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纯新与中联重科的不凡“品味”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l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联重科:开拓创新的典范
  一个卓越的企业,不只是它有着强大的赢利能力,重要的是它能保持持续健康地发展。作为中国工程机械的领军企业,中联重科从国内的龙头变为全球行业的领先者,得益于其持续的科技创新机制、科学的内控体系、独特的并购模式以及富有特色的董事会治理结构。
  “关于企业家精神,我觉得除了要有学习的精神、创新精神和执着精神以外,还要有敬畏精神,企业家必须敬畏法律、敬畏市场,这样企业才可能走得更远。”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这番很有哲理和探索精神的演讲话语体现了其思想境界的不凡。而中联重科于10月30日披露的最新财报更显示了公司业绩的不凡——中联重科在今年第三季度行业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实现逆势增长,营业收入和利润收入同比增长双双超过15%,成为行业中唯一一家收入利润双增长的企业。 正是詹纯新与中联重科的“不凡”吸引笔者去中联重科实地采访,进而了解了其不凡业绩的成因。
  以持续的科技创新给企业注入活力
  “中联重科从一个靠财政拨款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成长为全球行业排名第6的国际化公司,得益于持续的科技创新。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行业整体业绩同比下降20%,而中联重科实现逆势增长,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0%(中报数据),这同样得益于科技创新。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体会是,科技创新要与市场、资本、国际接轨,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不竭动力。”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是这样评价持续的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的。
  中联重科的科技产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至1991年是改革的起步阶段,当时他们也同其他众多的科研院所一样,最早的尝试仅止于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1992年至1996年,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他们着力构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产业化桥梁,开始体制突破,实行“一院两制”,成立院属产业实体——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以此成为全院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机制“孵化器”。
  中联重科成立以来的20年,是其将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再以产业养科技,科技又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并通过这一持续运转的过程,不断凝聚、强化,释放创新力量的20年。得益于科研院所改制生成的先天科技创新基因,中联重科始终走在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科技创新的前列,一次次将产业科技化推向更高的阶段。在产业科技化的驱动下,当中联重科成为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翘楚时,它再次将视野转向了全球,在“全球为我所用,我为全球制造”这一发展思路指引下,收购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意大利CIFA,独家买断全球顶尖水平的德国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在印度投资建厂,中联重科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顺畅。
  正是依托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中联重科在最近几年不断开发出技术领先、满足市场需求的工程机械产品。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中联重科在20年发展历程中所探索的科技创新之路,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提供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径,并不断刷新中国制造的国际印象,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今年9月28日,中联重科喜迎20周年华诞,在盛大庆典活动中发布了三款创世界纪录的产品,分别为X6泵车,D1250-80塔机和ZACB01轮式起重机。其中,7桥7节臂的X6泵车和D1250-80塔机,分别作为全球最长臂架泵车(101.18米)、世界上工作幅度最长的塔式起重机,双双斩获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另一个新下线的ZACB01起重机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轮式起重机。这三款产品的下线,标志着中联重科再次成功登上全球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研发制造的巅峰,开创了全球工程机械制造行业技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并进一步巩固了中联重科全球第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以及起重机制造商的地位。
