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当代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环境系统、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中的应用途径,即通过改善环境系统、教育模式以及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等提升大学生非专业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非专业素质;大学生;教育模式;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46-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研究思潮,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引人侧目的心理学思想体系。相对于以往行为主义关注动物,精神动力学关注心理病态,积极心理学更关注積极层面的心理内容。具体而言,从主观层面,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积极体验,并以主观幸福感为其核心内容;在个人层面,积极心理学发展和建立基础的人格特质理论,如自我决定论、防御机制、乐观的解释风格、智慧、胜任、宽恕以及创造性等;在组织层面,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环境体系,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这些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个体对该环境的适应也反映了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关系
  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指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应具有的素质。这些素质包含了个体的身心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素质等。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往往是其首要关注的问题,而在身心素质中,其心理素质又是用人单位重点考量的问题。下面就用人单位通常重点考量的心理素质进行探讨。
  (一)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涉及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是个体对于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最基本的认识与态度系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包含了强烈的事业心、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文明的行为、良好的精神修养等等,这也正是用人单位首要看重,决定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个体对人类道德的认同。在这个认同过程中,道德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道德情感的激发。只有通过挖掘学生身上积极的道德情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从高校考试“不作弊”做起,进而做到诚实守信,工作生活“不
  作弊”。
  (二)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涉及个体与人良好沟通、和谐相处的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使个体可以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个人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个体所在组织的和谐运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社会交往能力也是用人单位考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个体的人格特点以及社会知觉中的解释风格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表明,相对于内向的个体,外面的个体通常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能与人相处;同样,在不确定的人际情境中,乐观的解释风格通常会导致更多的积极沟通,而消极的解释风格则导致更多的敌意。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个体变革现有事物的能力,通常以发散性思维为其主要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型人才受越来越多企业用人单位的关注。如何能招聘到创造型人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创造性是在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主题之下,也是其所提倡的人类普遍具有的潜能。相关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在提高各专业学习的创造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是个体面对挫折情境时,败不馁,坚持努力的能力特点,是一种宝贵的心理素质。然而,在我国,抗挫折教育还停留在“问题解决”本位的传统思维模式下,即针对心理存在显著问题的受教育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没有如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那样,深入挖掘出现相关问题人员及未出现问题人员自身的积极潜能并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而后者不仅能“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加个体的抗挫折能力。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体制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这要求我们的高校培养模式注重非专业素质教育。然而,从目前来看,非专业素质教育不理想,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一)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环境问题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积极的外在环境,主张积极的外在环境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大学生非素质教育中,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更为注意专业素质教育,整个校园环境仍重点关注专业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措施相对缺乏。这个大的环境问题不仅会直接限制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牢牢保持住“专业至上”的意识,对于非素质教育不屑一顾,认为非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可修可不修的无用课程。
  此外,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只有学校,还包括社会与家庭。社会是大学生最终的走向,是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天然的训练场;而家庭是对大学生影响最深的地方,是培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最为有效的环境。然而,目前而言,这两者在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中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这种潜能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衡量自身的心理状况时,更多地关注自我主观的幸福感体验。非专业素质作为一种提升个体素质的教育,其阶段性目标以及终极目标也是为了个体的幸福。显然,个体能不能从当前的课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主观上的幸福不仅能反映出其是否真心悦纳所学内容,也体现出个体的非专业素质是否获得提高。因此,在非专业素质的教育目标上,不应只是知识性或者技能性的,而需要加入情感性目标。
  (三)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个体的积极认知以及行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在教授方法上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考核也是照搬专业知识的考核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本能地抗拒。研究表明,非专业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更多的是通过体验的方式获得提高,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创建积极的外部环境系统
  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形成受多方面影响,建立全方位的、长期的、积极的、稳定的积极环境,要比短期的教育更为有效。从环境系统而言,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环境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社会环境,二是学校环境,三是家庭环境。从高校本身能干预的角度而言,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则可以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建立以学校环境为中心,以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为辅助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系统,可以保证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
  鉴于非素质教育教育目标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了解其内心真正思想,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促进其形成积极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变知识性的考核目标为能力以及情感性的考核,建立积极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掘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传授相应非专业素质的知识与技能,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设
  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发布后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学课程。然而,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许多高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仍采用病理性取向。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引入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心理学的一些错误观点,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正向思维,使学生掌握、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力,增强其积极情感体验。另外,在积极心理学课程开设的同时,可开设相关的团体心理活动课。团体活动课可以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习得新的态度与行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激发个人潜能,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总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缺乏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而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有赖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系统的联合作用。同时,非专业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手段与模式均与专业素质教育有着很大差异,相对于知识目标,其更需注重于情感性目标,相对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其更需要学生的体验与参与。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构建以积极情感为核心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有利于在增强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汉生.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创新的心理操作的关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学,2011.
  [2]胡祝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D].西安工业大学,2012.
  [3]周璋斌,江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挫折耐受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4):139.
  [4]李思晴.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J].求知导刊,2016(7):64-65.
  [5]单松涛,刘晓静.积极心理学对声乐创新性教学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2(4):100.
  [6]吕平.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6):93-95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习的质量和企业的正常生产。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对顶岗实习生的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88-01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
期刊
[摘 要]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存在高职教育生态不平衡、教育管理缺乏系统性调控、教育管理的生态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并提出利用“限制因子”定律,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生态平衡;利用“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加强教育管理生态调控;利用“高等教育生态位原理”实施错位发展等对策。  [关 键 词] 教育生态学;高职院校;教育管理  [中图
期刊
[摘 要] 学生干部是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左膀右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就所在的学校来说,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 键 词] 学生干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
期刊
[摘 要] 上海市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评审工作的开展,是促进上海民办高校健康、持续、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市教委积极管理民办高校的重大决心。希望通过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在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方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提高办学质量水平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上海市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关 键 词]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示范校;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
期刊
[摘 要] 完善和创新高校资产管理对于支撑和响应高校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实然与应然状态的分析,在资产管理理念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优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 键 词] 完善;创新;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78-02  如果说国家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第“十五”“十一五”规划与
期刊
[摘 要]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形式,自2011年被首次提出来之后,得到有关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相关实践和应用研究也陆续展开,然而开发成本高也一直是影响教师参与积极性和微课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开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讲授类微课的低成本开发措施之一——录屏法开发微课的步骤、难点及其解决办法等。  [关 键 词] 微课开发;高职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 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重庆市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的实践为基础,探索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目标下项目建设质量的保障机制。研究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剖析了运用于该校骨干项目中的一系列保障建设质量的机制,详细论述了院级项目领导小组的宏观引领作用;骨干院校建设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功能;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多方参与意义;项目责任的逐级分解落实有利于项目建设专项工作与该院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第三方评价
期刊
213164) [摘 要] 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更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尤为重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我校近年来随机抽取37位成功创业校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诚实守信、责任意识、时间观念、挫折承受力和常怀感恩等创业品质;机会识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計划管理能力等创业能力;市场营
期刊
[摘 要]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短板”,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 键 词] 地域文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
期刊
[摘 要] 从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需要解决一体化培养机制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框架逻辑,将其作为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培养质量的优化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工程教育;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