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事业单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管理及服务职能,为了确保事业单位能够稳定的发挥作用,基于新预算法视角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工作就十分具有必要。
关键词:新预算法 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评价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2017年下半年我国实行了全新的《预算法》,《预算法》对绩效的规定,首次将“讲求绩效”写入法,提出了绩效法定的规定。所以事业单位要及时的投入、使用全新的预算管理办法,改善自身的预算绩效评价效果。
二、基于新预算法视角对预算评价的有关分析
1.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对“目标-效果导向”进行管理统称为绩效管理,这是基于绩效目标而构建、执行、评价、反馈的管理制度。依据财政部发布的《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在评价指标、方法、标准、对预算完成的有效性、经济性实施公正、公平的评判时需要以国家规定为基础,结合单位特点实施制定。
2.预算绩效中评价的主体。预算绩效评价过程需要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预算解决执行分析报告由预算业务管理结构部门负责分析,评价报告的决算与绩效评价由审定单位完成;事业单位决算报告与绩效评价报告编制由预算业务管理部门负责,而预算执行资料的提供由预算管理执行机构完成。现实操作中,绩效评价制度由财务部门制定,并对本级预算及下级财务部门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分析,提出适当建议。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实施则由预算部门负责制定,并负责将评价报告送入送给同级部门,然后在根据回执建议进行修改。
3.预算的评价过程。预算评价执行流程由建立评价制度、对业务部门进行评价、撰写评价报告组成。以预算绩效评价进行分析,一是应明确评价对象,然后基于此确定适合的评价人员。二是,要基于评价对象合理的规划评价方案,并做好审查业务部门预算执行资料的核实工作;三是,应对预算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4.预算评价方法和标准。绩效评价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对比法、分析法、成本最小化法、成本利益化法和大众评判法。综合分析方法包括了分析法与对比法,前者以实现效果原因为分析对象,后者以比较所有要素为主。成本最小法是把计量难度大的要素展开成本对比,成本利益化法与大众评判发则基于现实程度分析为基础展开。
5.合理运用预算评价结果。预算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事业单位,然后通过结果分析改善管理方式。另外,事业单位要以结果为基础,合理的对明年各部门预算支出情况进行安排。若前年该部门预算执行绩效不理想,那么应适当缩减该部门预算,扣除相应分数,从而发挥预算绩效管理激励作用。
三、从新预算法视角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进行分析
1.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与操作性。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评价指标中定性考核指标与投入考核指标过多、定量考核指标与产出考核指标过少,从而让绩效评价变为了预算执行情况的事后总结报告,进而使预算绩效管理效果无法发挥,并降低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预算绩效指标即使设定了也多为敷衍其事,一般都比较笼统,有些替代指标相关度很低。验收单位在验收项目时,多以“财政单位专项款播放完毕”当成验收通过标准,所以就造成了“预算资金用光了就代表绩效好,预算资金有剩余就代表绩效不好”的负面标准。
2.事业单位的事前、事中考评机制有问题。国内事业单位支出评价以事后评价为主,且没有接受国际事前分析、事中跟踪的先进机制。虽然公共投资部门认为对项目的实施、建设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十分有必要,但国内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绩效评价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法律約束,基本上都等到“生米已煮成熟饭”以后再通过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资金的浪费已成事实,即使能够有效运用评价结果,也不过是亡羊补牢了。
3.当前的考评制度有“重产出结果,轻投入控制”的问题。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收集制度国内处于起步使用阶段,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及专业的数据库。在考评中依赖支出结果,预算目标依旧以支出结果为主。该考核方式缺乏动态管理,没有投入、效率等全过程评价,所以效果不佳。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呈现追逐预算最大化、抢预算等现象,各部门给出的理由千奇百怪,但目的都是为了争抢单位内的资金使用权。最终就使得事业单位预算报表中存在项目与资金,但是实际中却根本没有项目,其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资金弥补各部门的超支漏洞。最终就使得单位预算不断增加,项目却没有完成。
四、从新预算法视角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的解决对策
1.绩效评价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按照“用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的原则,逐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教育预算执行结束后,要根据绩效目标及时对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绩效进行评价。教育专项资金项目单位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提交预算绩效报告,将实际取得的绩效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如未实现绩效目标,须说明理由。市财政、教育部门对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组织对其报送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复查,并分析研究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查找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支出绩效的意见和建议。
