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媒中奢侈品消费观的建构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o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奢侈品消费生态与潜力是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综合奢侈消费存在着在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正面效应和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相悖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社会守望者、监测者、信息提供者身份的电视媒介,应以客观理性的立场构建健康和谐的媒介文化,正确引导奢侈品消费,力推我国现代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 大众媒介 观念建构 和谐社会
  引言
  谈到奢侈品,人们往往最先想到世界品牌的轿车、瑞士手表,实际上艺术藏品也是当之无愧的奢侈品。据我国学者朱明侠对奢侈品的定义:消费者对某件特定商品预期会给自己带来的体验价值远远高于该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的一类特殊商品。形成奢侈的体验价值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源自某种天然资源的稀缺,如玉等。其二,人为的稀缺,如作者已故的艺术品等。随着2011年第六届广州国际奢侈品展上古董、收藏品、陶瓷等中国元素奢侈品的亮相,买家购买艺术藏品已经成为一种品位、身份和荣耀的象征。
  社会和谐离不开媒体对和谐价值观的倡导,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便是通过营造和谐的传媒舆论环境,建构健康的媒介文化,引领大众奢侈消费。本文试图揭示奢侈消费在今日中国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和现实影响,探讨在大众媒介与奢侈消费相衍而生的背景下大众媒介所应持的立场和价值观。
  电视对奢侈品消费现象的传播突出表现在收藏鉴宝类节目,央视《鉴宝》栏目自诞生之日起便定位高雅,以教授观众鉴宝知识、明晰理财观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节目围绕艺术品收藏行为的赏、鉴、藏三个主要环节展开,传递着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在从事奢侈品消费行为时,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注重奢侈品独特的传统、工艺水平、象征的文化底蕴;对奢侈品进行投资消费时,把握其市场行情,掌握投资技巧,提高消费理财能力。
  《鉴宝》的奢侈消费观念建构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田维钢和顾洁认为,像《鉴宝》这样的节目,对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收藏意识,促进中国传统艺术品价值的回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①本文主要从《鉴宝》的内容框选、话题、风格、功能四个方面对其奢侈品消费观做以解读:
  内容框选:展示华夏传统文明。《鉴宝》的内容紧紧围绕鉴藏活动的四个要素即欣赏、鉴定、收藏、流通展开,节目以展现瑰丽多姿的民间宝物,展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展评内涵丰富的历代珍品为己任。其注重娱乐的精神拉近了普通观众和珍贵艺术品的距离,也正是这种娱乐的方式稀释了专业节目的晦涩,实现了小众化节目的大众化传播。如伯德·H·施密特在《娱乐至上:体验经济时代的商业秀》里所说,“娱乐作为体验的一部分,并非意味着浅薄,也可以是非常深奥、复杂或者非常私人化的”。②使观众感受着实际生活中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体验到的鉴宝乐趣,体会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话题设置:隐喻民族文化精神。每次节目的艺术品展出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专题,集中介绍某一艺术品收藏类别的专业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向普通观众系统细致地讲述基础知识,引领大众叩开艺术品世界的大门。《鉴宝》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象征着某一种民族文化精神,或者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几千年的文明凝结在这一件件藏物上,将藏品所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充分挖掘出来,让观众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感受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风格呈现:突出高雅节目品质。从风格上看,自诞生之日起,《鉴宝》就定位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播艺术知识、延承历史文明、提升人文素质”。在具体操作中,为防止娱乐过度而奉行“有限参与原则”,拉开了审视距离,即参与者需保持一种相对悠闲的态度,在表达方式上拒绝过多地将自身利益和喜好情感置于其中。这确保了人们在节目中能够独立思考,规避煽情性因素的干扰,净化了节目的制播空间。而节目中展出的藏品本身也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寓意和悠久的历史,这使得《鉴宝》从内容、形式到成效上都尽显高雅。
