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同伴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营养认知、态度、行为中的干预效果。
方法:以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4个系24个班学生120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同伴教育干预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基线调查后,只对干预组实施同伴教育。干预后3个月,再次向两组发放与基线调查相同的调查问卷,回收后根据营养知识正确率、营养态度和行为正向率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后同伴教育干预组营养知识正确率和营养态度正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高职院校开展营养知识同伴教育,方法切实可行,教育效果明显,对改善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 营养健康教育 同伴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38-02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成人期健康的基础,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着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1,2]。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大力开展营养宣教,提高他们的营养知识水平,增强他们合理营养的意识,培养他们营养健康的行为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同伴教育是指年龄或社会地位相似的人之间相互分享信息、价值与行为[3,4]。近年来同伴教育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滥用预防、艾滋病预防、性教育以及其他健康教育领域[5],而它在营养宣教领域的应用在国内外尚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从高职院校学生营养健康教育需求入手,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1.1.1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公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管理工程系4个系中,3个年级的每个年级都随机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未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或类似课程。
1.1.2 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电子工程系和公路工程系学生作同伴教育干预组,汽车工程系和管理工程系学生作为对照组。同伴教育干预组:基线调查600名,干预后参加调查550名。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基线调查600名,干预后参与调查4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干预前和干预组实施干预后3个月,采用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查阅文献,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表中的问题采用选择式答题方式,以方便调查。调查表包括四方面内容:①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②营养相关知识;③对营养知识与健康的态度;④被调查者的营养行为;⑤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希望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营养知识。通过班长选取班级干部作为调查员,先进行调查员培训,讲明调查事由,讲清注意事项,由调查员发放、回收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匿名方式,由学生自行填写,不给任何暗示,禁止同学之间讨论,限时10-15分钟填写,当场回收,回收率100%。
1.2.2 干预方法。在干预组中选择原先的调查员再补充一些自愿担当并经过筛选者为同伴教育者,先进行培训,学习已经准备好的宣传资料,解释相关问题,互相提问并讨论,使同伴教育者学通学懂,不留疑问。同伴教育者学习营养相关知识后,采用多种形式不定时地向同班或本宿舍同学宣传、讲解,回答同学提出的疑问,解释同学提出的疑惑,讨论相关问题。研究者时常督促和提醒同伴教育者要多次重复地向周围的同学或同班同学宣传讨论营养知识。同伴教育时程大约延续3个月。
1.2.3 质量控制。①为保证问卷的回答真实有效,采用匿名方式,独立回答问题。②调查员和同伴教育者都是经过筛选产生的,挑选有能力、办事认真负责、在同学中较有威信的人来担当这两种角色。③调查员和同伴教育者不填写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原始资料编号整理并录入计算机,用EpiData3.0、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按统一标准赋值,对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分别评分,采用的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参加基线调查的高职学生共1200人,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为22±1.56岁,其中男生512人,占42.7%;女生688人,占57.3%。参加第二次调查的学生共1000人,对照组550人,平均年龄21.5±2.29岁,男生356人,女生194人;干预组450人,平均年龄21.8±1.98岁,男生252人,女生198人。
2.2 干预效果比较。
2.2.1 同伴教育后营养知识正确率比较。对照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正确率比较,所有问题均无变化。
2.2.2 同伴教育后营养态度正向率比较。对照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态度正向率自身比较中,所有的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态度正向率自身比较,也只有以上4个问题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3 同伴教育后饮食行为正向率比较(%)。同伴教育前,干预组和对照组饮食行为正向率比较,所有的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后再次比较,只有“是否每天都吃早餐”和“是否经常吸烟、饮酒”这两个问题有明显改变;其它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营养学是一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许多患有营养不良的人并非是由于贫困,而是缺乏营养知识。本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一般人群好,但也不是令人非常满意,仍存在误区,有些问题还很模糊不清,需要进一步加强营养相关知识教育。
本研究结果显示同伴教育后高职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并且原来正确率比较低的问题提高的幅度较大,同伴教育在营养知识教育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营养知识容易理解,同伴教育方式能够被接受,建议高职院校适度开展同伴教育。经过同伴教育,高职学生对营养的态度只在有些方面有所改变。态度相对于知识更难以改变,提示对青年的健康教育应从小抓起。同伴教育后,高职学生饮食行为的正向率没有明显变化。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营养健康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传统的饮食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这也提醒人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关于食物的选择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正确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高职学生可塑性强,是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最佳年龄段,完全有可能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营养的基础知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来加强营养。可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营养教育模式,尝试对大学生运用同伴教育模式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医学教育探索,2004,003(002):9-11,21
[2] 王作振,王克利,钱序.2种性同伴教育与教师授课教育近期效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94-95
[3] 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6
[4] 刘真美,刘芸芸.贵州部分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75-476
[5] 陈萍萍,王旗,崔玲玲等.郑州某技术学院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6):1089-1092
