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工业园区遇见新加坡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苏州工业园区从系统学习起步,认真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生活在园区,你就会发现园区对新加坡模式的借鉴是卓有成效的,“新加坡元素”氤氲在园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基础设施、学校教育、环境绿化等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也都吸收了新加坡城市发展模式的精华。苏州工业园区这座非凡之城,也因“新加坡元素”的存在而多姿多彩。
  科学城市规划,塑造宜居之城
  近年来,园区虽然一直在进行修路、建房、埋设管线等基建工程,多次举行各种活动,中央领导视察和外国贵宾来访不断,但交通却一直畅通无阻,只因园区规划得好。
  “科学规划”是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第一课。借鉴新加坡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投入3000多万元巨资从高水平规划起步,“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几乎成为后来全国开发区遵循科学开发规律的范本。
  园区的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这样的城市布局是因为园区借鉴了国际通行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原则、方法,“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超前规划,不随意改动规划,避免了许多城市“建了拆,拆了建”的瞎折腾。
  走在园区的马路上,可以发现窨井盖都被放到绿化或者人行道上,避免被汽车碾压破裂。在建设之初,所有的线网已经被预埋,虽然现在看来九通一平已经不新鲜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大部分的开发区只做到三通一平的环境下,园区的起点就超越了时代。这也是园区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
  这些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造就了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也让这座新城成为和谐宜居之地。
  路名和绿化复刻中新理念
  走在一座城市中,在细微处总能挖掘出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随着园区建设一步步发展至今,纵横交叉的园区道路“特色”鲜明。
  以“星”和“苏”为开头的路名,是园区道路最突出的特点。新加坡又称“星洲”“星岛”,所以园区南北向道路以“星”字打头,与全国大城市名组合系列,称街。由西向东依次为:星明街、星兰街、星都街、星海街、星港街等。“苏”为苏州,以“苏”字打头的路有苏茜路、苏绣路、苏惠路等,这些路则为东西向道路。
  园区还借鉴学习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一批主干路网与河道绿化景观工程的升级改造,园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绿地面积29.1平方米,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2.6%,使得区内各项环保标准远远高于一般城市,与发达国家区别甚微。那些显得有些奢侈的大片草坪,会让刚到园区的人忘了这里也是长三角的制造业高地。
  园区近几年规划形成了“三带十廊九点”的生态网络格局。沿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吴淞江两岸构建生态保育带;沿市域内主要河流、主干道、高压线、高速公路构建生态防护廊道;结合综合公园、专类公园、重要防护绿地、高尔夫球场等公共绿地构建生态防护节点,营造“开门即景、推门见绿”的环境,塑造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花园城市”。
  枝繁叶茂,“新加坡经验”效益显现
  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内容渗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公积金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安居、学校教育等方面,让园区宜居、宜业、更宜心。
  参考新加坡“流动自由、中介规范、法制健全、讲求效率、不断创新、富有活力”的思路,园区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建立了网络化的職业介绍系统、专业化的就业培训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程序化的评价反馈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借鉴新加坡发展公共组屋的方式,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园区超前开发大众住房,让每套大众住房的售价相当于员工家庭年收入的400%左右,让员工分享园区发展的成果。据了解,园区已累计建设商住房4400多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万余人。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建议,可以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建立“以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培养的高级技术工人成为外资大公司争抢的“宝贝”。
其他文献
新加坡是世界上四大金融中心之一,许多外资银行的亚太总部全都在此落户,“金色经济”扬名海外,而在聚力打造长三角上海金融副中心的苏州工业园区,环金鸡湖CBD,几乎随处可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据了解,苏州90%的银行分行,50%的保险分公司都在此集聚,外资银行数全省第一,苏州工业园区已然成为国内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多年来,园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区”等国家战略,深化
期刊
改革和开放,是苏州工业园区鲜明的品格之一。其中,行政审批制度的彻底改革,可谓“开全国之先河”。如今,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园区凭借精简高效、勤政廉政的行政管理体制,用“真心”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安心”与“知心”。  让数据“多跑腿”,优质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  “一网通办”实现了便民惠企的“加速度”。对企业,“一网通办”罗列完整事项,定制个性化服务;对个人,“一网通办”下足功夫,通过线上将信息归集到一个
期刊
陈永明任职凯德集团(中国)商业管理首席执行官。说起苏州工业园区,他表示“作为中国新加坡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之初便以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为范本,学习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如今的园区为苏州的繁荣带来了蓬勃的商机和活力。”  用心打造城市商业标杆  凯德集团在1994年进入中国,是进入中国最早的外资开发商之一,可以说,凯德集团全面参与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历程。199
期刊
智慧芽是专注于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科技平台,在对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工作中,智慧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智慧芽苏州公司的副总经理,胡阳颇感自豪。他也为自己能够工作、生活在苏州工业园区感到欣慰。  他直言,这是一种精神愉悦,幸福感爆棚。  悄悄考察,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  没来园区之前,他听说这里看不到虫子,生态很差。2016年春节假期,他懷揣着忐忑的心情,悄悄过来考察,
期刊
1990年10月,中国与新加坡签署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决定共同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这个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也在中新全面合作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从此,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与新加坡结下了不解之缘。  26年过去了,当初中新两国政府间首个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用自身发展史向世人讲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同样,这也是中国与新加坡众多故事中
期刊
徐钲淇是苏州人,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學,一次机缘巧合,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考察活动,他作为毕业生代表专程赴新加坡负责接待,这也为他两年后来园区工作埋下伏笔。  链接园区和新加坡,做好科技项目落户  2017年,徐钲淇回到家乡苏州,在园区创办南洋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作为中新合作典范,园区与新加坡的联系较其他城市更为紧密。多年来,园区政府也一直在加强中新合作,
期刊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建区26年来,广泛借鉴新加坡经验,涵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经济发展和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  在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教授屠立峰看来,园区协同发展已然成为都市化样板。他说,“借鉴新加坡做法,融合苏州特色,成就园区经验。
期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所有创业者对资本渴望的真实写照。  每一位拥有激情的创业者,总是充满着梦想,而在他们圆梦路上,离不开梦想导师和圆梦平台的助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一位懂得欣赏他们的导师,很可能会创造出一个奇迹。  这几年,全球各类创业大赛风起云涌,都从不同程度上为有梦想的创业者带去了希望,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苏州这个充满了创新创业激情的城市,自然也不會少了创业大赛的身影
期刊
2020年11月2日—4日,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三天的时间里,30余位生物技术领域院士、300余位演讲专家及2000余位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产业园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嘉宾齐聚金鸡湖畔,共话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发展。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次大会以“科技助力健康、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旨在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生物技术领域交流与合作
期刊
“苏州工业园区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要归功于其塑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将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比作是“贝壳”,人才、企业、产业比作是“珍珠”,“有了‘贝壳’,任何一粒偶然的灰尘都可能长成美丽的珍珠。未来,园区要不断扮靓‘贝壳’,从而孕育出更多‘珍珠’,助力园区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不断迈进。”  始终与时代发展的节奏保持一致  “园区在开发建设初期,借鉴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