  在2012年中报报告期内,中联重科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48%,居工程机械企业榜首,并位居中国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全国五强;中联重科是行业内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单位,独立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工作,彰显了其在全球起重机行业的领先地位;中联重科开发运行的混凝土机械TDM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属国内同业首创,填补了行业空白。这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说,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使中联重科已经站在行业技术的国际制高点,每一类主导产品都创造了全球之最。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也使中联重科进入了国际标准制订的 “俱乐部”,代表全行业利益,发出中国的声音。科技成就了中联重科,创新成就了中联重科。
  以数学思想构建事业部制内控体系
  “关于事业部制,我提出了一个‘50字管理方针’。总体思路是‘点控线,线联面,线面贯通,点面互动’;职能部门的管理原则是‘整合资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服务协调’;事业部的运行规则是‘人、财、物、产、供、销、分配相对独立,集中决策、自主经营’。事业部制可以通过单元突破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同时也使管理者更加收放自如,形成规范的管理秩序,确保权责明确、信息畅通、激励有效、监控严格。”这是詹纯新结合数学语言对事业部制总体思路所作的概述。
  詹纯新是学数学专业的,“点”到“线”、“线”到“面”的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思想,因而能把企业战略用简明形象的数学语言概述出来。
  “裂变+聚变=全球化”这个加法算式又是詹纯新用数学语言对中联重科战略简明表述。詹纯新说,十多年走过来,中联重科最引为自豪的,就是裂变、聚变和事业部制等几个独特成长基因。裂变是“分”,是按产品类别组团,通过内生式发展和国内并购,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做精做强各类产品;聚变是“合”,是以全球并购为手段,使国内事业部与国外同专业企业聚合形成跨国事业部。持续的裂变和聚变,形成多个跨国事业部,打造全球化企业。
  除了技术创新外,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也是中联重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006年起,中联重科依据“核裂变”战略,开始实行事业部制,现有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环卫机械等17个事业部。这种事业部制的优势就在于,每个事业部都拥有相当高的自主权,涵盖各自产品线的人、财、物的相对独立,能够灵活解决一线市场中的问题。实践证明,实行事业部制的效果很好,如它让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05年的30多亿增加到2011年的460多亿,净利润从3个多亿增加到80个亿,分别翻了约15倍和25倍。   正是在事业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中联重科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并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对不同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之间实现有效的统一管理,并资源共享,开始考验着中联重科的事业部制架构。因此,2008年中联重科进行了管理体系改革,围绕“分层管理、信任管理”的理念,构建了“四强一弱”的管理体系,即强化总部管理团队、内控体系、战略规划体系、投融资体系和弱化营运体系,同时形成了公司基本宪章、公司基本制度和各事业部操作细则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从而保证总公司在一些关键点上能够统筹规划、加强监控。
  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中联重科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面对市场形势做出反应、减少各事业部向总部申报的审批流程,目前又再次进行了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在事业部的基础上实行了大区制,并将全国市场分为东北大区、华北大区、西北大区等9个大区,进一步将总部权力下放到各个大区,通过大区来协调各个事业部的协同开发。大区制和事业部是中联重科管理体系的两个维度,大区制的建立可以为各个事业部的发展提供资源并提高事业部的反应速度。例如,以前财务报账,需要由员工上交到事业部,再由事业部上交到总部,现在有了大区制后,大区就可以审批这些报账,而无需再上交到总部,这就更快更有效地提高了财务反应速度。
  以人性化并购铸就“中联模式”
  在企业优化配置资源方面,詹纯新认为:“一个企业能否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取决于其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复苏缓慢、市场形势相对低迷的时期,更应当调动一切积极力量,通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有效合作并付诸更为积极的行动。”
  目前,中联重科共经历了如下9次跨地域、跨国界的并购整合。2001年11月,中联重科整体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2002年12月,中联重科兼并老牌国有企业湖南机床厂;2003年8月,中联重科完成了浦沅的重组;2004年4月,中联重科收购中标实业;2008年,中联重科又连续并购了陕西黄河工程机械集团、意大利CIFA公司、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公司、信诚液压公司等5家企业。
  在寻找重组并购对象的过程中,中联集团将突出主业作为一条基本的评判标准,重组并购的对象必须是工程机械产业,或者是其补充、延伸,或有利于主业的发展。湖南机床厂、浦沅集团、浦沅有限、英国保路捷等,这些企业既与工程机械产业紧密相关,在产品上又没有简单的重复,收购后很快就融为一体。被并购的企业进入中联后,不仅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出现断档,而且以此为起点开始加速发展。中联在重组并购前期特别重视相关各方的沟通,设计方案时充分考虑双方企业、员工、政府、社会等多方利益,以取得政府、被并购企业及其员工、本企业多赢的局面,从而赢得各方支持。
