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0年起,北京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文及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查都增设了两条新考点: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显然,这类阅读延伸题与一般的阅读理解、鉴赏题有一定的区别:一般题的答案往往在文中,解题关键在于搜索、筛选、整合,而此类题型相对而言则能力要求高,综合性也很强。解题时既要紧扣文本,又要借助平时积累。是阅读理解、积累体验、拓展迁移、探究发现、合理表达的综合。如何做好这类题呢?首先,心中必须有文本意识,以文本为立足点,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感悟力,行文要体现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其次,要有宽广的知识面,面对考题要有较强的联想力,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后,答题时要高度关注题干中的具体要求,要答即所问,既要规范还要灵活。对思维加以反思,使之更清晰,更完善,克服思维定势,形成见解独特、形式新颖的答案。
阅读延伸题的答题通常要注意:
1.句意理解是否准确,这是入题的关键;
2.拓展举例是否恰当、分析说理是否深入,这是升格的关键;
3.语言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简洁明了、通畅,这是得分的保证。
特别强调的是:准确理解是探究的起点;拓展说理是探究的关键;合理表达是探究的呈现。
阅读延伸题的得分点关键在于如何阐释分析“为什么”。其实对一个现象的追问、思考就是最佳答案。这需要考生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探究:
1.原因分析:就是写作思维由事物表层现象到深层本质的探索,而这种由表及里的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追寻事物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是从结果到原因的分析。结果是一种“现在时”的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时”的本质。分析出一种事物的现象赖以产生的原因时,就开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如:造成丢失诚信的自我主观原因。
2.背景分析:思考某种社会、人事现象产生的大背景、大气候,发现这种大背景、大气候和人事现象之间的隐性因果关系。如:造成丢失诚信的社会背景、文化心理。
以上两种分析侧重由现在到过去的探究,追本溯源从而形成深刻的文字。
3.功能(影响)分析:指作者看到了现存某种现象(原因)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即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功能——影响作用意义,由已知推出未知形成深远的立意。如:诚信或丢失诚信的意义、价值、后果、作用。
这三种分析都是对事物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链的分析,只是这三种分析的思路方向不同:原因分析面向现象之前的、过去的因果分析,背景分析是面向共时的、现在环境的因果分析,功能分析则是面向现象之后的、未来状态的因果分析。明白了这些,考生的思维就会更加主动和自由。
例如,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句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
学生实例1:诗人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寻得一个晴朗的春日,看着眼前迷蒙在雨雾中的疏柳,听着清洛潺潺的水声,呷一口清茶,品一味野菜,叹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啊,人生在世不过瞬息。那些荣华富贵,那些人情世故(原因分析),最终都将褪去浓烈的色泽,沉淀下的只有寓于生活点滴中的清欢(功能影响分析)。如庄周那放形于天地的逍遥,陶潜那遥见南山的悠然,这清欢是一种淡泊的坦然,是一种追逐本性的自然,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开阔,是一种用心去体味每一次日出日落的感动(原因分析)。
(点评:抓住形象由表及里。文学作品的主旨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一定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象征意义并由此推断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又如《为兄轼下狱上书》一文中,如何看待苏辙“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学生实例2:本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苏辙对兄长浓浓的手足之情。苏辙对兄长狂狷率真的个性了如指掌,也熟谙他行为的不羁与过分自信。正是这种对彼此深入的理解才使得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无比深厚(原因分析)。这种深厚,超越了血缘上的亲近,幻化为一种基于相互理解的惺惺相惜(功能影响分析)。苏辙对苏轼绝不仅仅有着手足情长,更有着一份因气味相投而产生的敬慕。这种敬慕源于二人对彼此个性、气质的深刻体察(原因分析)。唯此,这份手足之情才得以超越手足之情而沉淀为一份更醇厚的高山流水一般的至情,让苏辙能够在兄长蒙难之时挺身而出,誓死相救(功能影响分析)。
(下转3-6版中缝)
(上接6版《北京高考语文阅读延伸题之解题路径》)
(点评:以自身原因为突破口,转换思维角度,会发现新的境界。)
再如2010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现代文第19题这样设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学生实例3: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没有使作者的心从此远离祖国,反而使之更加贴近。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的海棠总是让游子魂牵梦绕。离之愈远,思之愈切,正是这遥远的距离激活了作者那颗与祖国一同搏动的心(原因分析)。的确,许多美好当我们享有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的,许多深情是我们靠近时无法捕捉的。地坛里那个任性的男孩子,只有当生与死间的距离无法逾越时,才看到那一树合欢背后深沉到心痛的爱。很多时候距离会带来缺憾,但正是这种缺憾唤起了我们对生命中美好的珍惜与感动,让心与心得以连通,盛大的爱更加完满(功能影响分析)。
