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宝宝为啥专跟妈妈“唱反调”?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yidiany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娃娃想“造反”
  楠楠今年3岁。昔日温顺可爱的她,最近有点反常,专跟妈妈“唱反调”。
  妈妈说睡觉前不许吃糖,她就哭着嚷着要吃巧克力;早上起床,妈妈看了看天气预报说,今天冷不能穿裙子,她偏偏除了裙子不愿穿其他的衣服;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她和客人打招呼,小丫头一点面子不给,嘴一噘、头一扭走了;买了一个新玩具,妈妈说玩具是拿来玩的不是拿来摔的,话音未落,“啪嗒”一声,玩具已经躺地上了……
  妈妈觉得奇怪:“楠楠一直都很乖,怎么突然间变了个人似的?”
  无独有偶。两岁半的琪琪最近也在家成了“孙悟空”,开始“大闹天宫”了。
  奶奶喂他吃饭,他偏要自己吃,结果吃得饭粒满脸满地;领他散步,他不愿牵着奶奶的手,好道不走,专踩泥蹚水;到公园玩滑梯,人家都坐着滑下去,他偏偏躺着滑下去;本来他喜欢吃糖的,奶奶顺口问他吃糖吗?他却说不吃,好像故意气奶奶似的;他用积木搭一个楼,总搭不好,奶奶好心帮他搭好了,他却气急败坏地一把将积木推倒……
  爸爸气得吓唬他说:“你是不是想挨打?”他不假思索地说:“不!”妈妈见状,故意又问:“那,你是不是不—想—挨—打呢?”他晃着小脑袋,还是无比坚决地说:“不!”
  看他一条道走到黑的执拗样子,爸爸好气又好笑,骂道:“咋是个二货!”
  宝宝为啥这样
  其实,楠楠不乖、琪琪太“二”,这在2~4岁的宝宝当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一般来说,2~4岁的宝宝此时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本来温顺听话的他,到了这个时期会变得调皮、不听话,而且非常固执,甚至有些自以为是。有的宝宝在睡觉时非要选择特定的被子,睡觉前必须要特定的人讲故事等,都属于这一反抗期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阶段的宝宝不听话,大人说大人的,宝宝置若罔闻,只管做自己的。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宝宝做什么事,宝宝马上说“不”,或者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都无法改变其决定。
  宝宝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
  1.宝宝有想法要表达
  2~4岁的宝宝,从最初的吱吱呀呀不知所云,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这说明宝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他的话有时更倾向于描述所看到的眼前的事——尽管有时很夸张,有时还会向大人表达内心的想法和要求——尽管有时无法兑现。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宝宝掌握的字、词数量少,无法准确地表达其内心想法,导致一些缺乏耐心、不认真观察、不了解宝宝心理特点的家长误解了宝宝的意思,宝宝说东,家长理解成了西,这让宝宝感到不满意,并因此闹情绪。
  一些作风比较强硬的家长,看到宝宝不听话,心想:这还得了,翅膀还没硬,就想“造反”,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我是你爹你娘,你就得听我的!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这些家长对企图“造反”的宝宝非打即骂,想逼迫宝宝就范。可是已经有了表达能力的宝宝,此时已经不愿意再心甘情愿地受爸妈摆布了。结果,一方要求你必须听我的,另一方却坚持自我,亲子矛盾由此產生。
  2.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游戏心理
  2~4岁的宝宝有一种游戏心理,如果大人制止他去做某件事,他反而会认为这件事很好玩儿。比如大人说,插座很危险,千万别碰,当心电着你。如果家长不说,宝宝说不定还不去碰触插座,但家长一说,反而提醒了宝宝,他非要去试试才行,要么用手指头捅一捅,要么用小棍动一动,惹得家长大呼小叫。又比如,大人看看表,督促说:“快点吃,别磨磨蹭蹭的!”宝宝一听,你让我快点是吧,那我就慢慢来。气得大人恨不得给他两巴掌,可又怕孩子吃不饱,影响身体健康,两头为难。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大人干脆追在宝宝身后喂饭,宝宝转圈跑,大人追上去,瞅准时机喂一口。吃顿饭,弄得鸡飞狗跳,跟打仗一样。
  3.宝宝的“单向思维”不容忽视
  处在“第一反抗期”的宝宝,其思维是单向的,大脑不转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你觉得他的做法不合理,劝他改变,不管你怎么劝,他就是不听,非要按自己的想法干。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必较真,只需冷处理或者假装看不到,再或者采用延迟满足的方法,便可摆脱眼前困境。比如,宝宝走到楼下,想起玩具忘家里了。这时,如果你说:“我们已经下楼了,下次再拿吧。”可宝宝偏不,非要让你上楼拿。此时,你不必跟宝宝讲道理,因为讲了也没用,不如把他的注意力引向别处,说:“看,飞飞哥哥在那边。昨天飞飞哥哥到处找你,你快去问问他找你干什么?”
