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师生的主体作用、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自己的生活的环境、爱大自然,从而影响带动他人,使学生成为有公众意识、社会责任感强的环保小卫士。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校本教材 可持续发展
1 研究目的
1.1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1.2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利用校本教材,培养学生了解校史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增光的责任感。
1.3 在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欣赏爱护环境、古迹及动植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研究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激发学生了解北京、了解西城、热爱什刹海的热情,关注周边环境。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和学习自信的态度,发展个性,陶冶性情。编写六册校本教材分别是:
校史教育篇:记载了鸦儿小学的近百年校史,有市区知名的老教师,也有身在海外,仍然关注学校发展的老教师和老毕业生。历任领导一贯重视双基教学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指导下,努力建设文明的校园,优化教学环境,突出学校绿色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德育教育篇:宋庆龄故居、徐悲鸿纪念馆、郭沫若故居,武警部队住地、居委会等教育基地是孩子经常活动的场所,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参观访问采集基地素材,编写教育活动资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如何关注社会,学会与身边的人和事物和谐相处。
环境教育篇:学校位于什刹海地区,得天独厚,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美的环境是绿色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外在条件。在充分调查了解什刹海地区人文、地理、环境、树种、水源的基础上,分年级开展知海、爱海、护海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古迹基地篇:考察钟鼓楼、德胜门、银锭桥、烤肉季、广化寺、恭王府等古迹的历史,了解其文化背景、历史作用和有趣的小故事,编写导游词,收集图片、照片、绘画作品,纵观北京变化。目的在于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发展民族的文化和美德。
教学案例篇:以“主体探究—合作体验”作为EPD教育的课外教学活动模式。围绕绿色教育主题,编写不同年级的班队会案例。以“主体探究——综合渗透”作为EPD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探究实践中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把教学效果好的课编写成教学案例集。
学生作品集: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心得、体会、参观游记、电脑小报等集中成册,既是儿童作品集,也是一部儿童成长发展史。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索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不断地加强
3 研究过程
3.1 建立校本课程组,认识研发意义。在全体教师中,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的学习,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了解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组织科研人员培训,请专家讲座,明确科研任务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要求及方法。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抓这项工作,科研室主任带头参与课题的实施指导与管理。带领教师严格按照研究程序,制定课程开发的研究方案,并经过多次论证、反复修改,保证了课程开发工作的严谨性,认识到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3.2 确定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全方位的分析学校教育改革现状和周边的教育资源,在选择研究的内容、方法、形式上进行反复切磋,挖掘各年级段、各学科课本中可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确定切入点。分年级段进行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低年级:以了解认识各种环境知识为主;中年级: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找出合理利用环境的方法;高年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搞调查研究,网上查寻,获取直接的体验和资料。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每个活动设有活动目标、时间、准备、过程及总结说明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渗透和实践活动的两大特点。重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校本教材 可持续发展
1 研究目的
1.1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1.2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利用校本教材,培养学生了解校史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增光的责任感。
1.3 在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欣赏爱护环境、古迹及动植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研究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激发学生了解北京、了解西城、热爱什刹海的热情,关注周边环境。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和学习自信的态度,发展个性,陶冶性情。编写六册校本教材分别是:
校史教育篇:记载了鸦儿小学的近百年校史,有市区知名的老教师,也有身在海外,仍然关注学校发展的老教师和老毕业生。历任领导一贯重视双基教学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指导下,努力建设文明的校园,优化教学环境,突出学校绿色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德育教育篇:宋庆龄故居、徐悲鸿纪念馆、郭沫若故居,武警部队住地、居委会等教育基地是孩子经常活动的场所,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参观访问采集基地素材,编写教育活动资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如何关注社会,学会与身边的人和事物和谐相处。
环境教育篇:学校位于什刹海地区,得天独厚,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美的环境是绿色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外在条件。在充分调查了解什刹海地区人文、地理、环境、树种、水源的基础上,分年级开展知海、爱海、护海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古迹基地篇:考察钟鼓楼、德胜门、银锭桥、烤肉季、广化寺、恭王府等古迹的历史,了解其文化背景、历史作用和有趣的小故事,编写导游词,收集图片、照片、绘画作品,纵观北京变化。目的在于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发展民族的文化和美德。
教学案例篇:以“主体探究—合作体验”作为EPD教育的课外教学活动模式。围绕绿色教育主题,编写不同年级的班队会案例。以“主体探究——综合渗透”作为EPD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探究实践中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把教学效果好的课编写成教学案例集。
学生作品集: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心得、体会、参观游记、电脑小报等集中成册,既是儿童作品集,也是一部儿童成长发展史。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索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不断地加强
3 研究过程
3.1 建立校本课程组,认识研发意义。在全体教师中,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的学习,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了解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组织科研人员培训,请专家讲座,明确科研任务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要求及方法。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抓这项工作,科研室主任带头参与课题的实施指导与管理。带领教师严格按照研究程序,制定课程开发的研究方案,并经过多次论证、反复修改,保证了课程开发工作的严谨性,认识到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3.2 确定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全方位的分析学校教育改革现状和周边的教育资源,在选择研究的内容、方法、形式上进行反复切磋,挖掘各年级段、各学科课本中可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确定切入点。分年级段进行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低年级:以了解认识各种环境知识为主;中年级: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找出合理利用环境的方法;高年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搞调查研究,网上查寻,获取直接的体验和资料。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每个活动设有活动目标、时间、准备、过程及总结说明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渗透和实践活动的两大特点。重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