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直接影响活动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纲要》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对教师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语言艺术不容忽视。
关键词: 教师教学 语言艺术 幼儿教育
一、用平等性语言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纲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师生关系有了重新认识,并给自己重新定位,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学习行列,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在于它是一种心声,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教师只有把对幼儿、对教师职业的爱,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充分溢于自己的言表,才能注情于声、以声引人、以情动人。只有通过包含慈爱、信任、朴实、动人的语言,才能感染孩子,拨动孩子的心弦,在孩子内心引起共鸣,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明确《纲要》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要求,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认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及时根据幼儿的反馈情况,调整计划、教案及自己的教育行为,以赢得幼儿积极的配合和回应。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如教师应经常说:“我和你一起来,好吗?”“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没事,你来试试,如果需要帮助就和老师说。”“你想玩什么?”等等,不能常用“你应该这样做。”“你这样做不对。”“那不行!”“你不可以。”等,这样会在有意无意中扼杀幼儿的自我创造力。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应多使用平等、民主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在与幼儿交流时,我们还要面带微笑,并伴有弯腰、下蹲、抚摸、拉手等动作,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和自己是亲切平等的,师生交往如同伙伴的交流,使幼儿敞开心怀,自然不拘谨。
二、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纲要》把培养幼儿“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把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等,体现了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充分尊重。但是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上的限制,他们在学习中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体察幼儿心中的疑惑,理解幼儿的失败,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支持,让幼儿有安全感,并产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如幼儿感到灰心与失望时,我们可以说:“你再去试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再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啦?”“发生了什么 事呀?”等等。
当幼儿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时,教师应及时用语言给予鼓励,诸如“嗯,真不错!”“你真行!”“你比上次有进步!”“你这个方法老师倒没有想到。”等语言,再加上对幼儿翘大拇指、微笑、点头、拍手等动作,对幼儿有极大的鼓励作用,并让孩子产生成功感,提高自信心。在此,教师语言艺术的一大功能——鼓励幼儿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外,我们应鼓励双向提问,比如问幼儿:“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的呢?”这样可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把疑惑的问题提出来,改变以往单向提问的方式:老师问幼儿答。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提升自我价值感,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用针对性语言满足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幼儿老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要避免枯燥无力的语言,避免使幼儿昏昏欲睡的现象发生。教师应力争语言表达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使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再次要风趣幽默,诙谐机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幼儿,加上积极的情绪(面部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感应,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使师幼达到双向投入的境界。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由于受知识经验局限,受教师权威威慑,幼儿很少主动借助语言向教师传递真实想法,不利于自身个性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权利尊重和对所有幼儿的关注,充分体现了“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通过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的当代儿童观。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例如问小班幼儿的两种问法,第一是:谁愿意表演故事的请举手;第二是:愿意扮演小狗、小猫、小鸡的请举手。显然,第二种问法效果会更好。再如不同性格的幼儿,语言的使用也不同。比较内向、性格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跟他们对话,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对反应不快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脾气急躁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更加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情绪得以缓和。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语言可以启迪幼儿智慧,发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当一个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应以一种中立的态度为幼儿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所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多向孩子发问,并做到少一点再现性的提问,多一点探索性的提问,少一点直截了当的提问,多一点启发性的提问,如“为什么会这样?”“哪一种方法更好?”“你还发现什么?”等比较性、分析性的问题,更利于发挥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从多方面更多地、更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在《纲要》的引领下,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努力探索和提炼教学语言,在实践中多观察、常思考;细领略、勤摸索,使教学语言艺术不断升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幼儿早期阅读环境创设初探[J].教育时空,2009,11.
[2]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关键词: 教师教学 语言艺术 幼儿教育
一、用平等性语言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纲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师生关系有了重新认识,并给自己重新定位,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学习行列,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在于它是一种心声,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教师只有把对幼儿、对教师职业的爱,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充分溢于自己的言表,才能注情于声、以声引人、以情动人。只有通过包含慈爱、信任、朴实、动人的语言,才能感染孩子,拨动孩子的心弦,在孩子内心引起共鸣,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明确《纲要》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要求,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认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及时根据幼儿的反馈情况,调整计划、教案及自己的教育行为,以赢得幼儿积极的配合和回应。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如教师应经常说:“我和你一起来,好吗?”“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没事,你来试试,如果需要帮助就和老师说。”“你想玩什么?”等等,不能常用“你应该这样做。”“你这样做不对。”“那不行!”“你不可以。”等,这样会在有意无意中扼杀幼儿的自我创造力。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应多使用平等、民主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在与幼儿交流时,我们还要面带微笑,并伴有弯腰、下蹲、抚摸、拉手等动作,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和自己是亲切平等的,师生交往如同伙伴的交流,使幼儿敞开心怀,自然不拘谨。
二、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纲要》把培养幼儿“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把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等,体现了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充分尊重。但是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上的限制,他们在学习中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体察幼儿心中的疑惑,理解幼儿的失败,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支持,让幼儿有安全感,并产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如幼儿感到灰心与失望时,我们可以说:“你再去试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再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啦?”“发生了什么 事呀?”等等。
当幼儿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时,教师应及时用语言给予鼓励,诸如“嗯,真不错!”“你真行!”“你比上次有进步!”“你这个方法老师倒没有想到。”等语言,再加上对幼儿翘大拇指、微笑、点头、拍手等动作,对幼儿有极大的鼓励作用,并让孩子产生成功感,提高自信心。在此,教师语言艺术的一大功能——鼓励幼儿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外,我们应鼓励双向提问,比如问幼儿:“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的呢?”这样可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把疑惑的问题提出来,改变以往单向提问的方式:老师问幼儿答。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提升自我价值感,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用针对性语言满足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幼儿老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要避免枯燥无力的语言,避免使幼儿昏昏欲睡的现象发生。教师应力争语言表达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使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再次要风趣幽默,诙谐机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幼儿,加上积极的情绪(面部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感应,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使师幼达到双向投入的境界。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由于受知识经验局限,受教师权威威慑,幼儿很少主动借助语言向教师传递真实想法,不利于自身个性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权利尊重和对所有幼儿的关注,充分体现了“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通过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的当代儿童观。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例如问小班幼儿的两种问法,第一是:谁愿意表演故事的请举手;第二是:愿意扮演小狗、小猫、小鸡的请举手。显然,第二种问法效果会更好。再如不同性格的幼儿,语言的使用也不同。比较内向、性格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跟他们对话,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对反应不快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脾气急躁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更加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情绪得以缓和。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语言可以启迪幼儿智慧,发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当一个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应以一种中立的态度为幼儿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所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多向孩子发问,并做到少一点再现性的提问,多一点探索性的提问,少一点直截了当的提问,多一点启发性的提问,如“为什么会这样?”“哪一种方法更好?”“你还发现什么?”等比较性、分析性的问题,更利于发挥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从多方面更多地、更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在《纲要》的引领下,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努力探索和提炼教学语言,在实践中多观察、常思考;细领略、勤摸索,使教学语言艺术不断升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幼儿早期阅读环境创设初探[J].教育时空,2009,11.
[2]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