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 不断开创广西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陆地面积 23.67万平方公里,现设14个地级市,110个县(市、区)。2012年末总人口524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88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7.94%,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属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全区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按 2300元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010年全区有农村贫困人口1012万人,占全区农村户籍人口23.9%,是当时贫困人口超千万的6个省份之一。自201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幅较大,从2010年的1012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634万人,减少37%。广西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领导责任推进工作落实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加以设计,建立健全领导责任机制、政策帮扶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


  首先,及时调整充实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担任组长,13位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担任副组长,53个自治区直属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各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也参照进行调整充实。全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支持监督,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规格之高、力量之强前所未有。
  其次,加强扶贫考核工作,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一是制定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对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市、县(市、区)及区直相关单位进行全面考核,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纳入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政绩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扶贫资金分配挂钩。二是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将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到区直各相关部门,强化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如期实现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其三,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明确扶贫对象和工作重点。制定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2011—2020年)>实施办法》、《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以及28个配套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我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扶贫标准和对象范围,识别了贫困人口,确定了新10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重点村6540个(其中“十二五”时期有3000个贫困村),从社会保障、劳动力培训就业、基础教育、卫生医疗、产业开发、重点区域扶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强化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
  其四,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挂钩联系扶贫工作责任制度。自治区四家班子36位省级领导带头挂点联系3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在攻坚启动之初,分赴所挂点联系村参加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启动仪式,共启动项目100余个,开展各类帮扶活动300余项。区、市、县三级共落实定点扶贫帮扶单位7677个,落实3394名区市县领导挂点联系3000个贫困村,所有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有3个以上区直或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全区已实现“十二五”时期3000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选派3000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力量。
  二、围绕工作重心,突出贫困群众增收打牢发展基础


  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扶贫产业薄弱、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差的状况,我区确定了以产业化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培训扶贫等为工作重点,把工作着力点和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上,为农民增收打牢发展基础。
  (一)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2011年以来,共安排产业扶贫资金10.44亿元。通过实施扶贫到户产业开发项目、“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以及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经济作物154.86万亩,进行低产改造83.54万亩,养殖家畜39.11万头,饲养家禽776.18万羽,水产养殖1087万公斤,以及发展一些小规模特色项目,为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发挥了显著作用。其中,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着重培育产业示范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以此示范引领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开发积极性。该示范工程自2011年启动以来,全区已经建设示范基地50个,覆盖贫困地区1345个行政村12.9万户农户,项目覆盖区域的农户增收明显,如凌云县2011年实施“十百千”茶叶低产改造项目后,积极打造有机茶园基地,直接带动农户800多户,与2012年同期采茶季节相比,2013年户均增收2600多元。随着“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的推进,其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们结合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贫困村屯道路、小型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截至2013年底,全区共为3000个建制村修通沥青(水泥路),并在贫困地区修建屯级道路13812条15471公里;解决近1000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为3万个已通电的村屯安装近60万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前完成“十二五”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区;扶持63.72万贫困农户开展危房改造并全部竣工,其中有4万多户是居住茅草树皮房的特困群众。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大力开展扶贫培训,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能力。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脱贫的内源动力,我们围绕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和“十百千”产业化扶贫项目,采取专家承包、农家课堂、学校培训和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1.98万人次,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和农业土专家;扶持贫困农户家庭子女接受职业学历教育6.8242万人次,支持2000名考上大学(本科)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就读;资助劳动力转移就业短期技能培训72186人,就业率达95%以上。通过开展培训,带动大批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起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转移一人、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例如,桂林市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农村实用技术能手,全市270个贫困村共培养实用技术能手、骨干400多人。同时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2013年全市贫困村共发展产业43000多亩,涌现出了50多个专业村。   三、攻克重点难点,集中力量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
