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成立的澳門基金會,在澳門社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行政、財政及財產自治的公法人,基金會的宗旨為促進、發展和研究澳門的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科學、學術及慈善類的各項活動。從成立之初代表澳門行政當局收購東亞大學、創建澳門高等教育體系,到回歸後大力支持澳門社會各種活動;從開展各類學術文化藝術活動到籌建澳門科學館,再到汶川地震後援建四川的項目全部如期完成,澳門基金會服務社會的宗旨一如既往,日月可鑒。
吳志良博士從1988年進入澳門基金會工作算起,今年已是第25個年頭。四分之一世紀以來,他不僅親歷了澳門基金會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澳門社會的巨大變遷。他任職之餘,還有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可見其對社會的深切關懷和深度思考。
澳門基金會:
政府與民間社團溝通的橋樑
記者如約在澳門基金會會議室見到了吳志良博士。他的和善笑容讓記者感受到這位睿智學者的平易近人。常言道“智者滿臉微笑”,用於形容吳志良博士,最為貼切不過。這次與吳博士交談的話題主要圍繞澳門基金會與社團的互動,對社團的希望以及支持青少年的成長成才等等,言談間,記者深感一位資深學者對本土發展的殷殷關切之情,而令記者肅然起敬。
時代在不斷變化,社會在不斷進步。吳志良博士首先從歷史發展的視角去審視當今社會的宏觀背景。他說:“眾所周知,澳門是一個社團社會。本地的政治社會發展與社團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回歸祖國以前,社團是聯繫市民與政府的橋樑,也是緩和官民矛盾的潤滑劑。澳門的社團堪稱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回歸祖國以後,由於主權與治權合一,澳人治澳,當家作主,澳門社會發展進入嶄新階段,聯絡接觸市民、緩解社會矛盾的渠道逐漸多元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社團溝通官民關係的作用已沒有以前那麼強了。”吳志良博士補充道,“回歸後,政府擴大了服務領域,也加大了對民間社團的資助力度。對於政府與社團來說,都需要不斷調整相互的服務範圍,最終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關係。”
澳門基金會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政府與民間溝通的重要橋樑。基金會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特區博彩毛收入的撥款(佔總量1.6%)。吳博士介紹說,“澳門基金會作為特區政府的間接行政機構,一直對政府功能發揮著補充作用。對於政府一時難以關注到的一些領域,基金會責無旁貸地先去關注,充當了溝通和調整政府與民間社會關係的角色。澳門基金會的信託委員會,由行政長官出任主席,委員來自社會各界,而基金會的任何決策都是委員會成員共同討論得出的,能夠比較直接、快速地回應社會各界的不同要求。”
在談到澳門基金會的未來發展動向時,吳志良博士解釋說,“今後,基金會將繼續加強對民間社團的支持力度,同時也將優化管理,由粗放型逐步轉向精細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說,過去不甚重視資源投放後的效益管理,今後將逐步轉變為既要投放大量資源,又要強調投放的效益。要達至此一目的,需要與社團建立一種新的合作夥伴關係。”
從“資源提供者”向“合作夥伴”轉變
2010年開始,澳門基金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工作理念:與社團建立“緊密合作夥伴關係”。怎麼來理解這種新型關係呢?
