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说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说“不”的能力是指学生辩证地认识现实世界的具体态度,是通过独立分析与思考,敢于和善于对某些事物质疑,并能提出不同见解的个性学习品质。美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敢于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只有对旧事物说“不”,才可能诞生新事物,只有对“错误”说“不”,才会确立真理;只有对旧方法说“不”,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学生坚决、果断、积极地说“不”,符合创新的要求,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说“不”能力作一点初步探讨。
  
  一、学生对教材说“不”
  
  教科书编得再好,仍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新課改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学习教材但不迷信教材,敢于对教材说“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落花生》这一课时,提醒学生说:“你们不要迷信课本,你发现了问题,就比编书的老师还了不起,我要拜你为师。”学生认真读书思考,果然提出了许多疑问。孙教师不单单鼓励学生提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而这,正是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土壤。
  
  二、学生对教师说“不”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教师上课“一言堂”,不容侵犯,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惟命是从。这种教学方式要大力改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生尊敬教师但不迷信教师,敢于对教师说“不”。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李广射虎》第三节时,先根据课文内容作了一幅画:一轮皎洁的圆月照着一片松林,树木野草直立,草丛中明显蹲着一只老虎。然后让学生边读书边看图,读懂“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这句诗。学生仔细读完课文,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不是一轮皎洁的圆月,因为书上说月色朦胧,应画成了一弯细月。”“树木野草被风吹得来回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不能画成直立着。”“草丛中蹲着的东西像老虎,但不一定就是老虎,所以要画得似像非像。”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把错匦改成文中描写的画面。这里,教师通过故意出错,让学生有“把柄”可抓,就激发了学生说“不”的欲望。
  
  三、学生对学生说“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只看到少数学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多数学生则一言不发,静静旁听,或甘当听众,坐享其成,或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说“不”,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走出“盲从”的思维误区,一位教师教学《凡卡》一课时,要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么样?有个学生说:“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马上打点行装赶到城里,把凡卡接了回来,从此祖孙俩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大多数学生对此表示认同。教师即行引导:“会过上美好生活吗?有不同看法吗?”马上有学生反驳:“爷爷根本不会把凡卡接回来,而是请人捎信给凡卡,让他忍着、熬着,因为乡下比城里更苦。”“即使接回了凡卡,也只能一老一小相依为命,苦度岁月。因为在沙皇统治下,哪也没有穷人的活路。”教师的及时引导,既促进了学生相互说“不”,又有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四、学生对教室说“不”
  
  学生的学习主要在教室里进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语文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在教室里要好好学习语文,但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一次汇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并没有准备详细地讲解如何填写汇单,而是启发学生:“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填写汇单,这样学多费劲,不如——”这时,一位学生接着说:“让我们去邮局学填汇单,那才省劲呢!”教师当即采纳他的意见,教室里顿时发出一片欢呼。果真事半功倍,学生从邮局归来以后,在填写汇单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出错!这个奇迹的出现,正是因为对教室说“不”,学生才得以把潜能尽情释放。
  总之,学生说“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学生思维状况及认知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提供学生说“不”的机会。
其他文献
模仿是人的天性。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模仿,从婴儿的呀呀学语,到青少年时期的“追星”,就是典型的模仿现象。写作也有模仿,文学的起源之一不是就有一种“模仿说”吗?作文教学上经常会遇到模仿,只是我们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即有也淡化了这种说法。其实教学的课文就是例子,通过学习例子,要求学生写出类似文章,说白了就是模仿。应该说,模仿在作文教学中很普遍,很广泛。  现实教学中,包括教师与学生,都往往缺少模仿意
文言文的学习应当包括四个维度——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不但要教学文言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新课标理念,对高三文言文复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概括为“读”“悟”“创”——“三字诀”。现浅谈如下:    一.读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
笔者以为,在“高考作文”、“参赛作文”和“作家创作”三类“作文”中,“高考作文”的写作难度最大,这主要是因为该类作文要求“作者”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规定的写作范围、规定的写作字数等硬性条件下去“创作”。参加考试的“考生作者”需要克服诸多“写作障碍”去“创作”,这样,就会导致考生在考场上倍受写作的“煎熬”。“考生高考作文”成为“天下第一难题”实属“当之无愧”!如此说来,作文大赛选手、作家不一定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对87名教育家做过一次调查,得出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其中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等等。而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就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心理学家哈尔曼对创造型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放弃权威态度,在班上倡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
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笔者以为:巧妙设置多维问题,是构建灵动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多维问题的内涵  多维问题,强调课堂问题的提出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直线的提问,也不是单纯的教师为学生的质疑作答,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
元宵过后,办公室的同事们在批改着学生的周记。周记要求以元宵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刚过完元宵节,写写自己的元宵节,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应该会有比较多的精彩文章。满怀期待地甚至有点欣喜地打开学生的周记本,可映入眼帘的文字与内心所想的完全不一致。我很惊讶,甚至有些气恼——孩子们未免太过贪玩,对写周记太过漫不经心了,写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文字大多空洞无味。与此同时,办公室的同事
通常,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受动性”,但这种受动性是可以且应该朝着主动方面转化的。教育者的基本职责在于帮助受教育者逐步实现这种转化。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一个人减少其在受教育过程中被动、机械的成分,同时增加其主动、创造的成分,即帮助一个人有效地认识、设计和创造自己。一个人和谐阅读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到能动、由自发到自觉到自由、由接受阅读到享受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主生成、自觉成长的过程,这种
文言文教学当前流行的教法是理性分解法:导入——文学常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翻译——分析——总结等。而翻译则用“串讲法”,一句话从第一个字解释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串起来解释整句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串下去,中间穿插讲解繁博的文言语法。我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针对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古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  那么,文言文教学之路应该怎样走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  那么,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杨先武先生认为,语文的人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能“快乐”,这既让人羡慕,又令人生疑。这只要看看今人的“学习”,就能知道。  那么,“学习”本来应该是怎样的呢?看看古汉字的“学”与“习”,或许能够明白一二。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初,就为我们造出了“学”与“习”二字。  “学”,本是一个会意字,从双手、从爻,即效也)、从蒙(即盖也、蔽也、昧也)、从子(即人也)。意思是效法天地、万物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