  广西石漠化片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集老、少、边、山、库、穷于一体,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交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围绕这些特殊困难地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我们加大攻坚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扎实抓好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战略开发,规划先行。我们组织力量完成编制《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广西实施规划(2011—2015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广西)产业扶贫规划(2011—2015)》,并启动了规划的实施。规划实施以来,各类资金对片区的倾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在片区规划总投资6612.19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计划投入片区560.8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特别是交通运输主通道逐步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主要惠及片区县,2013年中央预算内资金量增加到4.55亿元,比2011年多1.75亿元;推动建立了滇桂黔三省区跨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协调机制;负责联系我区片区扶贫工作的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选派12名同志组成3个扶贫工作组到片区各市开展帮扶工作,为片区扶贫事业增添了新动力。


  (二)组织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为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我们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组织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共计划投入资金53.26亿元,对8个陆地边境县(市、区)以及德保、天等县距陆地边境线0—20公里范围的44个乡镇540个建制村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力促边境地区2020年与全区、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到目前为止,大会战29类项目已有28类开工,累计下达资金计划294038.623万元,资金实际到位271848.79万元,完成投资239376.23万元,分别占总投资额55.23%、51.06%、44.96%。
  (三)对革命老区给予特殊政策扶持。一是将84个革命老区县(区)全部纳入“十二五”整村推进贫困村综合治理范围,通过全区实施“535”扶贫攻坚工程,扎实推进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二是做好老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贺州市钟山县等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攻坚三年帮扶行动实施方案》计划总投资6013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3341万元,自治区投资9388万元,市县配套资金9808万元),含水利、交通、扶贫等145个项目;《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三是将46个革命老区县确定为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纳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划,给予特殊资金项目支持,明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坚持向西部地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边境地区和贫困革命老区倾斜。
  四、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
  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启动以来,广西各市、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扶贫开发放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中认真谋划、大胆创新,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扶贫开发组织领导方式,加强对扶贫开发攻坚战的组织领导。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我区各级各部门按照“规划先行、项目统筹、规范运作、分批实施”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组织领导方式,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全局“一盘棋”。如百色市凌云县成立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指挥长,分管扶贫的副职领导担任副指挥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县扶贫办主任兼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办公室设9个工作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对全县大扶贫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扶贫开发攻坚高效统一的指挥中心、协调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和信息中心,有效解决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只管宏观,落实不足的问题,强化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二)创新扶贫开发推进方式,集中力量解决重点区域贫困问题和突出困难。针对当前“整村推进”工作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部门参与少、建设标准不高、产业带动不强等现状,我区各市、县积极探索“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产业大开发、连片大发展”的扶贫开发推进方式,变“零星开发、单户发展”为“连片开发、整体发展”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如河池市选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作为示范区,以“整乡推进”促进整体脱贫,示范区总体规划投资6.4亿元,以实现“6688”(乡六有、村六有、屯八有、户八有)为工作目标,实施“十大工程”(基础升级工程、产业带动工程、能人带领工程、教科引领工程、保障支撑工程、易地发展工程、生态维系工程、连片推进工程、责任保证工程、机制建设工程)。玉林市博白县针对贫困村屯群众行路难问题,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采用大会战的方式,县政府协调拍板,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本级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分散在发改、交通、民委、移民、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用于支持具备建设条件的贫困村屯道路项目建设。这些市、县高位推动解决重点区域贫困问题和突出困难,力度大、效果好。


  (三)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提高产业扶贫成效。按照“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大投入、重点推进、规模发展”的产业化扶贫工作思路,我区积极探索引导、扶持贫困村群众发展特色优势的高效农业产业,把单家独户的小经营变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大生产。桂林市兴安县在产业选择上做到“三个立足”即立足本地优势、立足群众意愿、立足市场调查分析;在项目发展上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基地规模化、投入多元化,生产标准化;在项目投入上用活“三项政策”,即用活信贷扶贫政策、整村推进政策、科技扶贫政策;在项目资源整合上,建立“三个机制”,即领导机制、投入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创新扶贫项目组织实施方式,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凌云县按照“先行先得”、谁积极性高、谁优先得到扶持的原则,积极创新引入项目竞争机制,对群众积极性高、主动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的贫困村,优先安排资金项目,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基础设施“村民自建”的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由村民自建,并逐步形成新的项目管理方式。项目下达后,由村委会组织受益农户开会,民主协商,定出“一组三书”。“一组”即推选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具体承担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三书”即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承诺书、项目后续养护维修公约,做到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个后续管护公约,一个财务收支制度,确保村民在扶贫项目建设中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方式,拓展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路子。结合工业化、城镇化,探索实践易地扶贫搬迁新的方式。如来宾市创新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是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搬迁安置。将贫困群众搬到工业园区,就近安置就业。二是依托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安置。在有一定条件的县城新区建设安置房,引导限制开发区、生态脆弱区及“三不通”的贫困村屯群众向新区集聚。三是依托旅游产业进行搬迁安置。金秀等少数民族自治县围绕打造民俗体验、养生度假、观光探秘为一体的广西特色生态旅游名村目标,将山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到公路沿线景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四是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安置。对搬迁地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适用技术,调整种植结构,改变原居住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落后种养模式。目前,全市通过以上述方式搬迁172个村屯4680户22264人。