吳志良博士是這樣解釋的,“所謂合作夥伴關係,就是基金會與社團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攜手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齊心協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和進步。對於現在接受資助的社團或機構,只要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基金會一定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繼續投放資源,優化相關服務;與此同時,鼓勵並促成社團之間的合作,資源共享,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好。”
誠如吳志良博士所言,從“資源提供者”到“合作夥伴”的轉變,也可以說是澳門基金會管理理念的重要變化之一。吳博士強調,“這樣的合作夥伴關係,不僅僅是一種相互信任的夥伴關係,更應該是共同探索形成專業化管理模式的合作關係,我們非常希望基金會與社團在精細化管理的理念上達成共識並取得進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社會轉型。”
記者追問:“為什麽要貫徹執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吳博士回答道:“一方面,因為在現代管理制度下,無論市民還是審計署、廉署、財政局都要求基金會的資助賬目越來越細;另一方面,廣大市民對公共機構問責的訴求越來越高。基金會作為公共機構,管理著公共資源,當然要對市民負責且有所交代。這是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
吳志良博士坦言,澳門社團眾多,人才薈萃,社團負責人大多是社會精英。但由於社團專職人才相對匱乏,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未作及時調整,導致社團發展及其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澳門基金會期望與各個社團建立互相信任、理念一致而且可精細化管理的“合作夥伴關係”,還需要一個過程。對此,吳志良博士寄語:“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肯定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也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理解與支持,希望市民給我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花好總有月圓時。經過基金會與社團的共同努力,近年社團資助工作已有不少積極的改變。吳志良博士有信心在基金會和各社團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的理解與監督下,這樣一種事關澳門社會發展進步的“合作夥伴關係”終將逐步建立起來。
構建“資源分享”與“效益協同”新模式
在澳門基金會工作的25年漫長歲月中,吳志良博士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澳門大大小小的社團。他不僅對本澳社團的概況具有較全面的瞭解,作為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站在資源投放者的角度,他還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對於“社團同質化”的話題,吳志良博士這樣回應:“澳門的社團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彈丸之地,卻容納了大大小小五千多個社團,出現“社團同質化”的現象在所難免。所謂‘同質化’,就是性質相似、提供的服務相同或者類似的社團。從市民的角度來看,可能意味著工作重疊和資源浪費;對基金會來說,一方面,尊重市民應有的結社自由;另一方面,也希望相關社團加強聯繫與協作,力求達成一種‘資源分享’和‘效益協同’的模式。” 然而,在這些同質化的社團之間,澳門基金會是不是都會以投放同等資源的方式予以支持呢?答案是否定的。吳志良博士說:“如果相關同質化社團間能達成某種協調,那麼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肯定會大大提高;倘使短期內難以完全達成‘資源分享’和‘效益協同’的模式,基金會則希望同類社團間能夠開展良性的競爭。在良性競爭的基礎上,基金會視同類社團項目的意義、可行性及其以往的表現來決定資源投放與否,以及資源投放的多少。”對於此類良性競爭機制究竟怎樣運行,吳志良博士舉例說明:“比如,同樣的事情由三個社團申請來做,哪個社團做得更好,基金會就會給予更多的支持……”
社團應當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
本澳社團具有三大共同特點,即:自願性、非官方性和非牟利性,那麼,社團應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吳志良博士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釋。首先,特區政府和澳門基金會義不容辭地支持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進步、增加市民福址和培養人才的各類社團的項目和活動;其次,作為社團的領袖或者推動者也應該有一定資源的投入,作出表率;再者,基金會倡導並鼓勵各社團主動開拓獲取社會資源的更多途徑,動員更多的企業和成功人士來支持或者資助社團項目。
吳博士繼續向記者解釋道:“在回歸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很多社團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但當時的資源幾乎都是自行籌集的。回歸後,澳門大大小小社團更傾向於向特區政府、向澳門基金會申請經費……這樣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成立社團的初衷是什麽?”吳博士精闢地概括:“成立社團的初衷,應該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以他們最認同的方式追求某一目標,循其最適當的途徑為社會作出貢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方顯其服務社會之誠意和決心。”
在吳志良博士看來,一個社團的活動能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或資助,也是衡量社團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如果一個社團開展某一項目或活動,沒有企業或社會人士願意友持,那麼,意味著此一項目不獲認同。“社會發展太快,面對日益提升的社會需求和市民期望,不論是基金會還是社團,都應當不斷檢討自己舉辦的活動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是否得到市民的認同並令其滿意。否則,長此以往,工作上得不到市民認同與支持,社團會逐漸失去生命力,不但不能實現對社會作貢獻的初衷,反而可能不必要地引發某種社會矛盾。”
