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本文着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努力构建务实长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機制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045-02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以活动建设为主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完善的社会实践机制为保障,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要正确面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局面。
一、社会实践的意义
1.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不仅对于大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促使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体。同时他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有利于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目前高校大学生作为跨世纪人才的主体,是我国经济持续腾飞的生力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主力军。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大学生培养成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品格、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推动我国教育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既拥有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又富有创造力型人才的内在需求,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
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现实要求
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大学生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脱颖而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认真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这是大学生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大学生直接和社会各基层接触,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计划、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结友爱、共同合作的能力,使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善解人意的优良品质,掌握与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这些都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社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依靠高校单方面努力,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是,目前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还存在着一些重视不够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基层组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少了解和认识,没有落实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安排等工作,导致高校在联系基层社会实践地点时出现屡吃“闭门羹”的现象,也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进行下去。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没有认清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育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社会实践与教育教学脱节,不能有效落实。此外,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甚至认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以致实践活动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还有,部分学生对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消极,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仅视为简单的参观浏览,疲于应付,更有甚者,抄袭造假,蒙混过关。
2.社会实践缺乏实效性,组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存在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等现象,导致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有规模无成效。①高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导致运作的不规范和不合理,实践活动缺乏稳定性,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②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过多注重表面现象,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学以致用、体现自身的价值。没有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使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凝聚力、吸引力。③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规划实施流于形式,仅靠组织几支“重点团队”开展社会实践,而大多数大学生则是自己利用假期回家开展社会调查,限制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寒、暑假,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3.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但是其评价体系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首先,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往往是交一篇实践报告或相关材料,根据材料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作保障。这种评价方法重结果、形式,轻过程、内容,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助长不良学风,扭曲社会实践的初衷。其次,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把社会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没有对参与社会实践人员的实际表现和取得成果进行实质性科学分析考评,缺少社会实践成绩档案,很难将其与奖学金的评定、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选、推优入党和推荐就业等挂钩。此外,对参与实践的指导教师缺乏考核评价,未将其工作表现和成绩作为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依据,从而影响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4.社会实践缺乏物质、人员保障,难以形成保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这也是一直以来制约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多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筹措相当困难,并没有发挥自身优势来解决经费问题,难以满足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使社会实践大多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形式。此外,社会实践缺乏人员保障,指导教师不能参与到实践中去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导致大学生疲于应付,丧失兴趣和动力。
三、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1.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
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理念的培养,加强宣传意识。
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技能,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理念。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力量,在全校内形成实践育人的氛围。注重通过广播、橱窗、网络、报纸、海报等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同时,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促使其更加深入地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
高校相关部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切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必要的物质保障和人员保障工作。通过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和“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多渠道筹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以确保实践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指導队伍的建设,落实好社会实践人员保障工作。建立起一支热心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勤思考、善研究、业务精、能力强的学生活动教师指导队伍,开展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和管理工作,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内涵、出成果、有实效。
4.做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比表彰工作,树立典型。
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比表彰工作对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并把社会实践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的依据之一;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评选工作和表彰大会,树立社会实践活动典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社会实践。
5.坚持把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志愿者活动向纵深发展。
高校要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作为其走向纵深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和学生专业上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开辟青年志愿者活动阵地,创造多种形式,使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能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加强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定期评选表彰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和优秀基地,促进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巩固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我们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必须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Z],2005
3 团苏委.关于构建江苏省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意见试行[Z],2010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機制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045-02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以活动建设为主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完善的社会实践机制为保障,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要正确面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局面。
一、社会实践的意义
1.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不仅对于大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促使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体。同时他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有利于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目前高校大学生作为跨世纪人才的主体,是我国经济持续腾飞的生力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主力军。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大学生培养成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品格、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推动我国教育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既拥有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又富有创造力型人才的内在需求,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
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现实要求
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大学生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脱颖而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认真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这是大学生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大学生直接和社会各基层接触,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计划、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结友爱、共同合作的能力,使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善解人意的优良品质,掌握与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这些都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社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依靠高校单方面努力,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是,目前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还存在着一些重视不够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基层组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少了解和认识,没有落实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安排等工作,导致高校在联系基层社会实践地点时出现屡吃“闭门羹”的现象,也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进行下去。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没有认清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育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社会实践与教育教学脱节,不能有效落实。此外,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甚至认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以致实践活动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还有,部分学生对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消极,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仅视为简单的参观浏览,疲于应付,更有甚者,抄袭造假,蒙混过关。
2.社会实践缺乏实效性,组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存在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等现象,导致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有规模无成效。①高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导致运作的不规范和不合理,实践活动缺乏稳定性,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②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过多注重表面现象,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学以致用、体现自身的价值。没有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使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凝聚力、吸引力。③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规划实施流于形式,仅靠组织几支“重点团队”开展社会实践,而大多数大学生则是自己利用假期回家开展社会调查,限制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寒、暑假,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3.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但是其评价体系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首先,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往往是交一篇实践报告或相关材料,根据材料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作保障。这种评价方法重结果、形式,轻过程、内容,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助长不良学风,扭曲社会实践的初衷。其次,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把社会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没有对参与社会实践人员的实际表现和取得成果进行实质性科学分析考评,缺少社会实践成绩档案,很难将其与奖学金的评定、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选、推优入党和推荐就业等挂钩。此外,对参与实践的指导教师缺乏考核评价,未将其工作表现和成绩作为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依据,从而影响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4.社会实践缺乏物质、人员保障,难以形成保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这也是一直以来制约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多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筹措相当困难,并没有发挥自身优势来解决经费问题,难以满足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使社会实践大多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形式。此外,社会实践缺乏人员保障,指导教师不能参与到实践中去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导致大学生疲于应付,丧失兴趣和动力。
三、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1.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
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理念的培养,加强宣传意识。
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技能,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理念。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力量,在全校内形成实践育人的氛围。注重通过广播、橱窗、网络、报纸、海报等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同时,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促使其更加深入地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
高校相关部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切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必要的物质保障和人员保障工作。通过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和“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多渠道筹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以确保实践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指導队伍的建设,落实好社会实践人员保障工作。建立起一支热心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勤思考、善研究、业务精、能力强的学生活动教师指导队伍,开展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和管理工作,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内涵、出成果、有实效。
4.做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比表彰工作,树立典型。
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比表彰工作对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并把社会实践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的依据之一;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评选工作和表彰大会,树立社会实践活动典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社会实践。
5.坚持把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志愿者活动向纵深发展。
高校要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作为其走向纵深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和学生专业上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开辟青年志愿者活动阵地,创造多种形式,使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能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加强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定期评选表彰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和优秀基地,促进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巩固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我们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必须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Z],2005
3 团苏委.关于构建江苏省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意见试行[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