  (六)创新金融扶贫方式,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贷款难问题。为破解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贷款难问题,百色市探索创建“产业扶贫担保专项资金”,为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扶贫项目贷款提供担保。先是利用香港企业家曾宪梓先生所捐赠的1000万港币作为启动资金,随后有关县财政安排投入,目前产业扶贫担保专项资金本金累计达2500万元。担保资金委托金融公司按担保方向来统一运作,金融部门按担保专项资金本金7-10倍的发放扶贫贷款,把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的“蛋糕”做大。截至目前为止,共为17家扶贫龙头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争取到金融部门对扶贫产业的贷款投入近16000万元,这些扶贫龙头企业经营投向分别为农产品深加工、茶叶、纸业、南菜北运等,带动贫困村发展果蔬、茶叶、油茶、林木、细叶龙竹种植、种桑养蚕等产业。
  (七)创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方式,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运行安全。为激发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扶贫对象真正实施项目,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我区各地探索出“以奖代补”、“循环使用”等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以奖代补”即由扶贫对象先行实施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再给予资金扶持,并以“一折通”的方式将补助资金拨到扶贫对象账上,较好地解决了种苗价格、运输、交接等一系列问题。“循环使用”即先给扶贫对象户拨付50%的扶持资金用于实施项目,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余下50%的扶持资金。产品生产出来后集中销售,项目实施小组或合作社回收每户不少于3000元的本金,用于实施第二轮项目,实现资金循环使用。这一做法发挥了扶贫资金的滚动使用效应,促进了贫困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建设。
  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面临许多困难:贫困人口多,贫困面较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发展条件差;扶贫产业培植难度大,贫困农户稳定增收难。面对如此艰巨的工作任务,我们将全面深化扶贫改革,努力实现广西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发展。
其他文献
下湾村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西部,虽然坐落在雄伟壮丽的都庞岭脚下、风景怡人的碧溪湖畔,但由于历史原因,下湾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行路难、灌溉难、“空心村”现象严重,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8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683元,仅相当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的60.94%,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针对下湾村的现状,为确保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区、市、县、乡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下湾村找贫
期刊
扶贫产业资金以实物的形式无偿补助给贫困户,是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有效保证了资金定向于发展生产而不是用于其他开支;其次是有利于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三是让特别困难的扶贫对象户也能得到一定的扶持。但是,任何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种方式的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效益不高,资金运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存在的问题  以水果种植为例。因为是扶贫部门无偿提供的苗木
期刊
“欢迎贵客哟,呀罗耶呀罗耶……”每当夕阳西下,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小屯鼓楼坪前的台阶上,一曲曲清脆悦耳的侗族拦路歌就会响起,一群又一群的游客在芦笙舞和拦路歌声中拾级而上,到鼓楼坪上参加“百家宴”。  “百家宴”是侗族人民待客的最高礼仪,意为“吃百家宴,纳百家福,成百样事,享百年寿”, 在三江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2005年开始,在三江扶贫、旅游、民族等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冠小屯将“百家宴”作为
期刊
2014年3月24日,在广西自治区扶贫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吴宇雄说:“贵港、玉林两市加大创新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利用监察机关的民生资金电子监察平台,公开扶贫资金项目安排,包括到户资金补助标准,实现可公开、可查询、可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今年开始,全区扶贫资金要全面纳入当地民生资金电子监控平台……”  针对民生资金量大面广,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玉林市博白县在
期刊
2011年以来,广西各行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实施全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以及28个配套文件要求,以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特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积极向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开展交通、水利、农业、科技、教育等各类扶贫项目建设,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扶贫产
期刊
“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在扶贫开发新阶段,为提升贫困地区产业造血能力,引领贫困群众加快增收脱贫步伐,提出的重大创新工程、攻坚工程。实践证明,“十百千”产业扶贫示范工程的实施,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脱贫;增强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产业开发意识,锻炼了扶贫干部产业扶贫能力;创新与完善了扶贫机制,提高了扶贫工作水平。  基本概述  目前,广西的
期刊
“为了生存,永不放弃”,在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陇堆屯的屯口,有这样8个红色大字,它笔力不遒劲,章法不优美,但却见证了一位村党总支书记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故事。  位于百色革命老区石山旮旯里的这个石山村,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过去群众只靠在石窝地种植玉米和红薯维持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陇雅村村民吴天来凭借过人的胆识,开采矿石、收购药材,成功挖到了“第一桶金”,成为了当地令人羡慕的致富能人,也坚定了他摆脱贫
期刊
18年前,他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偏远的贫困县,致力科技扶贫;18年后,他在异乡的热土上默默奉献,成就了不一般的事业和人生。  他叫曾馥平,被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百姓亲切地称为“真扶贫”。  选择改变命运  1987年,曾馥平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  1994年,已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常务副站长的曾馥平,
期刊
参与式扶贫就是在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群众直接参与到扶贫规划制定、项目实施及监督的全过程。其核心是“赋权于民”。参与式扶贫符合群众需求、期盼和意愿,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  广西参与式扶贫工作始于1995年,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不断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参与式扶贫之路。  扶贫机制创新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参与式扶贫模式要求政府由过去的管
期刊
他们,走出机关大院,走进贫困农村;他们,离开城里小家,住进农村大家;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使贫困村与全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贫困群众共享富民强桂成果,从2012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每两年从自治区、市、县三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30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保证全区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在今年3月22日召开的选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