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下朗读教学指导的作用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GUO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境入情,与文本不断碰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读中乐趣,激发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朗读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朗读并不只是注重对文字技巧上的轻、重、缓、急的处理,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情感,以声传情。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笔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朗读指导、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谈谈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叶圣陶曾说“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朗读教学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营造和谐的朗读氛围。情境的创设是情感的铺垫,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更亲近文本,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于是笔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惊心动魄的地震视频,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感受自然灾害的威力。通过观看视频谈感受,此时此刻,学生心情沉重,为阅读文本创造了感情基调,通过悲惨画面,把孩子引进特定的情境,与作者一同惆怅、一同悲伤。
  二、以读为本,深入品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1. 明确朗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低年级朗读重点训练读准字音、标点符号的停顿、节奏的把握和表达的语气;中高年级则要重点训练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理解课文内容,钻研文本,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华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引领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读,情感的酝酿
  好酒先酿造,好书先初读。“读”是朗读的第一站,是情感酝酿的第一阶段。叶圣陶说过:“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查找字典读准每个生字词;接着再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问:“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好词语;生字关能提高生字识记能力,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让学生带着目的读书,与文本充分对话,了解事情的梗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精读,情感的升华
  “感”为情之基,有“感”才有“情”,无“感”则无“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怎样才能读出真挚的感情呢?朱熹曰:“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意也。”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感悟”即静思冥想,潜心会文,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默默让其先感悟,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启发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悟中深情,在读中达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正确、反复精读课文,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激流,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江西名师周明玉老师着重于以感促情,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充分感悟中,升华了情,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如在品读父亲说的三句话:
  ①谁愿意帮助我?
  ②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③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路过的人,有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都劝了父亲,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消防队长怎么劝?
  生:(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警察怎么劝?
  生:(读)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
  生:一模一样。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生:第一次他说“谁愿意帮助我?”有点恳求的心情。
  师:从第一句话里,你读出了恳求。
  生:第二句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我是从他问消防队长的话中体会出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师:还有谁给他补充补充。
  生: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急切。
  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生:谁愿意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通过这三句话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心情的复杂,第一句是恳求,第二句是急切,第三句是精神简直就要崩溃了。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三、范读引路,培养语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范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对孩子的影响是引领性的。读得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教师通过自身的声音、表情、动作声情并茂范读的时候,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这种做法往往使学生终生难忘。教师读得入情入境,以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的真实情境,把学生带到文章中特定的语言环境,把课文的内容化虚为实,学生在无形当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调的节奏,语句的停顿、重音的轻重缓急的变化,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进而培养语感。
  四、朗读评价,适时激励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点、改正,以此同时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对于好的地方要适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的规律,领悟朗读的技巧,让他们明白要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不只是靠单纯的语言技巧上的处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分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历经反复练习中,对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领略课文的深层内涵,与作者心灵上的碰撞,读出课文的真实蕴味,逐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之,朗读是语文课的主旋律,是朗读者对文本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的指导,在指导朗读时要做到循序渐进,关注学生内心独特的体验,引导其感悟文本内涵,揣摩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生趣,趣而读,读中感悟,读中生情,让朗读真正落实到每课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读中吸取文化精髓,感受中华文字的神奇,真正做到“读好书,识其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谈语文教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3]王宗美.朗读,演绎精彩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3(13).
其他文献
校本教材开发是新课标背景下重要的课改任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校本教材开发已提到日程上来。如何“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平台,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校本教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有机互补,共同前行,是新课标背景下值得探索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带着开发任务,教师会更加注重自身专业技能,会更加投入教学实践,会更多反思教学过程,以及积累后的再提高和提高后的再反思。技能——实践——反思——再
作为一名从事了十八年教育的工作者,在班里总会遇见几个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他们有的经常违规、跟同学打闹;有的爱搞小动作,在课堂上讲话;还有的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给班级造成不良的影响。后进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他往往给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带来阻力,甚至会把班主任以往的教育成效统统抵消掉,所以对待后进生切不可疏忽大意。  最近,我换
【摘 要】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明确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予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齐参与教学活动,再加以及时的引导、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都可以提高《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目标;兴趣;引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
【摘 要】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率地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形成能力,让课堂回归数学本质,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
【摘 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引入;理解;体验  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
【摘 要】本文就中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衔接进行了简单的探析,从小学英语不同年级的写作要求进行引导和写作训练,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写作训练;模仿;运用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实施,
【摘 要】通过近几年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但在此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教育思想观念、学校自身体育资源、教师自身能力、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关注等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探究解决。  【关键词】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问题;建议  一、研究背景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摘 要】如何让家庭这个“天然的基层细胞”发挥作用,是当今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借助家校互动,挖掘合育力量和合理运用家长资源,可以将家庭这个“天然的基层细胞”所散发的幽香,共同渗透到学校的德育建设中来,使家内开花校内香、校内育果家内尝这种和谐的教育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助推剂。  【关键词】家校互动;家校共育;教育策略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
【摘 要】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人文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本文将从小学英语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途径和意义进行探讨,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一、课题背景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通过前测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反思课堂教学方法。文章以《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例,通过前测,找准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落差,从而定位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高效、扎实地学习;后测则用于与前测的对比,反映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