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逻辑中,艺术家会从先贤们的经验中获得明示和暗喻。一些艺术家围绕艺术史的这条线索进行创作,另一些艺术家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加以觉悟和知觉进行综合的艺术表达。本文正是以我个人作品《柜·闺》的同一手稿两种不同的绘画种类(漆画与油画)的表现方式为例,进行阐述其创作初期的心理、创作过程中对画面层次、结构、色彩的表现的思考和今后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创新思维的延续,在实践尝试中探索寻找自己的艺术之路。
【关键词】:创作;比较
一、绘画题材的艺术构思
相信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会在最初的时候反复思索一个问题“画什么?怎么画?”,于是开始去读艺术史,看先贤们怎样创作;又开始去看画展画册,看大师前辈们怎样的风格如何的构思;后来很大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以照片素材为创作资料,难免误区的走入了“画照片”的循环反复中。其实,不管是参考优秀的画作、还是可以利用的摄影作品,我们都难免会遇到“借鉴”的问题。多去看资料、看画册、看展览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进入创作阶段的时候最好不要把思维局限固定在资料上。如果有资料圈住个人的思维,就做不出来自己的风格作品。最好自己看过的东西模模糊糊的留在脑子里,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去借鉴。自己看过的,真正的理解了,把别人的东西借鉴吸收进来,形成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在《柜·闺》手稿勾画的初期,我写了一段散记。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摘取几个关键词“童年”、“儿时”、兔子“、“旧时光”。根据这几个词语,我开始回忆与其有关联的事物。很快我有了几个新的想法:小时候奶奶家的旧时衣柜;款式已过时,但如今依旧陪伴着我的毛绒玩具兔;小学、中学、大学、现如今依旧存在于衣柜的牛仔裤等等。潜意识中,这些元素已经成为我创作一幅画的素材。
二、创作语言的结构层次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巨匠达芬奇在他的手稿中反复提到一个词----“镜子”。他说“画家作画时都应该具备一面镜子,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应各种物体的色彩和形象,做到这一点画家仿佛就是第二自然”。而现在我们的绘画表达的创作中,不仅仅是为了再现的描摹,开始在笔中蕴含着自己的理解与精神。而把客观的创作元素和个人主观的情感表达结合融入在画面中,又是一门学问。本章将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柜·闺》作品中的潜在表达。
1.视觉的呈现塑造
作品《柜·闺》分为油画、漆画两幅,两幅作品尺寸大小一致(160CM乘45CM)。我把那些支离破碎的零散元素选择安排在这样尺寸的一个画面上,从视觉的角度出发来看,这样的安排无疑要符合“衣柜”的元素现实。而我并不计划用极致写实的描绘方式去完成这幅画的创作。衣柜中避免不了的是“衣物”以及早已定好的素材“牛仔裤”,运用视觉传达中平面化的呈现方式,我把这些“衣物”的表现打散来,模范中国水墨画的饭分段式截取部分作为构图借鉴参考,有意识无意识的安排在画面的衣柜中。最后,我用那只玩具兔来若隐若现的插入画面底部,做到整个画面的调整作用。
2.绘画种类的转换
在绘画技法上,关于《柜·闺》油画与漆画的两种表现:油画是油画笔、油画颜料、亚麻仁油来进行绘画;而漆画的表现技法则是基础的鸡蛋壳、螺钿的镶嵌,漆皮粉、木屑(表现衣柜纹理)、漆的调和。在绘画能力上,这种艺术创作锻炼所需要的要求是个人本身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这些能力不管是油画创作者、还是漆画创作者都必须要具备的。如,扎实的油画基础、漆画的技巧表现、较强的造型能力、艺术创作者视野的开阔、很好的艺术修养等等。从绘画的本身要求来看,画面 漆画《柜·闺》的构图、形成关系、层次关系、画面肌理等等,这些都是每个画种所必不可少的,当然艺术创作者绘画的能力、包括对色彩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跨界”说其“跨”,其实艺术又是相通的。《柜·闺》这幅画的两种表现方式,不同的观众有其不同的见解。从横度来看,有的侧重漆画表现方式的厚重感,有的则欣赏油画语言在这幅作品上的呈现;从纵度来看,两种画种因其手稿、色稿一致,作为创作者我个人所要表达的艺术观念在最初是相同。我开始渐渐沉迷于这种艺术创作的模式,同一个稿子,运用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表现,这期间带给我的有惊喜有意外有收获也有付出。
三、艺术的创新思维