吳博士認為,社團要正視如何強化自身能力建設、創新服務方法和內容、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增大服務績效等一連串嶄新的課題。除了基金會要加強監督投放社團的資源是否有效益,社團本身也應不斷檢討自己的服務是否符合社會需要,以及評估自己的工作在市民心中的認同滿意程度。對於社團和基金會來說,現在以至未來相當長時間都將持續面臨極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不斷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服務,及不斷增強社會的滿意度。否則,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與轉型。
推動青年人才的培養
長期以來,澳門社團對培養青年人才,特別是政治人才,作出了不少努力和積極的貢獻。基金會經常鼓勵青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參與社團工作。吳志良博士認為,“不少青年人才都是在參與社團工作後,親身接觸到社會實情,逐漸形成服務社會的意願並投身社會歷練。”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團在人才培養方面確實功不可沒。基於此,澳門基金會一直大力支持澳門主要青年社團及教育團體舉辦各類有利於形成家國情懷、開拓視野和提升專業能力的活動。回歸以來,澳門基金會對澳門教育的軟、硬體設施的投資已達到數十億元,每年還以發放獎學金的方式支援和推動澳門教育事業的發展。除了本地學生有機會到國內外頂尖學府學習外,內地來澳學習的學生以及亞洲和葡語系國家/地區來澳學習的學生,也有機會得到基金會的資助。
何以要支持內地、亞洲及葡語系國家/地區來澳學習的人才?吳主席的回答展現了他更為開闊的視野,“澳門經濟的發展與內地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支持內地品學兼優的學生來澳學習,既是作為對內地居民的一種回饋,亦可促進澳門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同時,內地來澳學習的學生可以更多瞭解澳門、參與澳門的建設。鼓勵亞洲及葡語系國家/地區的來澳學生,是從區域合作平臺的角度出發,為國家和澳門培養一批未來合作的夥伴。迄今為止,這些外地學生中不少已成為了所在國家/地區的社會精英,亦成為澳門展開國際交往和區域合作中可信賴的朋友和合作夥伴。”
其實,澳門基金會涉及工作非常廣泛。成立三十年來,一直推動本土學術發展,系統地挖掘和整理出版澳門歷史文化的相關資源,不僅有助於澳門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對城市的認識、培養其閱讀風氣,而且有利於增強市民對澳門社會的歸屬感和參與感。近些年,基金會因應社會發展需求,還啓動了一系列文化推廣、競賽評獎、對外交流、專項研究項目,構建了諸多交流合作展示的平臺,腳踏實地實踐著一如既往的宗旨。
長期以來,澳門基金會對澳門社會各項事業的推動與扶持,市民有目共睹。澳門基金會在澳門特區建設中的作用,更是難以替代。誠然,社會在不斷發展,基金會受到的關注和壓力與日俱增,其推動澳門社會進步的工作方式不可避免地也會發生變化,但不變的是其回饋社會、服務社群的宗旨。作為澳門基金會的一員,吳志良博士紮根本土、服務社稷已經四分之一世紀。能驅使他全心全意投入澳門基金會工作的,想必是他心中不變的澳門情結。
吳志良博士從1988年進入澳門基金會工作算起,今年已是第25個年頭。四分之一世紀以來,他不僅親歷了澳門基金會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澳門社會的巨大變遷。他任職之餘,還有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可見其對社會的深切關懷和深度思考。
澳門基金會:
政府與民間社團溝通的橋樑
記者如約在澳門基金會會議室見到了吳志良博士。他的和善笑容讓記者感受到這位睿智學者的平易近人。常言道“智者滿臉微笑”,用於形容吳志良博士,最為貼切不過。這次與吳博士交談的話題主要圍繞澳門基金會與社團的互動,對社團的希望以及支持青少年的成長成才等等,言談間,記者深感一位資深學者對本土發展的殷殷關切之情,而令記者肅然起敬。
時代在不斷變化,社會在不斷進步。吳志良博士首先從歷史發展的視角去審視當今社會的宏觀背景。他說:“眾所周知,澳門是一個社團社會。本地的政治社會發展與社團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回歸祖國以前,社團是聯繫市民與政府的橋樑,也是緩和官民矛盾的潤滑劑。澳門的社團堪稱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回歸祖國以後,由於主權與治權合一,澳人治澳,當家作主,澳門社會發展進入嶄新階段,聯絡接觸市民、緩解社會矛盾的渠道逐漸多元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社團溝通官民關係的作用已沒有以前那麼強了。”吳志良博士補充道,“回歸後,政府擴大了服務領域,也加大了對民間社團的資助力度。對於政府與社團來說,都需要不斷調整相互的服務範圍,最終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關係。”
澳門基金會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政府與民間溝通的重要橋樑。基金會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特區博彩毛收入的撥款(佔總量1.6%)。吳博士介紹說,“澳門基金會作為特區政府的間接行政機構,一直對政府功能發揮著補充作用。對於政府一時難以關注到的一些領域,基金會責無旁貸地先去關注,充當了溝通和調整政府與民間社會關係的角色。澳門基金會的信託委員會,由行政長官出任主席,委員來自社會各界,而基金會的任何決策都是委員會成員共同討論得出的,能夠比較直接、快速地回應社會各界的不同要求。”
在談到澳門基金會的未來發展動向時,吳志良博士解釋說,“今後,基金會將繼續加強對民間社團的支持力度,同時也將優化管理,由粗放型逐步轉向精細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說,過去不甚重視資源投放後的效益管理,今後將逐步轉變為既要投放大量資源,又要強調投放的效益。要達至此一目的,需要與社團建立一種新的合作夥伴關係。”
從“資源提供者”向“合作夥伴”轉變
2010年開始,澳門基金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工作理念:與社團建立“緊密合作夥伴關係”。怎麼來理解這種新型關係呢?