  与其他兼并者截然不同的是,中联兼并企业有个非常人性化的特点,就是不换被兼并企业的领导,原来的“一把手”还是“一把手”。这种做法对重组并购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因为原企业领导班子对自身企业的整体情况很了解,能相对容易地在改革改制的同时兼顾好生产经营。二是原企业领导班子由于也是该企业员工,不易激化员工的抵制情绪。员工相对容易接受这种大的变革。三是在变革中善用原班子成员做工作,不至于让他们产生太大失落感,反而能让其进一步发挥在群众威信、人员熟悉程度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为重组并购工作出谋划策,成为推动工作的重要力量。“不变”的管理团队成为企业实现“变”的强有力保证。正是因为这个原有的班底,强有力地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使改制、全员身份置换、全员下岗竞聘等一系列改革步骤得以平稳运行,顺利完成。
  通过上述并购,中联重科摸索出了以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为基础,以无形资产激活有形资产,运用强大的吸收转化创新能力,有效推进与被并购企业在制造体系、渠道、品牌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递进融合,积极导入全球领先的经营模式——“中联模式”。
  在并购CIFA时,詹纯新立下目标:“要做到世界工程机械前十强”。4年后,在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上,中联重科跃居第6位,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世界标签。2011年11月,中联重科荣膺2011年度“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奖项,成为中国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的表率。詹纯新表示,国际化是建设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的必经之路,而并购无疑是一条捷径。中联模式不仅是中联重科的并购方法论,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财富与经验。
  以多用专家独董优化董事会机制
  “我们需要的是有高度、有远见的董事会团队,能够跳到中联外部来看中联。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希望,独立董事能多于股东董事,而且董事整体的人数希望少些,因为人数少有助于董事会更有效率。” 这是詹纯新通过“外脑”优化董事会治理机制的鲜明态度。
  每个成功的上市公司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董事会。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是否健全,公司治理是否严谨,战略制定能否有效执行,都会对其业绩产生巨大影响。正是按照詹纯新利用“外脑”优化董事会治理机制的构想,《中联重科董事会议事规则》第五条规定:“董事可以兼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但兼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董事,总计不得超过公司董事总数的1/2。”中联重科自2000年上市以来,高度重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建立了独立的专家型董事会,七名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为四人,占比超过半数,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也都以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与不少上市公司的“花瓶”式独立董事截然不同的是,中联重科董事会的外部董事不是摆设,而是在真正履职,且其外部董事的出勤率极高,积极参加每场股东大会及董事会。中联重科董事会之所以能吸引优秀的专家型独立董事介入,一是靠中联重科自身的影响,二是靠前届的独立董事的口碑。
  据中联重科董秘申柯介绍,如今中联重科董事会的几个委员会都运行得不错,尤其是审计委员会运行得很到位。中联重科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没有执行董事,都是由非执行董事或者独立董事所组成的。公司在制度架构上就是这么设计的,为什么在这个治理结构里面要有三个普通董事、四个独立董事,而且独立董事聘用的都是各个领域里的专家,因为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个开放结构,不是一个人谁说了算的结构,如果独立董事意见高度一致的时候就是独立董事说了算,投票结果就是这样的,因而普通董事有什么事想“冲关”,是“冲”不过去的。正是这样,企业的战略上排除了谋私利的问题,就只能是谋求正确的决策。比如,中联重科有一点数据上的问题或外面的传言,涉及企业经营质量的,如果不能在董事会上解释清楚,那有关议题就“暂缓”。
  中联重科董事会的外部董事对于公司中报和年报等报表的严格审核给公司董秘申柯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据申柯介绍,每次的公司定期报表(主要是中报和年报),审计委员会至少要通过两次会议进行审核:第一次是审计机构进场的时候,提出此次审计工作中的重点、计划及独立董事对审计的要求;第二次就是在正式开董事会之前,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定期报告进行审议,此次会议,公司财务线、风控线、经济责任委员会的老总以及审计部长等有关负责人必须现场回答委员的问题,每当此时一些条线负责人都有“如履薄冰”的感觉。然后,由身为财务专家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上对财务报告要发表意见,其他独立董事基本是以此专家的意见为准,因为他更专业。因此,中联重科的财务分析报告,开董事会之前往往要先发给身为财务专家的独立董事审阅,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他会在会上直言不讳指出来,并让有关负责人对质疑作答。在中联重科,甚至连财务分析报告的格式都是按独立董事的要求做的,由此可见该公司对独立董事意见的尊重程度。
  中联重科董事会的这种优良治理机制为公司高效科学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确保了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并给股东持续创造了良好的价值回报。上市12年来,已累计为股东现金分红约为48.51亿元,是上市时募集资金6.37亿元的7.62倍。连续三年蝉联“中国主板上市公司最佳董事会”,说明了社会各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高度认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十年来,作为学者型企业家的詹纯新带领中联重科一班人一直坚守“思想构筑未来”的经营理念,用“品味”不凡的种种方略及全球领先的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了“增长的品质”。
