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克思的“忽悠”人生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x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编造新闻到化身“李鸿章”,曼尼克思依靠的是事实加虚构,以及他无与伦比的才华。最后,他甚至向美国商家推销起了袁世凯、黎元洪。
  
  1917年,吸尘器正在美国家庭中普及,厂家们将视线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包括拥有庞大人口的古老中国。
  
  名声鹊起后,曼尼克思在《出版报》谋得了记者席位。但不久,报社就发现,尽管他妙笔生花,但其新闻却像小说。一次,他就费城一家大银行的渎职行为进行调查,却是把从同行们那里听到的东西,添油加醋地拼凑出一篇“新闻报道”。第二天报纸出街后,恐慌的储户们将那家银行团团包围,挤兑一空。愤怒的银行立即起诉,要求法院判令报社为虚假报道赔偿数百万美元。这下,费城和纽约的所有报社都相约不再聘用曼尼克思。
  后来,在宾西法尼亚州黑斯廷斯(Hastings)的市长的帮助下,曼尼克思摇身一变,当上了国民警备队的中尉。不久后他就正式应征入伍,以一个士兵的身份加入了美国第九步兵团,先是派往菲律宾,随后又被派往中国。这段短暂中国之行,成为他日后“创作”《李鸿章回忆录》的唯一的真实生活来源。
  
  下一个目标:袁世凯
  
  就在霍敦•密夫林出版社调查《李鸿章回忆录》真实性的时候,曼尼克思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开始了新的创作。这次,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成了主角。
  1915年7月26日,美国《独立》杂志的封面文章刊登了题为《袁世凯:中国共和历程》的专访。该刊在编者按中称:“本刊很荣幸地向美国人民转达来自中国总统袁世凯的问候,他日前接受了《李鸿章回忆录》的编辑曼尼克思的专访。”编者按中说,在专访中,袁世凯总统抽的是雪茄烟,而不是困扰着北京城几个世纪的鸦片。袁世凯很自豪地告诉曼尼克思:“戕害中国人民几个世纪之久的鸦片,已经被我们彻底消灭了”。
  这篇珍贵的第一手报道,引起了西方各报刊的转载狂潮。《独立》杂志再接再厉,又推出了袁世凯专访的第二篇《中国共和必将成功》。这次,采访袁大总统的是记者瑞辛吉(Carl von Ressinger)。这个姓名中带着德国贵族标志“冯”(von)的记者,正是曼尼克思此前编造出来的太平洋通讯社的“秘书”瑞桑乐(Carl von Ressengler),只是拼法有点不同。这次,袁大总统是在自己的私人秘书李之洞(Li Chi-tung)和桑培尔(Semples)中校的陪同下,接受专访。
  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国际政坛的极大关注。中国驻华盛顿大使赶紧打电报回国核对,国内回电说:袁世凯总统从未接受过此类采访,也从来没有接待过《独立》杂志,更没有秘书名叫李之洞或桑培尔中校,在北京也查不到任何一个名叫瑞辛吉的美国记者,因此,整篇文章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美国学术界和外交界都被深深地震惊了,美亚协会(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发表声明,对这种伪造新闻的龌龊行为进行了严厉谴责。《独立》杂志颜面丢尽,而曼尼克思则再次砸掉了自己的饭碗。
  
