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山水话漓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hd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的桂林,阳光还有些灼热,一下火车,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温度。但是最强烈的感受还是兴奋。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断从脑海中涌现。面对悠远的桂林古城,与精致的桂林山水,突然间,我有一种如故地访友般的期盼与喜悦。
  汽车缓慢地行驶在桂东北的公路上。中午时分,阳光正烈,我们到达阳朔县的兴坪古镇。兴坪镇,古熙平县县治所在地,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比桂林置郡稍晚。这里生活着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俯拾即是,著名的壮族歌仙刘三姐与阿牛哥的爱情故事,就诞生在这多情的山水中。这里物产富饶,特别有名的要算沙田柚,果大,皮薄,汁多,味甜。小吃有荔浦芋头,芋头夹鲜肉,用文火蒸熟,吃起来油而不腻,香味悠长。建筑也很有特色。典雅的木质结构民居,均依山傍水而建,一律的飞檐画栋,粉墙黛瓦;有的临山卓立,有的掩映于绿树丛中,宛如一幅现实版的水墨画。保存最好的古民居,要算到过两位总统的渔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木质的楼房仍在,街道的条状青石板,也没有多少破损,倒是民居的院落有些衰败。在公路和一些水泥便道的两旁,也建有不少的小洋楼,给古老的村落,平添7现代气息。
  纵目远眺,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形态万千。山不高,但多,如巨浪,排山倒海;布局整饬,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平地与山峰之间没有过渡,没有铺垫,甚至山与山之间也没有连接。山的相对高度大约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突兀、高峻,全是石头。石缝间有些荆棘、灌木与矮树。我在想,这些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放大的盆景,有些山的大意罢了。这些年可以说阅山无数,但在这奇特、空灵,且幻境丛生的群山面前,我仍然把持不住自己,颇有些意醉神迷。
  据史料记载,今天的桂东北,3亿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在几亿年的地质运动中。海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经不断风化和溶蚀,形成山峰。桂林是中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暗河密布,地表脆弱,不能承载超高层的建筑。但正是这种溶岩地貌,成就了鬼斧神工的桂林山水。
  漓江,发源于桂北兴安县海拔2000多米的猫儿山越城岭,流经广西全境,在广东注入西江,属珠江水系。漓江最美风景在桂林至兴坪60多公里的河段。新版20元人民币的图案,就取景于此。平铺的江水,清澈、光滑,有如嫩亮的蛋清,也如很有质感的绸缎。江底的游鱼、砂石,历历可见。两岸群峰耸立,江边竹影婆娑。浓绿的橘树,淡雅的桂树,还有到处生长的绿色,一起在江中形成倒影:或浓或淡,亦实亦虚,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我曾到过云南的澜沧江,一样的南国山水,不一样的景色情调。澜沧江水流湍急,浑浊厚重,而无灵秀之气。山太实在,连绵不断,仿佛连透气的空间也没有。丛生的凤尾竹与山间的橡胶树挨得太近,显不出自己的婀娜与风姿。如果说澜沦江的山水是写实的,那么漓江的山水就是写意的。
  民国志士吴迈曾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我想此言不虚。
  写意,中国画的传统画法,着笔不求工细,而是用简易的线条和墨色描绘人或物的神态。在我看来,写意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一种追求,一种情调,或许还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我们的国画,粗线条。着力铺色,追求神韵,与讲究色彩、光线、层次真实的西方油画是迥异的。还有我们的戏曲,宾自与唱词,扮相与做打,都讲究的是抽象与意境。鲁迅先生做小说,写祥林嫂就描了眼睛,三笔两画就画出祥林嫂灵与肉的状态。
  船行漓江的时候,遇到一对游伴。男的约摸四十出头,慈眉善目,态度亲和,言谈中得知他是一位公司老总。女的三十不到,端庄秀丽,且很矜持,桂林本地人,男的下属员工。游船溯江而上,洁白的浪花不时地拍打着船舷,让本来颇大的游船也有些颠簸。女孩与男伴对话不多,偶尔说上几句,没有特别亲呢的举动。但看得出来女孩很高兴,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猜想,他们不是情侣,更不是夫妻。或许,这可以算是一种蓝色的情调,它在是与不是之间,在现实与浪漫之间不断跳跃、升华。我不妨把它称之为一种情感的写意。
  我时常想,一轮满月为什么不如朦胧的月色美丽?裸露的青山为什么没有云雾缭绕的山色迷人?月光,山岚,雾霭,能将现实推远,能把梦幻拉近;能在现实中完成浪漫。能把浪漫的故事演绎得有些现实的基础。或许,这种审美的写意,就在于它能够在像与不像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断变换、超越。如果,栖身于这颗蓝色星球的人们都能参透此理,并推而广之,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多么富有诗意。或许,漓江山水的意义也就在如此吧。
其他文献
文言文的学习应当包括四个维度——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不但要教学文言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新课标理念,对高三文言文复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概括为“读”“悟”“创”——“三字诀”。现浅谈如下:    一.读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
