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片断训练之我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实践性强,多写方能语感敏锐,多写方能文从字顺。作文,归根结底,仍要求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且思且写,且写且思。但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如何能让学生在多读的同时多写?我在实践中,发现片断训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片断训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短小灵活,不拘一格。花较短时间,就某一方面来写,长短不拘,信手拈来,海阔天空。它让学生消除了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语文的非直线累进性,决定语文需花慢功夫。而长期坚持片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提升。
  片断训练,如果规定得过细,学生思维受到束缚,不利于个性化表达。我认为,可以从宏观上确定专题,围绕专题,大胆表达。
  初中学生进行片断训练,从哪些专题人手,最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可从“描写景物”、“抒写真情”、“写活细节”、“放飞想象”、“善用修辞”等专题人手。
  
  一、描写景物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能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句)。一篇作文,如果有惟妙惟肖的景物描写,无疑使作文具有了更多的诗情画意。
  如何让学生笔下生辉,让景物描写更精彩?不仅要善于观察一草一木,有一颗敏感细腻的慧心,而且要学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正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王国维《人间词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我在指导九年级学生开展“校园一角”景物描写片断训练时,采取了以下步骤:
  1、向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这一片断是景物描写的经典,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重新学习,倍感亲切。师生合作,探讨出该段成功之处:观察仔细,融情于景,修辞自然,语言生动。
  2、到我校“求真楼”后面,观察绿篱中的花草树木。观察时,要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看、听、闻。并用整个身体去感悟,与景物对话。观察时要有重点,同学们大都认为石榴树、棕榈树、塔松、月季花等是重点,我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独特的地方,并体悟每种植物的品格美。如,石榴树的火热(“五月榴花分外明”),棕榈树的昂扬向上、永不满足,等等。
  3、口头交流。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动笔描写。让学生抓住景物特征,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情景交融的写法,力求使“校园一角”的景物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进行景物描写片断训练,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根据自己的见闻、感受,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神韵、变化等方面人手,融情于景,自然而然,就能写活景物。让读者身临其境。
  
  二、抒写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的要求十分明确,就七至九年级学段而言,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真情是作文的灵魂,情到深处自感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就苏教版课文而言,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茅盾的《白杨礼赞》、季羡林的《幽径悲剧》、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等等,哪一篇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如何引导学生“抒写真情”?我要求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学校生活的喜怒哀乐,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读书生活的丰富多彩,一定会让学生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尽情倾诉,任是平凡也动人!
  如何引导学生“抒写真情”?我要求学生学会积累情感。多读书,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不断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丰富情感储备,不断积累“富有爱心”、“悲天悯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等情感,使自己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富于感性的人。
  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烦恼,自己的伤心,自己的愤怒,底层劳动者的艰辛,来自公共汽车上的感动,来自老师、同学的点滴关爱,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都是学生“抒写真情”片断训练的“源头活水”。
  以下是一位学生“抒写真情”的习作片断:
  北京残奥会上,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位名叫李月的小女孩。
  此时,天地静默,夜凉如水。乐声响起,全世界的目光,都随着光柱,投射在这个年仅11岁的小女孩身上。
  她坐在轮椅上,右脚穿着红舞鞋,双臂缓缓张开,在夜空中曼妙起舞……
  “5·12”汶川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夺去了李月的一条腿。但是李月一刻也没有放弃对芭蕾舞的追求,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她仰望天空,为自己的梦想而舞,为北川的父老乡亲而舞,为她罹难的同学而舞,为在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高昂着对命运不屈头颅的人们而舞……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在泪跟中,她的身影模糊了……
  灾难,可以毁坏一个的人身体,却毁灭不了一个人的梦想。李月,加油!
  第二天,我将这一片断用实物投影仪在班上投出,并和学生一起评点。该片断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坚强,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写活细节
  
  初中学生的作文,忌平铺直叙,空泛无神。神态、动作、肖像、心理、景物等,都力求有传神之笔、有特色之笔。这就需要细节描写。有了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作文就神采奕奕,形象可感。
  一要让学生悉心揣摩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穿大衣”、“裹紧大衣”的细节描写,《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的细节描写,《热爱生命》中病饿交加、筋疲力尽的主人公徒手与饿狼搏斗的细节描写,等等。对这些细节描写,要结合具体语境,结合典型人物、典型环境,领略语言。分析作用。
  二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捕捉细节。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片断的组合,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凝聚。细节就在生活中,只有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去捕捉,才能感悟到细节的魅力。一个眼神是细节,一声叮嘱是细节,一次活动中有细节,一堂课中有细节……
  三是要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如,用一系列生动的形容词。用一系列贴切的动词,用一系列恰当的修辞。但描写细节,关键还是要结合语境,自然而然地,写出那种“情”、写出那种“境”,而不能为“细节”而“细节”。
  以下是一位同学在周末去社区广场观察后在课堂上写的细节:
  “咚咚咚,咚咚咚”,鼓声阵阵,永乐苑广场上真热闹。老奶奶们又开始练鼓了。一个个红腰鼓系在腰间, 整齐的步伐,飘动的红丝带,一切都那么热闹。前面领头的是朱老师,她腰系鼓,脖戴锣,一个流程完了,只听得:“一二三,咣咣咣”,新的一轮鼓声又响起。鼓声阵阵,难免使人激动起来。周围围看的小孩也被这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节奏感染了,挥舞着双手,抬抬脚,弯弯腰,扭扭脖子,随着鼓声,跳得兴致勃勃。灯光、月光、鼓声、乐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编织出一幅动人的幸福画卷。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描绘了老年腰鼓队练习的情景,形容词、动词的运用,烘托出热烈、欢快的场面,表现出老年人充实快乐的精神生活。
  