  向美国企业“推销”中国总统
  
  无奈之下,曼尼克思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干起了向美国企业“推销”中国总统的“生意”。
  本文开篇所说的那家美国吸尘器公司收到曼尼克思的信后,激动万分,欣然接受。但几个月后,他们得悉另一家吸尘器公司也收到的同样内容的信,只不过将推销对象从袁世凯改成了袁世凯的夫人,这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赶紧终止付款。
  另一家生产清漆的公司,则没能及时发现问题。曼尼克思的“有偿新闻”被他们买下,并发表在一本商业杂志上。曼尼克思在文章中说:“现任中国总统黎元洪,是xx清漆的忠实朋友,并准备效仿他的显赫的前任袁世凯,在整个紫禁城中推广应用此清漆。数月前,黎总统亲口告诉笔者说:‘是我向袁总统及夫人推荐了xx清漆,他们当时要重新油漆东宫的家具等。’”当然,这一切都是另一篇虚构小说而已。
  晚年的曼尼克思一改常态,在美国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小城市为一家小型日报社担任商务经理,过起了平静的生活。《李鸿章回忆录》则继续在全球不断热销。据说,《李鸿章回忆录》至今仍是被中国最多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李鸿章的英文“传记”作品。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李泽厚是八十年代的文化重镇,美学热、文化热几乎都与李泽厚息息相关,就像一位论者说的,李泽厚的目光波及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热起来。颇为吊诡的是,在当下对于八十年代的梳理和追寻中,被重视得不够的,恰恰是李泽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其一是与李先生近十年来刻意淡出的姿态有关系;其二则是九十年代以来,学界中不乏“超越李泽厚”的声音,一时之间,“李泽厚过时了”弥漫士林,学界口
期刊
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那短短一年,无疑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地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段。以“三大战役”为代表的战争,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走向。  如果说,战争是历史长河表层激荡的浪花,那么,那些被改变命运的人群,才是真正影响河流走向的洪流。  在这股洪流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大时代的洗礼,或顺应,或反抗,或欢欣,或沮丧,或挣扎,或奔跃……也正是这千千万万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构成了最本真
期刊
中国人对他们所受到的非人待遇并没有诉诸于抗争。当所有的商贸运转均陷于停顿,众多暴行施加于他们身上时,他们并没有还之以骚乱或流血暴力。他们——凭借平静的尊严和逆来顺受——承受了可怕的不公,在抗争上仅仅安于在法律的范围内。像这样对冤情的逆来顺受,能够在任何国家的国民中找到可比性么?  ——Ira M. Condit, 《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佬》      1900年2月16日,对于檀香山的华人来说,是一个
期刊
或许是为了扩大学术影响,或许是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或许是“学术明星”的示范效应,现今的学术界,流行“向下看”。往日高居“象牙塔”之上的学者竞相主动从“学院派”转变为“民众派”,竞相“讨好和争取”民众,“推销”他们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同时,普罗大众也非常喜欢和乐于接受那些“亲和力”强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市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民众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启蒙
期刊
编译:朱岩    希特勒宣称要消灭欧洲所有犹太人,但研究表明,起码有15万犹太士兵曾在德国法西斯军队中服役过,德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将甚至上将有着1/2或1/4 的犹太血统。纳粹德国一面让这些带着犹太血统的军人在前线卖命,一面把他们的家人亲属或屠杀、或放逐、或者送进了集中营……    对那一代的德国人来说, 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1922-1943年)短暂的一生跟别人毫无区别。1940 年他才18
期刊
每逢经济或者金融危机,那些研究历史上严重危机的学术著作就会重版一次。旧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1929年大崩溃》与奥地利学派学者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都享受过这种待遇,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当年写的代表作《大萧条》去年也有了译本,正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那场恐怖的大萧条,与今日的金融危机做个参照。    美国经济的很多方面直到二战后才逐步恢复到大萧条之前的水平。从法律来看,更是直到1
期刊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和约旦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发现了所罗门国王的铜矿。  这一新发现将重新引发对《旧约》的虚构部分和历史部分的讨论。据其记载,所罗门是以色列的第三代国王,以睿智、妻妾成群和辉煌帝国而出名,在他的统治期间,所罗门通过采矿和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他还修建了宏伟庙宇和盛大的耶路撒冷宫殿。    维多利亚时期瑞德哈格德的畅销小说《所罗门国王的宝藏》中描述所罗门国王拥有的黄金和钻石宝藏之
期刊
■编译 朱岩    1968年3月28日,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举行的罢工超出了金的预料,他计划中的“非暴力”示威样板的“盛大彩排”最后演变成骚乱。他被人群挤压得喘不上气来,双眼直瞪,头也歪向一边。4月4日,他还未来得及实现新一场示威,便被刺杀在阳台。    自1968年2月12日起,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清洁工人举行的罢工活动就一直持续不断,他们与当地市政府的谈判正面临一个严峻的关口。马丁·路德·金
期刊
有人把1968年的中国红卫兵与1968年的法国学生运动和美国的反叛一代相比。这里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同样是“闹事”,同样是“反政府”,但中国的青年当时完全是按照最高领袖的号召和主流意识形态长期宣传思维模式在“造反”,追求的不是自身解放、个性解放而是压抑个性、牺牲自我和“解放全人类”。    1968年3月,重庆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黄顺义26岁。已经参加文革运动两年,身为“重庆大学815战斗团”的“1
期刊
口述:李克林 整理:邓波、刘云春    李家钰,原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李家钰通电请缨杀敌,8月率军出川抗战,部队单衣草鞋,行程3000余里,12月始抵达晋东南抗日前线,布防于太行山区之长冶、长子、黎城、潞城一带,经历多场恶战,1944年5月21日,李家钰率兵掩护其他部队从洛阳撤返,在河南秦家坡陷入日军伏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