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去困境之复杂背景
从中国国内环境来看,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境外投资法律法规,进一步支持能源、资源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海外并购。从国际环境来看,欧洲、东盟、东北亚及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越发关注中国的优质企业,打算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国的企业投资。这些都为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民营企业走出去也碰到不少困境。
一是,对外投资总规模较小,目前只有数千亿美元,海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高达3.3万亿美元,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较低,这与中国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二是,海外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矿产、原材料和工程承包领域。三是,较成规模的海外投资主要是国有大企业。四是,与劳务输出相关的投资占相当比重。五是,在全球主流跨国投资和跨国企业里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六是,金融领域对外投资和走出去相对落后,严重制约其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总而言之,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仍然是规模小、水平低、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网络协同效应、没有进入全球产业高端,处于初级起步阶段。
世界上大多数对外投资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上,有一个基本说法:穷国应该是进口资本,富国才应该出口资本,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所以,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国为什么要对外投资?”这和经济结构的扭曲有关系,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储蓄超过投资,有大量外汇积累,都是买了美国国债。现在,美国国债回报不是很好,就开始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这是大背景。
“中国企业到海外做什么?”中国大多数企业到国外都是去买资源,买技术,帮助他们的产品出口,实际上很少有达到利用对外投资、提高回报的成功案例。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業比较特殊,他们以跨国投资方式进行产业整合、占领产业高端、获取高端利润。华为收购3COM、摩托罗拉移动事业部,竞购2Wire、3Leaf公司等,正是希望占据产业高端,整合整个通信产业,方向好像对头了,却意外地受到了美国的阻挠。
对外投资遇阻原因多多
前不久,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对华为、中兴在美业务的调查非同寻常,与一般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截然不同。它针对华为和中兴在美国的业务,与针对中国光伏企业、轮胎企业和其他出口行业的“双反调查”和贸易特保措施有着根本区别,与美国大选也扯不上关系,此次调查是国会情报委员会所为,不是白宫所为,背景相当复杂。
美国思科公司是互联网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者,与中国华为公司一直是竞争的老对手。2012年10月,美国众议院认定华为和中兴危害美国国家安全,华为在其后的反驳中指出,华为、中兴被认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正是思科在背后推波助澜。
美国华盛顿有一支庞大的游说队伍,据说高达2.5万人专门负责游说国会议员。从美国国家经济战略角度考量,美国号称信奉自由竞争和贸易投资开发,一旦国外企业对国内产业造成巨大威胁之时,美国就会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反击和制裁。这不仅仅针对中国企业,对欧洲、日本和其他国家也一样。遏制和制裁在制造业、金融、贸易、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与欧洲斗,80-90年代与日本斗,新世纪矛头对准中国,美国对外经济战略是一整套系统。
美国对国外在美投资有很多法律限制和非法律上的隐形限制。一般而言,美国不鼓励甚至限制海外资金投资战略产业,尤其对具有军事战略地位的高科技企业,美国担心海外投资会导致技术外泄,千方百计维持战略产业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对高科技出口非常慎重,对外国企业进军美国高科技领域保持高度警惕,华为和中兴自然成为美国遏制目标。
中美关系确实是有竞争有合作,是伙伴又是敌人或对手。历届美国政府讲得很清楚,美国对中国是合作与对抗并举。涉及到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美国会采取非常措施来遏制或破坏。高科技、知识产权、金融货币、能源和战略资源、全球军事势力等,都是美国特别在意的战略领域,不允许其他国家与他分庭抗礼,更不用说中国了。事实上,美国国会、政界、学界的许多精英,并不真正希望中国崛起。
华为和中兴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它们技术做得比较好,可能对美国国内的一些企业造成压力,这些产品牵涉到信息产业,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从总体上看,也可能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反映。中国独特之处在于,第一,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大,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心态和对小国家的企业不一样;第二,对中国企业是否有政治目的存有担心,这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第三,对中国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有担忧。当然,美国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国内的政治压力也是一种因素。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