  家长如何应对
  对处在“第一反抗期”宝宝的表现,顶嘴也好,游戏心理、单向思维也罢,都需要家长冷静面对,别较真,也别讲大道理,更用不着着急、上火。掌握以下方法,就能“四两拨千斤”,从容应对。
  方法1:走到宝宝身边,蹲下来告诉他“我需要你的帮助”
  当你要求宝宝做某件事的时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郑重地告诉宝宝一遍或者两遍就够了。如果他仍然只顾做自己的事,请不要再说第三遍。因为你再说第三遍,那完全是浪费口舌,宝宝压根就没有听你在说什么,更没有去执行的意愿,而你喋喋不休,岂不是自寻烦恼。
  如果宝宝对你的话充耳不闻,你可以走到宝宝身边,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宝宝。这时你会发现,专注于自己事情的宝宝会把目光转移到你的身上,他想知道你蹲在他身边想干啥。这时,你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宝宝,你希望他去做什么。
  这里,需要提醒家长们:此时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而要用请求的口吻。因为宝宝是非常愿意帮助他人的,如果你用请求的口吻,他会毫不推辞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但如果你命令宝宝“马上去干某某事”,宝宝可能会反驳:“凭什么我去,你咋不去?”一句话就把你怼得哑口无言。
  方法2:制订家庭规则,少发牢骚,少说废话
  制订家庭规则,对引导宝宝遵守家庭秩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非常有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立下规矩,同时让宝宝知道,立下的规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当父母成为遵守规矩的模范时,宝宝自然也会遵守规矩。
  对处于游戏状态中的亲子沟通,比如大人越制止宝宝越不听,大人越追宝宝越不老实吃饭的,请家长们自觉放弃无谓的叮嘱和执念吧,吃饭不如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爱吃不吃。如果大家都吃完了,就宝宝拖拉磨蹭,还没吃完,不好意思,该收碗筷就收碗筷吧,宝宝饿到下顿再吃好了。
  当宝宝看到你真的把他面前的碗筷收走了,下次他就有了经验,不用多说,吃饭自然会老实很多。如果宝宝还拖拉磨蹭,重复前面的做法。反复几次后,宝宝便自觉了。当然,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宝宝饿坏了,而给他吃零食。只要你不给宝宝零食吃,不骄纵孩子,宝宝好的饮食习惯很快就能养成。
  这里,需要提醒家长们:不要唠叨,因为唠叨会分散宝宝的注意力,让他抓不住你说的重点,宝宝抓不住你说的重点,也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概括一下就是:走到宝宝身边,在你和他能够用目光交流的时候,用简洁的话语、合适的语调,告诉孩子,你想让他做什么,这就够了。
  方法3: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宝宝的单向思维
  对待“第一反抗期”的宝宝,家长无须长篇大论地讲道理,更不要依靠武力去制服,只需保持冷静,用注意力转移法,将宝宝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执拗的想法,给转移开,让宝宝顺着你的思路走就行了。
  有些家长遇到宝宝不听话,感觉是教育宝宝的大好时机,便语重心长地讲一番大道理,期望宝宝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不可取。因为大道理对这个阶段的宝宝来说,一是理解能力有限,对你讲的大道理他不能完全理解,二是他正处在不良情绪中,无心听你说这些大道理。但对家长来说,我正苦口婆心地给你讲道理,你却爱答不理,不免越讲火越大。其实家长不知,宝宝的单向思维仅仅是个想法而已,不一定非要实现。比如,宝宝晚上要吃饼干,此时已经天黑,没地方买了。这时与其讲大道理,不如用想象的方法给宝宝“画饼充饥”。你可以和宝宝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要买非常好吃的饼干,上面有巧克力做的小猴子的那种,要好多好多……当你和宝宝一起展开丰富的想象时,你们说到了猴子,又说到了熊猫,又说到了动物园,然后宝宝基本上就会忘记买饼干这事了。在快乐的氛围中,问题了无痕迹地被解决了。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距离汶川地震发生已经一月时间,惊魂甫定的国人在经历一场场心灵震撼之后,开始思考,重建汶川需要如何行动。  让我们从突变之初的高层、灾难中的民众以及地震后迅速集结的几十万志愿者这三大利益攸关者的行动力来寻找汶川重建的希望和方向。  由此,本刊三位特约撰稿人将从各自专业化的视角,给出他们的判断。他们是——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陈海春教授;北京大学心理系谢晓非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早熟是教育成功的标志,甚至一些电视、网络媒体图谋经济利益,争相推出各类“童星”。至于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往往不为人知。本期,我们邀请儿童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鲍伟国先生,與家长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不值得羡慕的童星,不值得夸耀的小大人儿  顾文岩(9岁女孩的妈妈):每次在电视上看到童星表演,我都羡慕得不行。唱京剧的、演小品的、耍枪棒的、跳交谊舞的、练书法的……五花八门,孩子们