  功能定位:传授投资理财技能。《鉴宝》的功能表现在普及鉴宝知识和传递投资技巧上。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收藏爱好者急欲了解藏品知识,因此在制作时,节目刻意将传授艺术品知识和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作为重点,也使得不从事收藏活动和不清楚藏品背景的观众获得了一次艺术品知识的洗礼。《鉴宝》在节目策划中,考虑到藏品具有经济和文化观赏的双重属性,从投资的角度指点藏品投资的前景,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使观众把握投资理念,掌握投资趋势。
  综上所述,《鉴宝》发掘宝物所折射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并使观众在了解收藏知识的同时,明晰投资理财新趋势,在辩证客观认识奢侈消费存在的前提下正确地引导大众奢侈消费。
  中国奢侈消费大行其道的原因
  社会制度变迁是深层原因。中国早期奢侈品的产生,既是社会权力与财富阶层分化的表现,也是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发达国家的奢侈品品牌得以登陆中国,在奢侈品消费上对中国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国际示范效应”。本世纪伊始,国家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对奢侈品进口所征收的关税逐步降低,这极大地促进了奢侈品的销售。另外,个人社会价值的评价标准已从传统的政治评价转向现在的经济评价,奢侈品的拥有成为新的获取“正面”社会评价的方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富裕阶层日渐形成,历史艺术藏品因其具有物质稀缺和不可复制的特性,引起了先富群体和普通百姓对艺术品趣味和利益的双重追逐,带动了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繁荣复兴。
  大众传媒的奢侈消费报道热。大众性是现代奢侈消费的显著特征,而大众媒介无孔不入的渲染无疑是其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媒介的角色由信息的传播者拓展到市场中的推销者。报刊、电视、网络纷纷加入到此浪潮中,以“为奢侈代言”态势的时尚期刊更是宣扬奢侈品消费的旗帜先锋,此类杂志一开始就将读者定位在“新富人”阶层,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杂志装帧都竭力展现美轮美奂、时髦超前、富丽豪华,并常常采用想象性的手法,选择一些极具煽情性的画面,为读者打造极具诱惑力的奢华王国。时至今日,随着艺术藏品市场的繁荣,也在电视传播领域催生了鉴宝类节目,鉴宝节目在荧屏上遍地开花,央视《鉴宝》更连续几年创下收视新高。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奢侈消费报道的双重效应
  大众媒介的报道加剧了奢侈消费的负面影响。经济学家拉茨勒将奢侈品消费分为“创造性奢侈品消费”和“浪费性奢侈品消费”,“浪费性奢侈”是指非实用性的排场、张扬和铺张性消费。现代中国社会的浪费性奢侈品消费大量存在是与大众媒介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的,媒介刺激着大众的奢侈品消费欲望,最终将大众的奢侈品消费欲望一步步地推上一个没有归路的制高点。功能主义大师马林若夫斯基认为:“每一种文化成就都是人体功用性的进步,它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了人体的需要,这些文化成就包括人工制品的使用和符号的应用。”?譻?訛这种观点启示我们,看待媒介奢侈品消费报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对大众心理的吸引力。
  第一,西方“体验经济”理论创建者Joseph Pine和James H Gilmore认为,“体验经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在于从过去单纯看中实物销售转变为提供体验产品场景、氛围的体验营销,其营销方式借助于宣扬文化消费和虚拟的精神传播活动”。?譼?訛若说奢侈品消费是精英的舞台,那奢侈品报道则是大众的看台。“奢侈品牌的传播之道就是通过精准而持续一致的传播巧妙地利用消费者和媒体对于奢侈本身的兴趣,维持自身的高端形象,不断强化自身差异化的定位,建立、维持、强化消费者头脑中的‘渴望’。”?譽?訛《鉴宝》取得高收视率的关键就在于通过与专家、主持人、藏宝人的互动,使观众获得一种“宝物共拥有”的内心境界。
其他文献
相关概念及调查报告基本情况界定  施拉姆把电视文化视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传播方式,认为“电子传播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潜在的信息渠道,这些渠道可以通向多得难以置信的受众,可以冲破国家图书馆的栅栏,向平民百姓传播信息,可以通过示范表演,来教授复杂的技巧。可以在演讲时几乎得到面对面的传播效果”。  电视文化通过其导向、审美、娱乐和消遣功能达到影响、建构人的社会认知的作用,电视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
摘要:2010年11月12日~27日,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是中华民族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的又一次国际盛会。本文以体育文化与城市形象建构为视角呈现广州亚运会传播的特点,分析多媒体互动、电视媒体与视频媒体形态突出、自媒体凝聚碎片化信息等传播方式。进而探讨体育塑造传播环境、凝聚城市形象、促进跨文化传播等功能。  关键词:广州亚运会 体育文化 城市形象 传播方式 传播功能  城市形象是城市历史
期刊