笔者以为,在“高考作文”、“参赛作文”和“作家创作”三类“作文”中,“高考作文”的写作难度最大,这主要是因为该类作文要求“作者”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规定的写作范围、规定的写作字数等硬性条件下去“创作”。参加考试的“考生作者”需要克服诸多“写作障碍”去“创作”,这样,就会导致考生在考场上倍受写作的“煎熬”。“考生高考作文”成为“天下第一难题”实属“当之无愧”!如此说来,作文大赛选手、作家不一定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对87名教育家做过一次调查,得出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其中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等等。而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就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心理学家哈尔曼对创造型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放弃权威态度,在班上倡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
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笔者以为:巧妙设置多维问题,是构建灵动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多维问题的内涵  多维问题,强调课堂问题的提出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直线的提问,也不是单纯的教师为学生的质疑作答,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
元宵过后,办公室的同事们在批改着学生的周记。周记要求以元宵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刚过完元宵节,写写自己的元宵节,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应该会有比较多的精彩文章。满怀期待地甚至有点欣喜地打开学生的周记本,可映入眼帘的文字与内心所想的完全不一致。我很惊讶,甚至有些气恼——孩子们未免太过贪玩,对写周记太过漫不经心了,写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文字大多空洞无味。与此同时,办公室的同事
通常,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受动性”,但这种受动性是可以且应该朝着主动方面转化的。教育者的基本职责在于帮助受教育者逐步实现这种转化。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一个人减少其在受教育过程中被动、机械的成分,同时增加其主动、创造的成分,即帮助一个人有效地认识、设计和创造自己。一个人和谐阅读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到能动、由自发到自觉到自由、由接受阅读到享受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主生成、自觉成长的过程,这种
文言文教学当前流行的教法是理性分解法:导入——文学常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翻译——分析——总结等。而翻译则用“串讲法”,一句话从第一个字解释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串起来解释整句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串下去,中间穿插讲解繁博的文言语法。我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针对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古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  那么,文言文教学之路应该怎样走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  那么,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杨先武先生认为,语文的人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能“快乐”,这既让人羡慕,又令人生疑。这只要看看今人的“学习”,就能知道。  那么,“学习”本来应该是怎样的呢?看看古汉字的“学”与“习”,或许能够明白一二。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初,就为我们造出了“学”与“习”二字。  “学”,本是一个会意字,从双手、从爻,即效也)、从蒙(即盖也、蔽也、昧也)、从子(即人也)。意思是效法天地、万物和他人
学生说“不”的能力是指学生辩证地认识现实世界的具体态度,是通过独立分析与思考,敢于和善于对某些事物质疑,并能提出不同见解的个性学习品质。美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敢于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只有对旧事物说“不”,才可能诞生新事物,只有对“错误”说“不”,才会确立真理;只有对旧方法说“不”,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学生坚决、果断、积极地说“不”,符合创新的要求,是创造的前提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