美方对中国投资的阻挠,会给中国对美贸易、投资,造成什么影响?国会情报委员会对华为和中兴的调查,有非常深远的负面影响。国会调查报告尽管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可以影响舆论,迫使政府执行部门采取对中国企业不利的行政措施,影响中国对美投资的规模、领域和水平。
如果中兴和华为在美业务和投资被遏制,也会严重影响其他行业的“走出去”的信心,造成中国民营企业对美国市场扩张步伐显著放缓,很难进入美国的主流市场。此外,美国的调查会给其他国家以借口,它们会采取类似措施来遏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事实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采取了敌意的限制行动,发展不能像设想和希望的那么顺畅了。
那么,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应当如何制定海外投资战略?政府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
首先,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走出去阻力太大,民营企业走出去障碍较小。中国民营企业总体规模太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难以进入全球产业高端。国有企业有资金实力走出去,却又面临多方面的掣肘,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有许多制约走出去的弊端,正好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机遇。
其次,加强外交研究政策。加强经济、金融和货币、资源和能源外交,建立全球信息和人才网络,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将经济、金融、货币等外交战略提升到国家最高战略层面。深入研究国外投资法律动向,鼓励资助国内智库和大学,对海外投资环境进行跟踪系统研究,为国家制定海外投资战略和政策提出高水平的建议。
再有,反制国际恶意调查。必须要求外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实施公平、对等开放和国民待遇。要研究制定针对外国企业危害中国国家利益的制裁和遏制措施。面对美国国会对华为和中兴的恶意调查,如何反制?需要从国际政治、战略和法律上深入研究,拿出切实的法律、法规和具体办法。
还有,金融机构跟上步伐。尽快研究具体战略和政策,鼓励中国银行和金融企业走出去。未来10-15年,中国必须有几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有自己的国际金融交易和服务网络。
最后,政府提供更好服务。首先,应该减少中国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性障碍,简化复杂的审批程序。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对方市场,在国际市场里怎样管理企业,怎样跟工会、当地社区打交道等。政府应该更多地提供相关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对方的法律、社会、风俗和经济环境,让企业自己做决策。
认清形势,分析原因,排除障碍,寻找对策,中国民营企业消除笼罩在头顶上的阴影,“走出去”的光明前景还是在眼前。
从中国国内环境来看,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境外投资法律法规,进一步支持能源、资源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海外并购。从国际环境来看,欧洲、东盟、东北亚及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越发关注中国的优质企业,打算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国的企业投资。这些都为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民营企业走出去也碰到不少困境。
一是,对外投资总规模较小,目前只有数千亿美元,海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高达3.3万亿美元,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较低,这与中国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二是,海外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矿产、原材料和工程承包领域。三是,较成规模的海外投资主要是国有大企业。四是,与劳务输出相关的投资占相当比重。五是,在全球主流跨国投资和跨国企业里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六是,金融领域对外投资和走出去相对落后,严重制约其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总而言之,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仍然是规模小、水平低、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网络协同效应、没有进入全球产业高端,处于初级起步阶段。
世界上大多数对外投资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上,有一个基本说法:穷国应该是进口资本,富国才应该出口资本,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所以,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国为什么要对外投资?”这和经济结构的扭曲有关系,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储蓄超过投资,有大量外汇积累,都是买了美国国债。现在,美国国债回报不是很好,就开始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这是大背景。
“中国企业到海外做什么?”中国大多数企业到国外都是去买资源,买技术,帮助他们的产品出口,实际上很少有达到利用对外投资、提高回报的成功案例。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業比较特殊,他们以跨国投资方式进行产业整合、占领产业高端、获取高端利润。华为收购3COM、摩托罗拉移动事业部,竞购2Wire、3Leaf公司等,正是希望占据产业高端,整合整个通信产业,方向好像对头了,却意外地受到了美国的阻挠。
对外投资遇阻原因多多