(点评:从深处挖掘,溯本求源,析因预果,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总之,面对试题,考生只要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就能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出符合题意且具有思辨力的200字答案。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显然,这类阅读延伸题与一般的阅读理解、鉴赏题有一定的区别:一般题的答案往往在文中,解题关键在于搜索、筛选、整合,而此类题型相对而言则能力要求高,综合性也很强。解题时既要紧扣文本,又要借助平时积累。是阅读理解、积累体验、拓展迁移、探究发现、合理表达的综合。如何做好这类题呢?首先,心中必须有文本意识,以文本为立足点,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感悟力,行文要体现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其次,要有宽广的知识面,面对考题要有较强的联想力,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后,答题时要高度关注题干中的具体要求,要答即所问,既要规范还要灵活。对思维加以反思,使之更清晰,更完善,克服思维定势,形成见解独特、形式新颖的答案。
阅读延伸题的答题通常要注意:
1.句意理解是否准确,这是入题的关键;
2.拓展举例是否恰当、分析说理是否深入,这是升格的关键;
3.语言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简洁明了、通畅,这是得分的保证。
特别强调的是:准确理解是探究的起点;拓展说理是探究的关键;合理表达是探究的呈现。
阅读延伸题的得分点关键在于如何阐释分析“为什么”。其实对一个现象的追问、思考就是最佳答案。这需要考生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探究:
1.原因分析:就是写作思维由事物表层现象到深层本质的探索,而这种由表及里的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追寻事物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是从结果到原因的分析。结果是一种“现在时”的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时”的本质。分析出一种事物的现象赖以产生的原因时,就开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如:造成丢失诚信的自我主观原因。
2.背景分析:思考某种社会、人事现象产生的大背景、大气候,发现这种大背景、大气候和人事现象之间的隐性因果关系。如:造成丢失诚信的社会背景、文化心理。
以上两种分析侧重由现在到过去的探究,追本溯源从而形成深刻的文字。
3.功能(影响)分析:指作者看到了现存某种现象(原因)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即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功能——影响作用意义,由已知推出未知形成深远的立意。如:诚信或丢失诚信的意义、价值、后果、作用。
这三种分析都是对事物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链的分析,只是这三种分析的思路方向不同:原因分析面向现象之前的、过去的因果分析,背景分析是面向共时的、现在环境的因果分析,功能分析则是面向现象之后的、未来状态的因果分析。明白了这些,考生的思维就会更加主动和自由。
例如,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句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
学生实例1:诗人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寻得一个晴朗的春日,看着眼前迷蒙在雨雾中的疏柳,听着清洛潺潺的水声,呷一口清茶,品一味野菜,叹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啊,人生在世不过瞬息。那些荣华富贵,那些人情世故(原因分析),最终都将褪去浓烈的色泽,沉淀下的只有寓于生活点滴中的清欢(功能影响分析)。如庄周那放形于天地的逍遥,陶潜那遥见南山的悠然,这清欢是一种淡泊的坦然,是一种追逐本性的自然,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开阔,是一种用心去体味每一次日出日落的感动(原因分析)。
(点评:抓住形象由表及里。文学作品的主旨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一定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象征意义并由此推断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又如《为兄轼下狱上书》一文中,如何看待苏辙“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学生实例2:本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苏辙对兄长浓浓的手足之情。苏辙对兄长狂狷率真的个性了如指掌,也熟谙他行为的不羁与过分自信。正是这种对彼此深入的理解才使得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无比深厚(原因分析)。这种深厚,超越了血缘上的亲近,幻化为一种基于相互理解的惺惺相惜(功能影响分析)。苏辙对苏轼绝不仅仅有着手足情长,更有着一份因气味相投而产生的敬慕。这种敬慕源于二人对彼此个性、气质的深刻体察(原因分析)。唯此,这份手足之情才得以超越手足之情而沉淀为一份更醇厚的高山流水一般的至情,让苏辙能够在兄长蒙难之时挺身而出,誓死相救(功能影响分析)。
(下转3-6版中缝)
(上接6版《北京高考语文阅读延伸题之解题路径》)
(点评:以自身原因为突破口,转换思维角度,会发现新的境界。)
再如2010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现代文第19题这样设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学生实例3: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没有使作者的心从此远离祖国,反而使之更加贴近。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的海棠总是让游子魂牵梦绕。离之愈远,思之愈切,正是这遥远的距离激活了作者那颗与祖国一同搏动的心(原因分析)。的确,许多美好当我们享有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的,许多深情是我们靠近时无法捕捉的。地坛里那个任性的男孩子,只有当生与死间的距离无法逾越时,才看到那一树合欢背后深沉到心痛的爱。很多时候距离会带来缺憾,但正是这种缺憾唤起了我们对生命中美好的珍惜与感动,让心与心得以连通,盛大的爱更加完满(功能影响分析)。
(点评:从深处挖掘,溯本求源,析因预果,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总之,面对试题,考生只要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就能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出符合题意且具有思辨力的200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