方法:以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4个系24个班学生120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同伴教育干预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基线调查后,只对干预组实施同伴教育。干预后3个月,再次向两组发放与基线调查相同的调查问卷,回收后根据营养知识正确率、营养态度和行为正向率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后同伴教育干预组营养知识正确率和营养态度正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高职院校开展营养知识同伴教育,方法切实可行,教育效果明显,对改善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 营养健康教育 同伴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38-02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成人期健康的基础,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着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1,2]。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大力开展营养宣教,提高他们的营养知识水平,增强他们合理营养的意识,培养他们营养健康的行为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同伴教育是指年龄或社会地位相似的人之间相互分享信息、价值与行为[3,4]。近年来同伴教育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滥用预防、艾滋病预防、性教育以及其他健康教育领域[5],而它在营养宣教领域的应用在国内外尚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从高职院校学生营养健康教育需求入手,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1.1.1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公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管理工程系4个系中,3个年级的每个年级都随机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未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或类似课程。
1.1.2 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电子工程系和公路工程系学生作同伴教育干预组,汽车工程系和管理工程系学生作为对照组。同伴教育干预组:基线调查600名,干预后参加调查550名。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基线调查600名,干预后参与调查4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干预前和干预组实施干预后3个月,采用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查阅文献,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表中的问题采用选择式答题方式,以方便调查。调查表包括四方面内容:①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②营养相关知识;③对营养知识与健康的态度;④被调查者的营养行为;⑤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希望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营养知识。通过班长选取班级干部作为调查员,先进行调查员培训,讲明调查事由,讲清注意事项,由调查员发放、回收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匿名方式,由学生自行填写,不给任何暗示,禁止同学之间讨论,限时10-15分钟填写,当场回收,回收率100%。
1.2.2 干预方法。在干预组中选择原先的调查员再补充一些自愿担当并经过筛选者为同伴教育者,先进行培训,学习已经准备好的宣传资料,解释相关问题,互相提问并讨论,使同伴教育者学通学懂,不留疑问。同伴教育者学习营养相关知识后,采用多种形式不定时地向同班或本宿舍同学宣传、讲解,回答同学提出的疑问,解释同学提出的疑惑,讨论相关问题。研究者时常督促和提醒同伴教育者要多次重复地向周围的同学或同班同学宣传讨论营养知识。同伴教育时程大约延续3个月。
1.2.3 质量控制。①为保证问卷的回答真实有效,采用匿名方式,独立回答问题。②调查员和同伴教育者都是经过筛选产生的,挑选有能力、办事认真负责、在同学中较有威信的人来担当这两种角色。③调查员和同伴教育者不填写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原始资料编号整理并录入计算机,用EpiData3.0、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按统一标准赋值,对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分别评分,采用的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参加基线调查的高职学生共1200人,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为22±1.56岁,其中男生512人,占42.7%;女生688人,占57.3%。参加第二次调查的学生共1000人,对照组550人,平均年龄21.5±2.29岁,男生356人,女生194人;干预组450人,平均年龄21.8±1.98岁,男生252人,女生198人。
2.2 干预效果比较。
2.2.1 同伴教育后营养知识正确率比较。对照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正确率比较,所有问题均无变化。
2.2.2 同伴教育后营养态度正向率比较。对照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态度正向率自身比较中,所有的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态度正向率自身比较,也只有以上4个问题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3 同伴教育后饮食行为正向率比较(%)。同伴教育前,干预组和对照组饮食行为正向率比较,所有的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后再次比较,只有“是否每天都吃早餐”和“是否经常吸烟、饮酒”这两个问题有明显改变;其它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营养学是一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许多患有营养不良的人并非是由于贫困,而是缺乏营养知识。本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一般人群好,但也不是令人非常满意,仍存在误区,有些问题还很模糊不清,需要进一步加强营养相关知识教育。
本研究结果显示同伴教育后高职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并且原来正确率比较低的问题提高的幅度较大,同伴教育在营养知识教育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营养知识容易理解,同伴教育方式能够被接受,建议高职院校适度开展同伴教育。经过同伴教育,高职学生对营养的态度只在有些方面有所改变。态度相对于知识更难以改变,提示对青年的健康教育应从小抓起。同伴教育后,高职学生饮食行为的正向率没有明显变化。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营养健康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传统的饮食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这也提醒人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关于食物的选择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正确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高职学生可塑性强,是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最佳年龄段,完全有可能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营养的基础知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来加强营养。可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营养教育模式,尝试对大学生运用同伴教育模式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医学教育探索,2004,003(002):9-11,21
[2] 王作振,王克利,钱序.2种性同伴教育与教师授课教育近期效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94-95
[3] 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6
[4] 刘真美,刘芸芸.贵州部分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75-476
[5] 陈萍萍,王旗,崔玲玲等.郑州某技术学院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6):1089-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