前不久,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对华为、中兴在美业务的调查非同寻常,与一般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截然不同。它针对华为和中兴在美国的业务,与针对中国光伏企业、轮胎企业和其他出口行业的“双反调查”和贸易特保措施有着根本区别,与美国大选也扯不上关系,此次调查是国会情报委员会所为,不是白宫所为,背景相当复杂。
美国思科公司是互联网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者,与中国华为公司一直是竞争的老对手。2012年10月,美国众议院认定华为和中兴危害美国国家安全,华为在其后的反驳中指出,华为、中兴被认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正是思科在背后推波助澜。
美国华盛顿有一支庞大的游说队伍,据说高达2.5万人专门负责游说国会议员。从美国国家经济战略角度考量,美国号称信奉自由竞争和贸易投资开发,一旦国外企业对国内产业造成巨大威胁之时,美国就会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反击和制裁。这不仅仅针对中国企业,对欧洲、日本和其他国家也一样。遏制和制裁在制造业、金融、贸易、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与欧洲斗,80-90年代与日本斗,新世纪矛头对准中国,美国对外经济战略是一整套系统。
美国对国外在美投资有很多法律限制和非法律上的隐形限制。一般而言,美国不鼓励甚至限制海外资金投资战略产业,尤其对具有军事战略地位的高科技企业,美国担心海外投资会导致技术外泄,千方百计维持战略产业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对高科技出口非常慎重,对外国企业进军美国高科技领域保持高度警惕,华为和中兴自然成为美国遏制目标。
中美关系确实是有竞争有合作,是伙伴又是敌人或对手。历届美国政府讲得很清楚,美国对中国是合作与对抗并举。涉及到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美国会采取非常措施来遏制或破坏。高科技、知识产权、金融货币、能源和战略资源、全球军事势力等,都是美国特别在意的战略领域,不允许其他国家与他分庭抗礼,更不用说中国了。事实上,美国国会、政界、学界的许多精英,并不真正希望中国崛起。
华为和中兴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它们技术做得比较好,可能对美国国内的一些企业造成压力,这些产品牵涉到信息产业,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从总体上看,也可能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反映。中国独特之处在于,第一,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大,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心态和对小国家的企业不一样;第二,对中国企业是否有政治目的存有担心,这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第三,对中国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有担忧。当然,美国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国内的政治压力也是一种因素。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
美方对中国投资的阻挠,会给中国对美贸易、投资,造成什么影响?国会情报委员会对华为和中兴的调查,有非常深远的负面影响。国会调查报告尽管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可以影响舆论,迫使政府执行部门采取对中国企业不利的行政措施,影响中国对美投资的规模、领域和水平。
如果中兴和华为在美业务和投资被遏制,也会严重影响其他行业的“走出去”的信心,造成中国民营企业对美国市场扩张步伐显著放缓,很难进入美国的主流市场。此外,美国的调查会给其他国家以借口,它们会采取类似措施来遏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事实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采取了敌意的限制行动,发展不能像设想和希望的那么顺畅了。
那么,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应当如何制定海外投资战略?政府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
首先,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走出去阻力太大,民营企业走出去障碍较小。中国民营企业总体规模太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难以进入全球产业高端。国有企业有资金实力走出去,却又面临多方面的掣肘,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有许多制约走出去的弊端,正好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机遇。
其次,加强外交研究政策。加强经济、金融和货币、资源和能源外交,建立全球信息和人才网络,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将经济、金融、货币等外交战略提升到国家最高战略层面。深入研究国外投资法律动向,鼓励资助国内智库和大学,对海外投资环境进行跟踪系统研究,为国家制定海外投资战略和政策提出高水平的建议。
再有,反制国际恶意调查。必须要求外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实施公平、对等开放和国民待遇。要研究制定针对外国企业危害中国国家利益的制裁和遏制措施。面对美国国会对华为和中兴的恶意调查,如何反制?需要从国际政治、战略和法律上深入研究,拿出切实的法律、法规和具体办法。
还有,金融机构跟上步伐。尽快研究具体战略和政策,鼓励中国银行和金融企业走出去。未来10-15年,中国必须有几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有自己的国际金融交易和服务网络。
最后,政府提供更好服务。首先,应该减少中国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性障碍,简化复杂的审批程序。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对方市场,在国际市场里怎样管理企业,怎样跟工会、当地社区打交道等。政府应该更多地提供相关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对方的法律、社会、风俗和经济环境,让企业自己做决策。
认清形势,分析原因,排除障碍,寻找对策,中国民营企业消除笼罩在头顶上的阴影,“走出去”的光明前景还是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