吳志良博士是這樣解釋的,“所謂合作夥伴關係,就是基金會與社團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攜手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齊心協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和進步。對於現在接受資助的社團或機構,只要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基金會一定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繼續投放資源,優化相關服務;與此同時,鼓勵並促成社團之間的合作,資源共享,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好。”
誠如吳志良博士所言,從“資源提供者”到“合作夥伴”的轉變,也可以說是澳門基金會管理理念的重要變化之一。吳博士強調,“這樣的合作夥伴關係,不僅僅是一種相互信任的夥伴關係,更應該是共同探索形成專業化管理模式的合作關係,我們非常希望基金會與社團在精細化管理的理念上達成共識並取得進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社會轉型。”
記者追問:“為什麽要貫徹執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吳博士回答道:“一方面,因為在現代管理制度下,無論市民還是審計署、廉署、財政局都要求基金會的資助賬目越來越細;另一方面,廣大市民對公共機構問責的訴求越來越高。基金會作為公共機構,管理著公共資源,當然要對市民負責且有所交代。這是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
吳志良博士坦言,澳門社團眾多,人才薈萃,社團負責人大多是社會精英。但由於社團專職人才相對匱乏,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未作及時調整,導致社團發展及其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澳門基金會期望與各個社團建立互相信任、理念一致而且可精細化管理的“合作夥伴關係”,還需要一個過程。對此,吳志良博士寄語:“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肯定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也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理解與支持,希望市民給我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花好總有月圓時。經過基金會與社團的共同努力,近年社團資助工作已有不少積極的改變。吳志良博士有信心在基金會和各社團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的理解與監督下,這樣一種事關澳門社會發展進步的“合作夥伴關係”終將逐步建立起來。
構建“資源分享”與“效益協同”新模式
在澳門基金會工作的25年漫長歲月中,吳志良博士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澳門大大小小的社團。他不僅對本澳社團的概況具有較全面的瞭解,作為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站在資源投放者的角度,他還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對於“社團同質化”的話題,吳志良博士這樣回應:“澳門的社團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彈丸之地,卻容納了大大小小五千多個社團,出現“社團同質化”的現象在所難免。所謂‘同質化’,就是性質相似、提供的服務相同或者類似的社團。從市民的角度來看,可能意味著工作重疊和資源浪費;對基金會來說,一方面,尊重市民應有的結社自由;另一方面,也希望相關社團加強聯繫與協作,力求達成一種‘資源分享’和‘效益協同’的模式。” 然而,在這些同質化的社團之間,澳門基金會是不是都會以投放同等資源的方式予以支持呢?答案是否定的。吳志良博士說:“如果相關同質化社團間能達成某種協調,那麼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肯定會大大提高;倘使短期內難以完全達成‘資源分享’和‘效益協同’的模式,基金會則希望同類社團間能夠開展良性的競爭。在良性競爭的基礎上,基金會視同類社團項目的意義、可行性及其以往的表現來決定資源投放與否,以及資源投放的多少。”對於此類良性競爭機制究竟怎樣運行,吳志良博士舉例說明:“比如,同樣的事情由三個社團申請來做,哪個社團做得更好,基金會就會給予更多的支持……”
社團應當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
本澳社團具有三大共同特點,即:自願性、非官方性和非牟利性,那麼,社團應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吳志良博士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釋。首先,特區政府和澳門基金會義不容辭地支持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進步、增加市民福址和培養人才的各類社團的項目和活動;其次,作為社團的領袖或者推動者也應該有一定資源的投入,作出表率;再者,基金會倡導並鼓勵各社團主動開拓獲取社會資源的更多途徑,動員更多的企業和成功人士來支持或者資助社團項目。