意大利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在他的笔记中这样写到“中国画只画阳不画阴,所以看起来画面没有凹凸,对油画艺术以及透视原理一无所知,只用黑色不用彩色”。利玛窦看不出来这种并不反映真实的绘画能有多大价值。这位达芬奇的同乡,被东西方之间不同的艺术理念所困惑。“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这是元代文人画家倪瓒对自我绘画的文字表达。在他看来绘画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去追求那种天地万物的感受,悠远淡则真。西方传统绘画强调“求真道路”,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艺术的境界并不是描摹真实的自然。而是试图超越自然的束缚,在笔墨精妙处表达画家心中感悟到的精神境界。
法国卢浮宫,六千多幅油画在这里陈列。它们被万众瞩目,被反复解读。荷兰画家伦勃朗的画作被视为17世纪西方艺术的一次重要转折。北京紫禁城中八大山人的一幅作品,寥寥数笔,突兀奇崛的构图,承载着中国绘画对意境的高度概括。为什么西方人把色彩反复涂抹,为什么东方人将心情收敛在黑白之间?中国画家范曾在采访中说道:“东西方的艺术和他们的思维方法有绝大的关系,西方人的思维方法是一个逻辑的演绎思维,他需要假设求证。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感悟的,归纳的思维,他需要直抵灵府……”思维方式的差异带来了东西方绘画的不同表达,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解读,赋予艺术新的生命。荷兰画家伦勃朗与中国清初僧人八大山人身处同一时期,其作品却有着极大的差别。
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哲学觀念的不同影响着审美观念、艺术理论的差别,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人生观念,在艺术形态的表达呈现中也是如此。中西方的艺术形态区别也可以用西方美学的“意象说”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来阐释说明。中国的艺术是讲究“写意”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绘画中深远、平远的空间布局,有虚有实,有动有静。在创作《柜·闺》的整个过程中,我正是一直秉持这种艺术思想,结合中西不同的艺术表达,在手稿初期的构图以及色稿时期的颜色呈现上,围绕这条线索进行的。无论是运用油画的语言表达、还是用漆画的方式呈现,同一个创作思想、手稿色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所呈现出的最终画面效果不同、带给观众的艺术体验也是完全不同,即使作者本人最初想表达的只有一种思想观念。这样的创作思维模式也是我今后在绘画中坚持下去的一种选择。在不同的语境表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道路,得以坚持、突破。
参考 献:
[1] 杨身源 著 《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2] 陈明 著《艺术创新思维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
[3] 朱青生 演讲视频《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关键词】:创作;比较
一、绘画题材的艺术构思
相信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会在最初的时候反复思索一个问题“画什么?怎么画?”,于是开始去读艺术史,看先贤们怎样创作;又开始去看画展画册,看大师前辈们怎样的风格如何的构思;后来很大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以照片素材为创作资料,难免误区的走入了“画照片”的循环反复中。其实,不管是参考优秀的画作、还是可以利用的摄影作品,我们都难免会遇到“借鉴”的问题。多去看资料、看画册、看展览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进入创作阶段的时候最好不要把思维局限固定在资料上。如果有资料圈住个人的思维,就做不出来自己的风格作品。最好自己看过的东西模模糊糊的留在脑子里,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去借鉴。自己看过的,真正的理解了,把别人的东西借鉴吸收进来,形成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在《柜·闺》手稿勾画的初期,我写了一段散记。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摘取几个关键词“童年”、“儿时”、兔子“、“旧时光”。根据这几个词语,我开始回忆与其有关联的事物。很快我有了几个新的想法:小时候奶奶家的旧时衣柜;款式已过时,但如今依旧陪伴着我的毛绒玩具兔;小学、中学、大学、现如今依旧存在于衣柜的牛仔裤等等。潜意识中,这些元素已经成为我创作一幅画的素材。
二、创作语言的结构层次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巨匠达芬奇在他的手稿中反复提到一个词----“镜子”。他说“画家作画时都应该具备一面镜子,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应各种物体的色彩和形象,做到这一点画家仿佛就是第二自然”。而现在我们的绘画表达的创作中,不仅仅是为了再现的描摹,开始在笔中蕴含着自己的理解与精神。而把客观的创作元素和个人主观的情感表达结合融入在画面中,又是一门学问。本章将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柜·闺》作品中的潜在表达。