2.以绩效评价机制为基础,深化改革预算编制及执行管理。首先,要对预算编制实施细化。应基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角度入手,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做好编制绩效目标导向项目预算的细化,对各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实施确定,确保预算执行可以顺利执行,保证为绩效评价营造良好基础,确保评价工作有可靠的参考指标。其次,应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构建预算执行追踪问责及定期提醒、通报机制,若发现预算执行与预定目标轨道偏离,要及时引导、纠正,从而提高预算绩效指标评价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3.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投入制度实施改革。事业单位在战略发展中必须重视专项投入,做好专项资金投入控制,有助于改善绩效评价指标科学性、提高单位管制专项资金的水平。所以,在改革专项资金投入制度时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设立严控专项。市场竞争机制可以调控的所有事项均不设立专项资金。确需设立的专项,要做到一个专项对应一个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明确使用范围、执行期限、分配办法、申报程序、绩效目标、管理职责、信息公开和责任追究等,严明责任人的管理责任。另外,要做好专项资金定时信用评估及退出机制的构建,做好专项资金定期清理、规范管理等。其次,在事业发展投入中要融入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模式,深化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的投资模式,打破企业-银行-社会资金权限,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事业单位全新发展格局。
4.深化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国家实施的会计改革为基础,对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收付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到权责发生制的转换。由于事业单位资金属于财政拨款,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应强化成本核算。基于预算绩效管理与权责发生制为根本,以事权、财权和事则匹配原则,合理的对目标-任务-绩效考核机制进行构建,做好成本核算、项目效益分析管理工作,使预算时期内实际的成本消耗得到正确反映,然后合理使用现金流量评价等指标,构建完整的经费运用激励机制。在改革会计制度期间,要基于顶层设计出发,从基层向高层拓展,并基于权责发生制为根本实现精细化管理财务的目的,实现预算收支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实时反映单位经营状况的目的,从而提高预算绩效评价及考核的准确性。
5.完善全过程预算监督审查,改善预算透明度。做好事业单位全过程预算监督与审核工作,首先,要做好事业单位预算决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增加公开内容。通过对预算管理及资金流动方向进行公开,督促单位开源节流,遏制贪污腐败。其次,要大力推进重大项目预决算公开,将审计结果长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然后,应扩大全过程预算监督的范围、增加监督管理强度,对全部资金进行监督管理。最后,要提高单位预算审计结果公开的透明度,要积极引入上市公司的方法,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主动邀请社会监督。同时,要做好问题的发现与处理,积极配合纪检委等部门建立完善的预算问责体制,确保预算绩效评价可以顺利开展。
五、结语
总之,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中,要基于全新的《预算法》为基础,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高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与预算绩效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浅析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J].张洪颜.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会计核算中心.2017(16):17-18.
[2]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闫榕.新经济.2015(Z1):31.
[3]事业单位预算制度要点与实现[J].吴振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3):33-34.
[4]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的解决对策[J].魏佳玉.财经界(學术版).2016(05)118+125.
关键词:新预算法 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评价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2017年下半年我国实行了全新的《预算法》,《预算法》对绩效的规定,首次将“讲求绩效”写入法,提出了绩效法定的规定。所以事业单位要及时的投入、使用全新的预算管理办法,改善自身的预算绩效评价效果。
二、基于新预算法视角对预算评价的有关分析
1.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对“目标-效果导向”进行管理统称为绩效管理,这是基于绩效目标而构建、执行、评价、反馈的管理制度。依据财政部发布的《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在评价指标、方法、标准、对预算完成的有效性、经济性实施公正、公平的评判时需要以国家规定为基础,结合单位特点实施制定。
2.预算绩效中评价的主体。预算绩效评价过程需要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预算解决执行分析报告由预算业务管理结构部门负责分析,评价报告的决算与绩效评价由审定单位完成;事业单位决算报告与绩效评价报告编制由预算业务管理部门负责,而预算执行资料的提供由预算管理执行机构完成。现实操作中,绩效评价制度由财务部门制定,并对本级预算及下级财务部门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分析,提出适当建议。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实施则由预算部门负责制定,并负责将评价报告送入送给同级部门,然后在根据回执建议进行修改。
3.预算的评价过程。预算评价执行流程由建立评价制度、对业务部门进行评价、撰写评价报告组成。以预算绩效评价进行分析,一是应明确评价对象,然后基于此确定适合的评价人员。二是,要基于评价对象合理的规划评价方案,并做好审查业务部门预算执行资料的核实工作;三是,应对预算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4.预算评价方法和标准。绩效评价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对比法、分析法、成本最小化法、成本利益化法和大众评判法。综合分析方法包括了分析法与对比法,前者以实现效果原因为分析对象,后者以比较所有要素为主。成本最小法是把计量难度大的要素展开成本对比,成本利益化法与大众评判发则基于现实程度分析为基础展开。
5.合理运用预算评价结果。预算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事业单位,然后通过结果分析改善管理方式。另外,事业单位要以结果为基础,合理的对明年各部门预算支出情况进行安排。若前年该部门预算执行绩效不理想,那么应适当缩减该部门预算,扣除相应分数,从而发挥预算绩效管理激励作用。
三、从新预算法视角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进行分析
1.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与操作性。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评价指标中定性考核指标与投入考核指标过多、定量考核指标与产出考核指标过少,从而让绩效评价变为了预算执行情况的事后总结报告,进而使预算绩效管理效果无法发挥,并降低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预算绩效指标即使设定了也多为敷衍其事,一般都比较笼统,有些替代指标相关度很低。验收单位在验收项目时,多以“财政单位专项款播放完毕”当成验收通过标准,所以就造成了“预算资金用光了就代表绩效好,预算资金有剩余就代表绩效不好”的负面标准。