其他文献
2012年,有44家上市公司由于申批违规、决策违规等原因受到交易所处分,涉及主板公司、中小板公司、创业板公司等。这一年,遭到交易所谴责的高管也是不计其数。  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处分,确是因为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有了违规的动作。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纪律处分自律监管执法机制,深交所日前公布实施中小板公开谴责标准。然而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虽然违规公司和高管被监管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是违规公司每年仍
期刊
国有企业抑制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产生不了真正的企业家。这似乎是一个不容辩驳的经济学命题。但在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看来,这是一种极大的歧视性偏见。他认为,应该辩证看待环境和人的关系。企业能否搞好,和所有制无关;真正的企业家能否涌现,同样和所有制无关。相对来说,国企管理的多元目标和复杂环境,更能磨砺出真正的企业家。  浸淫国企管理多年的他深刻体会到,企业家首先要懂得约束和超越自己,不断自我淬炼、自我升
期刊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自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这个概念,迄今已有89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理解不断深入,但基本涉及创造经济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以及人权、劳动、环保、反腐败等领域。  在迈向“公民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公司尽管与欧美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但在研究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践行了许多富于国情特色的创新做法。然而在外部经济环境发
期刊
十八大的召开和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任,被认为是2012年中国最重要的两件政治大事,在完成了政治权力平稳交接的同时,也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图谱定下了基调。反腐、民生、民主、和市场化,这些改革的关键词在2012年末成为各大媒体的重点关注。  2013年也许是值得期待的一年。变浮夸之气、开务实之风,新一届领导班子身体力行,出巡不封路、不铺红地毯、不住高级酒店、讲话不念讲稿,无疑向中国庞大的官僚群体显示了改革的
期刊
“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有企业最大的使命,就是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竞争力。”面对《董事会》记者的专访,谈到央企的责任与使命时,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杰的声调明显升高。  恒天集团的主营业务包括机械、纺织、投资等,由于历史原因,加之身处完全竞争行业,企业的负担较重。2006年12月,恒天集团进行董事会试点,至今,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已有7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恒天
期刊
身处经济晴雨表之中的A股上市公司,应当如何学会展现自身的价值存在,以长期可持续回报赢得投资者信心,并以正反馈促进自身的良性增长?这需要共识,并依靠合力。在夯实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基础工程方面,监管层无疑先行一步,《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以改革的理念、鲜明的导向、务实的举措,让人们眼前一亮。  这对联结上市公司内外的董事会秘书来说,肩
期刊
无论是近期兴业全球基金起诉熔盛重工,格力电器股东、QFII耶鲁大学联合国内机构首次提名董事,还是早前的大成基金提议罢免重庆啤酒董事长黄明贵,A股市场近年来频现的机构“股东积极主义”行动越发引人注目。  从搭便车、简单地“用脚投票”到如今尝试“用手投票”,这背后凸现的是,金融脱媒不断加快、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投资者已经机构化,基金、券商、QFII、保险、信托等取代散户成为了主角。  一般而言,积极
期刊
我经常会向商业领袖质询三个简单的问题。你们公司最令人兴奋的价值创造机会在哪里?谁是你们企业中最重要的十个人?这十个人中有几个正参与着最令人兴奋的价值创造机会?这无疑是一个简陋的检验。但最后一个问题带有挫败感的答案——典型的是不超过六个,正反映出高管人员在达成组织协同时的无奈。  问题之所以充满挑战性,源于一些悖论的存在,后者根植于组织运行中人类行为的偏差和不可预测。如果工作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总能成
期刊
董事会秘书之惑  董秘的尴尬处境和职业风险,近来因上海金陵董秘陈炳良“被轮岗”事件曝于聚光灯下。  众所周知,就内部治理而言,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董秘具有广泛涉及公司内部运作程序的职权,公司程序性和辅助性事务的集中行使,促进了内部信息沟通和决策执行渠道的畅通,有利于运作效率提高和运作规范,对其他高管的权力也具有制约作用。然而,由于上市公司在规范治理的理念认知、董秘作用认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董秘很容
期刊
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的思路很重要。思路对了,风险管理方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中联重科的内控建设紧密联系其工程机械行业特色,从关键业务流程框架的确定到关键风险点的提取,再到最佳控制时间的确定,都充分考虑工程机械的行业特点,很有借鉴意义。因此,《董事会》杂志记者就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对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进行了专访。  《董事会》: 据悉中联重科内控与风险管理分为产业化阶段的“破土萌芽”,到规模化阶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