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P2814821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诗歌应该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怎样鉴赏诗词就显得很重要。然而纵观诗歌教学的现状,诗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客观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许多教师由于长年形成的应试教学习惯,对于一篇名作很少引导学生去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难以起到濡染心灵、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综合素养的作用。主观上学生对读诗没有兴趣学生对诗歌接触太少,积累不够,缺乏学习诗歌的兴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促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采取新的教学策略。
  
  一、调动情感提高兴趣
  
  学生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其中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诗歌。因此在诗歌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诗篇
  中学阶段所选的诗歌篇目较多,各种风格流派都涉及到了。结合各类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一些浅显而优美的短诗作为诗歌教学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比如用《诗经二首》作为诗歌教学切人口,引起学诗的兴趣。
  在学生的心目中,《诗经》似乎比所学过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要难得多,而且《诗经》所反映的时代又那么久远。实际上,《涛经》所反应的都是遥远时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诗经》的内容应该是好理解的。最使同学们感兴趣的是,人类童年时期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 《卫风氓》虽然是弃妇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乘彼塘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们在女主人公登上墙头张望的焦急神态中看到了人类对爱情的纯真、美好的爱情的渴望。
  
  (二)举行激发学生读诗兴趣的比赛
  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一说起比赛都跃跃欲试。抓住这一特点,适当开展朗诵比赛能调动起学生们学诗的兴趣。用鼓励为主的原则,争取使每位学生都能尝到读诗的乐趣。对于朗诵基础较好的学生,这样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一次锻炼,至少有一次朗诵比赛的经历,认为自己还可以朗诵诗歌。同学们都有了读诗的愿望,班上就形成一种良好的读诗学诗的氛围,从讨厌诗歌变为亲近诗歌,这样才能使诗歌教学有效地开展下去。
  
  二、注重积累总结规律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有其内在规律。古典诗歌鉴赏的内在规律就是以作品为文本,通过鉴赏主体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渗人和感悟,从而使鉴赏主体获得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对作品的研读能力。
  
  (一)了解常识,知人知时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比如说,讲苏轼的作品时,应该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外,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所以,要读懂苏轼,就不能离开时代、社会、民族和人。
  
  (二)紧扣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融汇和呈现即意象。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加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它是古代诗人创构的诗歌的精华,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最重要的审美环节。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用的就是典型的意象的叠加方式。十个细节,一组象征符号。全为景,只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笼上一层无限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三)品味语言,体悟诗情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的领悟。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体会它们对表达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最初用“到”,后改为“过”,又改为“人”,再改为“满”,终定为“绿”。“绿”字为什么好呢?这里把形容词用作动词,在表达上就会更丰富,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联系背景可知此时诗人正值奉召回京,重施变法之际,诗句用“绿”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喜悦的心情相契合。
  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答出诗的主题不如首先问他们究竟喜欢哪些词句,中国古人讲眼见佳句分外明,我相信现在的中学生们也都是有一定的审美敏感的。
  
  (四)剖析技巧欣赏诗趣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语言的特色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是对汉语表达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在诗歌语言表达上出现了许多修辞方式。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例如:贺铸的《青玉案》: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抒发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他独自徘徊在碧云冉冉的香草地,暗叹自己纵有满腹才情,但无人赏识的悲凉。随着暮云的缓缓滚动,这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作者叠用了三个新奇,又稍带夸张的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的灵光之笔。此外,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如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双关等。
  在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抒写心得拓展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还原回原生状态,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群,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使鉴赏主体与诗歌作品完美统一,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让学生抒写感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诗歌内容的特点,常常采用改写,写读后感等方法。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作为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基本能力和拓展学生思维,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笔者以为:巧妙设置多维问题,是构建灵动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多维问题的内涵  多维问题,强调课堂问题的提出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直线的提问,也不是单纯的教师为学生的质疑作答,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
元宵过后,办公室的同事们在批改着学生的周记。周记要求以元宵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刚过完元宵节,写写自己的元宵节,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应该会有比较多的精彩文章。满怀期待地甚至有点欣喜地打开学生的周记本,可映入眼帘的文字与内心所想的完全不一致。我很惊讶,甚至有些气恼——孩子们未免太过贪玩,对写周记太过漫不经心了,写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文字大多空洞无味。与此同时,办公室的同事
通常,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受动性”,但这种受动性是可以且应该朝着主动方面转化的。教育者的基本职责在于帮助受教育者逐步实现这种转化。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一个人减少其在受教育过程中被动、机械的成分,同时增加其主动、创造的成分,即帮助一个人有效地认识、设计和创造自己。一个人和谐阅读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到能动、由自发到自觉到自由、由接受阅读到享受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主生成、自觉成长的过程,这种
文言文教学当前流行的教法是理性分解法:导入——文学常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翻译——分析——总结等。而翻译则用“串讲法”,一句话从第一个字解释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串起来解释整句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串下去,中间穿插讲解繁博的文言语法。我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针对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古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  那么,文言文教学之路应该怎样走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  那么,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杨先武先生认为,语文的人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能“快乐”,这既让人羡慕,又令人生疑。这只要看看今人的“学习”,就能知道。  那么,“学习”本来应该是怎样的呢?看看古汉字的“学”与“习”,或许能够明白一二。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初,就为我们造出了“学”与“习”二字。  “学”,本是一个会意字,从双手、从爻,即效也)、从蒙(即盖也、蔽也、昧也)、从子(即人也)。意思是效法天地、万物和他人
学生说“不”的能力是指学生辩证地认识现实世界的具体态度,是通过独立分析与思考,敢于和善于对某些事物质疑,并能提出不同见解的个性学习品质。美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敢于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只有对旧事物说“不”,才可能诞生新事物,只有对“错误”说“不”,才会确立真理;只有对旧方法说“不”,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学生坚决、果断、积极地说“不”,符合创新的要求,是创造的前提和基
初冬的桂林,阳光还有些灼热,一下火车,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温度。但是最强烈的感受还是兴奋。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断从脑海中涌现。面对悠远的桂林古城,与精致的桂林山水,突然间,我有一种如故地访友般的期盼与喜悦。  汽车缓慢地行驶在桂东北的公路上。中午时分,阳光正烈,我们到达阳朔县的兴坪古镇。兴坪镇,古熙平县县治所在地,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比桂林置郡稍晚。这里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阅读的多重功能:“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展现,科学普及是科学造福社会的主要手段。当今的社会,科学知识非常重要,生活上的每一细节几乎都与科学有关,小的如使用手机、看电视及DVD,大至操纵机器、“嫦娥奔月”,无一不与科学有关。例如今天的商场、学校、医院等早已电脑化,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等大众交通设施大都高科技化。
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第二册“梳理探究”部分加入了《修辞无处不在》一文,让许多学生迷惘:到底什么是修辞?修辞不就是比喻、夸张之类吗?其实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实际上只是修辞格,是众多修辞方式中最典型的一种。修辞是对语言的语音、语汇、语法三个要素的运用,本文只谈语音修辞。因为修辞的各个方面大多互相关联,因此,本文对修辞格也会有所涉及。  语音修辞运用语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