2.事业单位的事前、事中考评机制有问题。国内事业单位支出评价以事后评价为主,且没有接受国际事前分析、事中跟踪的先进机制。虽然公共投资部门认为对项目的实施、建设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十分有必要,但国内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绩效评价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法律約束,基本上都等到“生米已煮成熟饭”以后再通过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资金的浪费已成事实,即使能够有效运用评价结果,也不过是亡羊补牢了。
3.当前的考评制度有“重产出结果,轻投入控制”的问题。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收集制度国内处于起步使用阶段,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及专业的数据库。在考评中依赖支出结果,预算目标依旧以支出结果为主。该考核方式缺乏动态管理,没有投入、效率等全过程评价,所以效果不佳。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呈现追逐预算最大化、抢预算等现象,各部门给出的理由千奇百怪,但目的都是为了争抢单位内的资金使用权。最终就使得事业单位预算报表中存在项目与资金,但是实际中却根本没有项目,其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资金弥补各部门的超支漏洞。最终就使得单位预算不断增加,项目却没有完成。
四、从新预算法视角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的解决对策
1.绩效评价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按照“用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的原则,逐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教育预算执行结束后,要根据绩效目标及时对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绩效进行评价。教育专项资金项目单位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提交预算绩效报告,将实际取得的绩效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如未实现绩效目标,须说明理由。市财政、教育部门对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组织对其报送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复查,并分析研究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查找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支出绩效的意见和建议。
2.以绩效评价机制为基础,深化改革预算编制及执行管理。首先,要对预算编制实施细化。应基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角度入手,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做好编制绩效目标导向项目预算的细化,对各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实施确定,确保预算执行可以顺利执行,保证为绩效评价营造良好基础,确保评价工作有可靠的参考指标。其次,应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构建预算执行追踪问责及定期提醒、通报机制,若发现预算执行与预定目标轨道偏离,要及时引导、纠正,从而提高预算绩效指标评价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3.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投入制度实施改革。事业单位在战略发展中必须重视专项投入,做好专项资金投入控制,有助于改善绩效评价指标科学性、提高单位管制专项资金的水平。所以,在改革专项资金投入制度时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设立严控专项。市场竞争机制可以调控的所有事项均不设立专项资金。确需设立的专项,要做到一个专项对应一个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明确使用范围、执行期限、分配办法、申报程序、绩效目标、管理职责、信息公开和责任追究等,严明责任人的管理责任。另外,要做好专项资金定时信用评估及退出机制的构建,做好专项资金定期清理、规范管理等。其次,在事业发展投入中要融入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模式,深化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的投资模式,打破企业-银行-社会资金权限,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事业单位全新发展格局。
4.深化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国家实施的会计改革为基础,对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收付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到权责发生制的转换。由于事业单位资金属于财政拨款,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应强化成本核算。基于预算绩效管理与权责发生制为根本,以事权、财权和事则匹配原则,合理的对目标-任务-绩效考核机制进行构建,做好成本核算、项目效益分析管理工作,使预算时期内实际的成本消耗得到正确反映,然后合理使用现金流量评价等指标,构建完整的经费运用激励机制。在改革会计制度期间,要基于顶层设计出发,从基层向高层拓展,并基于权责发生制为根本实现精细化管理财务的目的,实现预算收支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实时反映单位经营状况的目的,从而提高预算绩效评价及考核的准确性。
5.完善全过程预算监督审查,改善预算透明度。做好事业单位全过程预算监督与审核工作,首先,要做好事业单位预算决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增加公开内容。通过对预算管理及资金流动方向进行公开,督促单位开源节流,遏制贪污腐败。其次,要大力推进重大项目预决算公开,将审计结果长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然后,应扩大全过程预算监督的范围、增加监督管理强度,对全部资金进行监督管理。最后,要提高单位预算审计结果公开的透明度,要积极引入上市公司的方法,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主动邀请社会监督。同时,要做好问题的发现与处理,积极配合纪检委等部门建立完善的预算问责体制,确保预算绩效评价可以顺利开展。
五、结语
总之,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中,要基于全新的《预算法》为基础,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高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与预算绩效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浅析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J].张洪颜.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会计核算中心.2017(16):17-18.
[2]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闫榕.新经济.2015(Z1):31.
[3]事业单位预算制度要点与实现[J].吴振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3):33-34.
[4]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的解决对策[J].魏佳玉.财经界(學术版).2016(05)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