1.视觉的呈现塑造
作品《柜·闺》分为油画、漆画两幅,两幅作品尺寸大小一致(160CM乘45CM)。我把那些支离破碎的零散元素选择安排在这样尺寸的一个画面上,从视觉的角度出发来看,这样的安排无疑要符合“衣柜”的元素现实。而我并不计划用极致写实的描绘方式去完成这幅画的创作。衣柜中避免不了的是“衣物”以及早已定好的素材“牛仔裤”,运用视觉传达中平面化的呈现方式,我把这些“衣物”的表现打散来,模范中国水墨画的饭分段式截取部分作为构图借鉴参考,有意识无意识的安排在画面的衣柜中。最后,我用那只玩具兔来若隐若现的插入画面底部,做到整个画面的调整作用。
2.绘画种类的转换
在绘画技法上,关于《柜·闺》油画与漆画的两种表现:油画是油画笔、油画颜料、亚麻仁油来进行绘画;而漆画的表现技法则是基础的鸡蛋壳、螺钿的镶嵌,漆皮粉、木屑(表现衣柜纹理)、漆的调和。在绘画能力上,这种艺术创作锻炼所需要的要求是个人本身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这些能力不管是油画创作者、还是漆画创作者都必须要具备的。如,扎实的油画基础、漆画的技巧表现、较强的造型能力、艺术创作者视野的开阔、很好的艺术修养等等。从绘画的本身要求来看,画面 漆画《柜·闺》的构图、形成关系、层次关系、画面肌理等等,这些都是每个画种所必不可少的,当然艺术创作者绘画的能力、包括对色彩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跨界”说其“跨”,其实艺术又是相通的。《柜·闺》这幅画的两种表现方式,不同的观众有其不同的见解。从横度来看,有的侧重漆画表现方式的厚重感,有的则欣赏油画语言在这幅作品上的呈现;从纵度来看,两种画种因其手稿、色稿一致,作为创作者我个人所要表达的艺术观念在最初是相同。我开始渐渐沉迷于这种艺术创作的模式,同一个稿子,运用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表现,这期间带给我的有惊喜有意外有收获也有付出。
三、艺术的创新思维
意大利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在他的笔记中这样写到“中国画只画阳不画阴,所以看起来画面没有凹凸,对油画艺术以及透视原理一无所知,只用黑色不用彩色”。利玛窦看不出来这种并不反映真实的绘画能有多大价值。这位达芬奇的同乡,被东西方之间不同的艺术理念所困惑。“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这是元代文人画家倪瓒对自我绘画的文字表达。在他看来绘画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去追求那种天地万物的感受,悠远淡则真。西方传统绘画强调“求真道路”,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艺术的境界并不是描摹真实的自然。而是试图超越自然的束缚,在笔墨精妙处表达画家心中感悟到的精神境界。
法国卢浮宫,六千多幅油画在这里陈列。它们被万众瞩目,被反复解读。荷兰画家伦勃朗的画作被视为17世纪西方艺术的一次重要转折。北京紫禁城中八大山人的一幅作品,寥寥数笔,突兀奇崛的构图,承载着中国绘画对意境的高度概括。为什么西方人把色彩反复涂抹,为什么东方人将心情收敛在黑白之间?中国画家范曾在采访中说道:“东西方的艺术和他们的思维方法有绝大的关系,西方人的思维方法是一个逻辑的演绎思维,他需要假设求证。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感悟的,归纳的思维,他需要直抵灵府……”思维方式的差异带来了东西方绘画的不同表达,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解读,赋予艺术新的生命。荷兰画家伦勃朗与中国清初僧人八大山人身处同一时期,其作品却有着极大的差别。
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哲学觀念的不同影响着审美观念、艺术理论的差别,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人生观念,在艺术形态的表达呈现中也是如此。中西方的艺术形态区别也可以用西方美学的“意象说”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来阐释说明。中国的艺术是讲究“写意”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绘画中深远、平远的空间布局,有虚有实,有动有静。在创作《柜·闺》的整个过程中,我正是一直秉持这种艺术思想,结合中西不同的艺术表达,在手稿初期的构图以及色稿时期的颜色呈现上,围绕这条线索进行的。无论是运用油画的语言表达、还是用漆画的方式呈现,同一个创作思想、手稿色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所呈现出的最终画面效果不同、带给观众的艺术体验也是完全不同,即使作者本人最初想表达的只有一种思想观念。这样的创作思维模式也是我今后在绘画中坚持下去的一种选择。在不同的语境表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道路,得以坚持、突破。
参考 献:
[1] 杨身源 著 《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2] 陈明 著《艺术创新思维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
[3] 朱青生 演讲视频《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