单一些?(教师讲评并板书:是不是更简单了!这是“算”的办法)
  师:像这样列算式的向老师招招手。你们真聪明,你们的这种想法跟小小科学家没有什么兩样。但是,老师想知道,圆圈在哪儿呀!你们是怎么理解各个数字的含义的?
  生1:13是总数,4是4个一组,除得的商表示:那1个圆圈,3个正方形,1个圆圈,3个正方形,这样一组一组的有3组。余下的余数1,就是下一组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圆圈。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除法算式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师结合黑板上的贴图分组并讲解。)
  师:3和1后面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一样呢?
  生:3表示可以分成3組,1表示还多了1个,所以单位名称不一样。
  师:同桌互相说了听一听,这个1为什么是圆圈?
  小结:看来用“算”的方法真的很简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实际上,在“算”的时候,我们先想一想,有几个一组重复出现,就是求“总数里面能分几组,还剩几个”的问题。(板书)
  赏析:把问题解决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画一画、写一写或者算一算的探索历程,使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在一次次的学生探究过程展示中得到数学思考,最后还要求学生创造新的简便算法,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是最可贵的。让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就根据老师解决问题的提示应用有余数的算式来解答出来了。所以要让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就应冲破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拓宽“开放型”教学的广阔天地。真正地放心、放手。学生是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所学知识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从而实现把教材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课程”, 让数学课与生活链接,与活动链接,更大限度地拉大数学课堂的“长度”与“宽度”。
  三、趁热打铁,理解余数,巩固提高
  1.继续提问。
  在〇□□□ 〇□□□ 〇□□□ ……中,请你按此规律填空。
  (1)第18个是( )图。(18÷4=4(组)……2(个),第18个是□图。)
  (2)第20个是( )图。(20÷4=5(组), 第20个是(□)图。)
  师:你们在做上面两道题的时候,是不是还用你自己刚刚开始用的写一写、画一画的方法呢?还是用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做完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各题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学生汇报。
  第①小题用18÷4=4(组)……2(个),余下2个,我们就往下一组排一下:〇□,所以第18个是(□)图。
  第②小题用20÷4=5(组),没有余数,说明刚好是第5组中的最后一个,我们排列一下第5组,〇□□□,从排列的图形可知,最后一个是正方形,所以,第20个也是(□)图。
  3.进行检验。
  师:怎样证明第①小题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学生汇报:通过观察,这是一道4个为一组的有规律的图形,因为每组有4个,我们除得的得数是4组,四四十六,16个加上余下的2个等于18个,所以解答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也就是先想几个一组,再分析,总数里面包含着这样的几组,列算式后看余下几个,“检验”正确后,再作答(板书)。
  4.质疑问难。
  1题中的第①小题余数是2个,第18个是(□)图。
  1题中的第②小题没有余数,第20个也是(□)图。
  当你看到两道题的答案都是“□”的时候,你想问什么问题?
  生1:这两道题怎么会都是正方形呢?
  生2:为什么余2个也是正方形,没有余数也是正方形呢?
  教师小结:是呀!我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余2个也是正方形,没有余数也是正方形呢?原来呀,第①小题的结果中,计算出整组整组的有4组,之后还余下2,我们再往下组数2个(〇□□□)。正好数到□,所以是正方形喽。第②小题的结果中,刚好计算出整组整组的有5组,没有余数,就表明是最后一组第5组的最后一个(〇□□□)。也是正方形。所以两道题的图形一样,都是正方形,但是两个正方形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它们分别是不同位置的正方形。
  5.提问训练。
  1.按照下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珠子?
  2.我校有26个同学的三年级舞蹈兴趣班排练节目,如果按照先站2个女生,再站1个男生的顺序站队。那么,( )?(补充问题后解答)
  ①第15个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15÷3=5(组)第15个是男生)
  ②第22个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22÷3=7(组)……1,第22个是女生)
  ③最后一个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26÷3=8(组)……2,第22个是女生)
  师:这道题为什么要除以3,而不像前面一题要除以4?第②③小题的女生是同一个人吗?
  生:(略)。
  赏析: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构建,所以不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涨,还学得主动,兴趣非常浓厚,这种变静态为动态,变教材为学材,变传统接受为自主探究和自主构建的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的体验舞台,还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激情飞扬,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引导中产生情感振动,这是新课改最需要的。
  四、强化“余数”,拓展新知,深化应用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棒,我给你们点赞啦!老师要对你们班50名同学每人奖励一枚大拇指奖贴,你们要不要?(要)
  请看,这些大拇指奖贴是按照:赤、橙、黄、绿、红、蓝、紫的颜色顺序下发,如果依据你们的学号,按照“赤、橙、黄、绿、红、蓝、紫”的顺序发奖,请你写出学号后,算一算你的学号将会发到什么颜色的大拇指奖贴。(1号至6号,可以不列算式,但是,要求写出依据)
  赏析: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和应用于生活。本节课在对知识整理的同时,更关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数学应用价值。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积极思考,乐此不疲,学生也就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能力的成功喜悦。正如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这节课也正是这样让学生通过树木而见森林的去操作、体验、应用与拓展平均分组后剩下的余数地概念知识运用,让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加大了数学课堂外延的魅力与活力,还提升了学生数学素养。因此,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巨大课堂,生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让学生踏着生活的边界,行走在数学的乐园中放飞自己无限的思维。
其他文献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建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观的重任。目前高中已将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归结为直观想象,作为六个数学核心素养成分之一进行讨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亦沿用此方式。小学阶段则将空间观念作为核心素养,几何直观视为空间观念的衍生素养进行素养架构。本文从空间观念入手,以现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进行教材分析,并利用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评价框架对其做出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充满着童真童趣,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很贴近,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会感到可亲可近,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童真童趣中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感知诗意中想象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代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写岀儿童追逐黄蝶的情景,既生动
期刊
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
期刊
一、什么是强制报告  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别,在遭受暴力尤其是家庭暴力时很难自己主动向相关机构报告并寻求帮助。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儿童保护系统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一直备受重视。为了保障儿童的安全,一些国家已经通过了未成年人遭受暴力的强制报告制度,规定医生、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等与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人员和专业工作者发现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有义务向权威部门或儿童保护机构报告。目前,我国也已经通过
期刊
虽说小升初免试入学,但课堂体验已经成为另外一种筛选形式。2016年小升初距今近一年,2017年的小升初家长、老师们正紧锣密鼓展开。数学是小升初课堂体验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快速有效掌握2017年小升初的备考动向已经成为昆明市多数老师、家长们关注的风向标。现就昆明市第一次统一民办初中招生课堂体验作分享说明与评析,希望家长、老师、学生有所借鉴。  第一部分:昆明市2016年民办初中招生课堂體验反馈  2
期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是一篇描述“乡村生活”的精读课文。课文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课文那如画、如诗、入情的优美语言,并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题  1
期刊
教材研磨: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篇课文短小,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常常这样,只要你善于思考,劣势往往可能转化为优势,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学生对课文
期刊
一、运用国学经典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农村小学相对城市小学而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随着外出务工父母的增加,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是摆在农村基础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一些蒙学读物,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
期刊
设计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2~114页总复习关于“分数乘、除法”“比”的內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用分数乘、除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比的相关概念、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  3.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
期刊
一、教材简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树和喜鹊》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只是通過树和喜鹊在数量上的变化,阐述了友情所带来的快乐。该篇课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文字的画面感强。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着→后来这里有了好多树、好多鸟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