吳博士繼續向記者解釋道:“在回歸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很多社團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但當時的資源幾乎都是自行籌集的。回歸後,澳門大大小小社團更傾向於向特區政府、向澳門基金會申請經費……這樣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成立社團的初衷是什麽?”吳博士精闢地概括:“成立社團的初衷,應該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以他們最認同的方式追求某一目標,循其最適當的途徑為社會作出貢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方顯其服務社會之誠意和決心。”
在吳志良博士看來,一個社團的活動能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或資助,也是衡量社團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如果一個社團開展某一項目或活動,沒有企業或社會人士願意友持,那麼,意味著此一項目不獲認同。“社會發展太快,面對日益提升的社會需求和市民期望,不論是基金會還是社團,都應當不斷檢討自己舉辦的活動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是否得到市民的認同並令其滿意。否則,長此以往,工作上得不到市民認同與支持,社團會逐漸失去生命力,不但不能實現對社會作貢獻的初衷,反而可能不必要地引發某種社會矛盾。”
吳博士認為,社團要正視如何強化自身能力建設、創新服務方法和內容、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增大服務績效等一連串嶄新的課題。除了基金會要加強監督投放社團的資源是否有效益,社團本身也應不斷檢討自己的服務是否符合社會需要,以及評估自己的工作在市民心中的認同滿意程度。對於社團和基金會來說,現在以至未來相當長時間都將持續面臨極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不斷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服務,及不斷增強社會的滿意度。否則,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與轉型。
推動青年人才的培養
長期以來,澳門社團對培養青年人才,特別是政治人才,作出了不少努力和積極的貢獻。基金會經常鼓勵青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參與社團工作。吳志良博士認為,“不少青年人才都是在參與社團工作後,親身接觸到社會實情,逐漸形成服務社會的意願並投身社會歷練。”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團在人才培養方面確實功不可沒。基於此,澳門基金會一直大力支持澳門主要青年社團及教育團體舉辦各類有利於形成家國情懷、開拓視野和提升專業能力的活動。回歸以來,澳門基金會對澳門教育的軟、硬體設施的投資已達到數十億元,每年還以發放獎學金的方式支援和推動澳門教育事業的發展。除了本地學生有機會到國內外頂尖學府學習外,內地來澳學習的學生以及亞洲和葡語系國家/地區來澳學習的學生,也有機會得到基金會的資助。
何以要支持內地、亞洲及葡語系國家/地區來澳學習的人才?吳主席的回答展現了他更為開闊的視野,“澳門經濟的發展與內地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支持內地品學兼優的學生來澳學習,既是作為對內地居民的一種回饋,亦可促進澳門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同時,內地來澳學習的學生可以更多瞭解澳門、參與澳門的建設。鼓勵亞洲及葡語系國家/地區的來澳學生,是從區域合作平臺的角度出發,為國家和澳門培養一批未來合作的夥伴。迄今為止,這些外地學生中不少已成為了所在國家/地區的社會精英,亦成為澳門展開國際交往和區域合作中可信賴的朋友和合作夥伴。”
其實,澳門基金會涉及工作非常廣泛。成立三十年來,一直推動本土學術發展,系統地挖掘和整理出版澳門歷史文化的相關資源,不僅有助於澳門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對城市的認識、培養其閱讀風氣,而且有利於增強市民對澳門社會的歸屬感和參與感。近些年,基金會因應社會發展需求,還啓動了一系列文化推廣、競賽評獎、對外交流、專項研究項目,構建了諸多交流合作展示的平臺,腳踏實地實踐著一如既往的宗旨。
長期以來,澳門基金會對澳門社會各項事業的推動與扶持,市民有目共睹。澳門基金會在澳門特區建設中的作用,更是難以替代。誠然,社會在不斷發展,基金會受到的關注和壓力與日俱增,其推動澳門社會進步的工作方式不可避免地也會發生變化,但不變的是其回饋社會、服務社群的宗旨。作為澳門基金會的一員,吳志良博士紮根本土、服務社稷已經四分之一世紀。能驅使他全心全意投入澳門基金會工作的,想必是他心中不變的澳門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