辛亥革命前的报刊舆论传播  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事业得益于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相依相存的紧密联系,能够不间断地全面反映整个社会的现实状态,形成相应的舆论力量,在意识形态的营造和运作功能方面显得非常突出。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最初几年开始,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个阶级、政党、政治团体和各派政治力量,都无不和报纸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或者自己办报,或者以间接的方式控制报纸,力图把报纸掌握在自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资讯的快速传播,访谈类电视栏目日益丰富和多样化,观众的收视需求及同类节目急剧增多。在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处于主导地位,是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媒体传播者。主持人的语言技巧决定着访谈的内容、质量,决定着如何引导嘉宾,决定着如何把节目流畅有序地进行下去。本文以《鲁豫有约》为例,解析不同的情境下主持人的语言技巧如何把握,研究主持人的语言技巧在访谈类节目中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访谈类节目
期刊
2011年4月15日,《大河报》以5个版的篇幅强势推出科技人物报道《中国矮败小麦之父》。随后,河南日报在头版进行转载,河南电视台根据《大河报》的报道做了一期专题。  写人物,以这样的规模去做,尤其是被《河南日报》转载,在《大河报》还是首次。而这样的人物写作,也具有开创意义。稿子刊发后,好评如潮,许多读者致电本报,称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这说明,《大河报》这样的人物报道形式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肯定。
期刊
摘要: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态备受关注,本文廓清了植入式广告的概念,系统分析了植入式广告兴起的原因,阐述了植入式广告与艺术的矛盾,进而指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商业与艺术达到统一、实现共赢的方式。  关键词:电影 电视剧 植入式广告 共赢  在1951年,国外《非洲皇后号》电影中出现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植入式广告,但国内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植入式广告历史只有20多年,大规模应用还
期刊
“传播力”目前还是个见仁见智的概念,但总的来说,较之前学界对强调媒体传播目的、传播效果的注意力、影响力而言,它更贴近新闻媒体存在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意义与价值,它注重完整的传播过程,强调每个传播环节的有效性,从有效的选题、有效的信息组合、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方法到有效的受众接收、有效的认识影响力或行为影响力产生,各个环节接力而成的才是完整的媒体传播力,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媒体传播力的折损。概括
期刊
摘要:传播能力是衡量媒体影响力水平的尺度。本文对广西媒体对东盟信息传播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提出了传播能力的评估要素,对近年广西媒体对东盟的信息传播能力现状运用传播平台、传播团队、传播内容、受众资源等具体指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广西媒体 东盟传播 传播能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国家长远经济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政府的大型公关行为。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是中国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传媒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产业化、大融合、大资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背景下,传媒集团和传媒资本的规模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运作。本文以迪士尼集团公司的资本运营为案例,分析境外传媒资本运营的特征,从中得到适合国内传媒市场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传媒资本运营 迪士尼 途径 特征 启示  传媒资本运营主要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扩张传媒资本的规
期刊
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新浪上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旨在以微博为平台借助网友的力量,帮助很多丢失孩子的父母找回被拐的儿童。据于教授介绍,事情源于1月17日,一位福建泉州的母亲写信向他求助,希望他能够帮助其寻找被拐走的儿子杨伟鑫。孩子今年6岁,2009年被人拐骗后弄残成了街头乞丐,2010年曾有人发现后拍照,但由于信息沟通不顺畅,家人至今没有孩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