  四、放飞想象
  
  世界因想象而朝气蓬勃,作文因想象而富有诗情画意。想象是思维的健美操,放飞想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老作家秦牧说:“想象是一副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李白大量诗歌的精彩在于想象,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在于想象。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语段是想象。记得我第一次让学生开展“放飞想象”片断训练时,许多学生都写“二十年后的我”,由于不懂什么是想象,他们将想象理解得过于狭隘。为此,我出示了一系列想象片断的示例(巴金的《繁星》、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等课文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示例中明白,什么样的语段运用了想象手法。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放飞想象”的一般写法。如,化实为虚,由此及彼,比拟遐想,化景物为情思,化感情为形象,等等。
  如,以下是一位同学“放飞想象”的作文片断:
  坐在窗边,看到远处一片舒心的绿色,天空上白云朵朵,蓝、自、绿,构成了自然的“三原色”。我闭上眼,聆听自然的声音。我分明听到春笋节节攀升的“蹭蹭”声;我依稀听到春雨润物的“哗哗”声;我隐约听到小动物们探访春天的“吱吱”声。我的心灵带着我来到春天的郊外。花儿用沁人心脾的芬芳告诉我“春来了”,鸟儿用动人心弦的歌唱告诉我“春来了”,山泉用“叮咚”声告诉我“春来了”……
  作者借助想象,拓展时空,比拟遐想,从“春笋”、“春雨”、“小动物们”等角度写“春之声”,用“花儿”、“鸟儿”、“山泉”等传递春天信息来表现春天的多姿多彩,神思飞扬,浮想联翩。
  
  五、巧用修辞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有丰韵,离不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辞是汉语中的璀璨珍珠,它凝聚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心血和汗水。修辞也经历了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使诗文生动,古人尽管没有专门学修辞,但在诗文中自觉地运用,不断完善。学好修辞,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我让学生掌握有哪些修辞手法。我将常用修辞用法编成口诀:“比拟夸对排,反复设问和反问”,让学生烂熟于心。其次,在学课文时,随文而学,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由具体到抽象,概括出常用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这是“巧用修辞”片断训练的知识储备。
  接着,我让学生开展“巧用修辞”片断训练。我的方法是“以生为范”,不断将好的学生的片断作为范文,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不断丰富作文课程资源,“兵教兵”。“兵强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片断训练,是一种积累,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习得语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片断训练,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源于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和思索。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片断训练,体现了“以练习为主线”的语文教育思想,让学生熟能生巧。
  片断训练,化整为零,细水长流。
其他文献
学生说“不”的能力是指学生辩证地认识现实世界的具体态度,是通过独立分析与思考,敢于和善于对某些事物质疑,并能提出不同见解的个性学习品质。美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敢于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只有对旧事物说“不”,才可能诞生新事物,只有对“错误”说“不”,才会确立真理;只有对旧方法说“不”,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学生坚决、果断、积极地说“不”,符合创新的要求,是创造的前提和基
初冬的桂林,阳光还有些灼热,一下火车,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温度。但是最强烈的感受还是兴奋。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断从脑海中涌现。面对悠远的桂林古城,与精致的桂林山水,突然间,我有一种如故地访友般的期盼与喜悦。  汽车缓慢地行驶在桂东北的公路上。中午时分,阳光正烈,我们到达阳朔县的兴坪古镇。兴坪镇,古熙平县县治所在地,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比桂林置郡稍晚。这里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阅读的多重功能:“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展现,科学普及是科学造福社会的主要手段。当今的社会,科学知识非常重要,生活上的每一细节几乎都与科学有关,小的如使用手机、看电视及DVD,大至操纵机器、“嫦娥奔月”,无一不与科学有关。例如今天的商场、学校、医院等早已电脑化,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等大众交通设施大都高科技化。
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第二册“梳理探究”部分加入了《修辞无处不在》一文,让许多学生迷惘:到底什么是修辞?修辞不就是比喻、夸张之类吗?其实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实际上只是修辞格,是众多修辞方式中最典型的一种。修辞是对语言的语音、语汇、语法三个要素的运用,本文只谈语音修辞。因为修辞的各个方面大多互相关联,因此,本文对修辞格也会有所涉及。  语音修辞运用语言要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诗歌应该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怎样鉴赏诗词就显得很重要。然而纵观诗歌教学的现状,诗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客观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许多教师由于长年形成的应试教学习惯,对于一篇名作很少
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传播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培育健全、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前途未来充分表现出一种渴求和希望,班主任就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用爱心塑造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理解人生、理解社会,达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道德的目的。    一、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决定必须爱学生    人类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文化
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
排序题是近几年来高考题中常见的语言知识运用类题型,虽然常考,但这道题得分率一直不高。究其根源,与此题题型的时常变化不无关系。纵观近几年高考排序题,题型主要是两种:一、排列式,给出若干句子,要求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这种题或是出现在第一卷的第一大题,给出排列好的四种答案供考生选择;或是出现在第二卷的第六大题,由考生自己填写序号,这种题难度较大,往往排错一个就会导致失全分。二、嵌入式,给定一段话,按
无可否认,在中国现代以来的叙事语境中,“城市”和“乡村”双峰并峙的背后是一种尖锐的价值立场对立,“乡村”从来没有真正接纳过“城市”,哪怕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一种被称之为改革的狂热意识形态席卷城乡大地的时候,它们短暂的和睦也不过是各行其是而已。然而文学的视界里,对立保持了一种永久的敌意却从未演化成战争,因为这里隐含着一种先天的不对等:乡村是不容置疑的道德优胜者,它保持了理所当然的仇恨和敌意,而城市则只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