驾车上路,如果第一个路口碰到红灯,那么接下来的几个路口往往碰到的也是红灯。假如在遇到第一个红灯后改变行车路线或行车速度,就有可能避开接下来的一连串红灯  一天儿子放学回来埋怨:“蔡老师真是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一问才知道,语文课上蔡老师要求同学们背古诗词,每天背三首,而且要求四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儿子是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员背,然后再由班长监督组长背。  儿子最怕背古诗词,用他的话说:“读到嗓子冒
被老师批评,他情绪失控,以头撞墙  小涛,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他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后,情绪失控,以头撞墙。老师吓了一跳,赶紧联系小涛的父母,说孩子的心理似乎出了问题,请他们来学校,把孩子接回去。  小涛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忙得很。接到老师的电话,两人顿时慌了手脚,赶紧将手头事务推掉,赶到学校。见到小涛,他们询问小涛怎么了,可小涛就是不说话。无奈,他们只好带小涛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他们来之前,小涛的
家里没有一本作文书,从来不报课外班,想看啥书看啥书,想玩儿啥玩儿啥……这样的孩子却考入清华大学,获得了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直读博士的资格。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来看看这位妈妈的育儿经验——  故事一 四岁半脱盲  我儿子叫小A,生于1995年。我是个做事前习惯自己先做准备的人,孩子出生前,我就开始在市面上找育儿书,结果找到冯德全教授的《零岁方案》,如获至宝。  冯德全,中国著名早教专家。他主导的“
我有一位在建筑工地上工作的朋友,他曾教给我一个拆墙的方法。他说:“垒过很多墙之后,我发现其实每堵墙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它们都会有一块松动的砖。”  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很多家长无从下手,感觉太难了。因为那些孩子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拒绝家长走近。家长如果想走近他,了解他,就必须找到他的薄弱点,也就是那块“松动的砖”。那块“砖”可能是孩子的兴趣、爱好、理想,也可能是激发他潜能的某种东西,比如摩
当中考慢慢逼近  15岁的小杰是上海市嘉定区的一名初三男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典型的学霸,不仅门门功课成绩优异,而且担任班长,奥数、绘画、钢琴、跆拳道样样在行。可是谁也没想到,在中考前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他意外失手,数学莫名其妙地丢了30分,总成绩只排到全班第12名,年级第243名。小杰的妈妈滕女士慌了神,连忙带小杰来检测心理问题。  滕女士告诉我,小杰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智商很高,无论学什么
她被丈夫家暴,永远失去了左眼。丈夫入狱后,其婚外女儿却机缘巧合来到她的身边,渴望有个地方收留。面对仇人的女儿,她最终以德报怨,关心体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忘掉了仇恨,救赎了自己。请看这个人间大爱故事——  离婚事件上升为刑事案件。李芳心如死灰,拒绝赔偿,坚决离婚  2007年大年初三的晚上,李芳忽然听见敲门声。打开门,门口站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女孩。女人自我介绍,她叫王云飞,来找何建利,旁边的小女孩
廖传景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专家,在业界和家长圈都享有很高的威望。日前,就家长的情绪管理和亲子沟通等问题,本刊特约记者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訪。  负面情绪从哪儿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前不久,一则“家长陪娃写作业气出心脏病”的新闻引发了家长的热议。事实上,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孩子的学习压力不知不觉变成了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也会不知不觉地转嫁给孩子,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危及孩子的心理
做了父母,你当然知道给自己的孩子做个好榜样有多么重要,而且多数情况下,父母也能提醒自己:“孩子在旁边学着呢,我要做个好榜样啊!”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时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就扮演了坏榜样的角色。比如,父母为了让孩子停止无礼的大叫而大声呵斥他,事后又感到愧疚,意识到这样做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这是父母能够意识到的。还有些时候,父母特别不想在子女身上看到的行为,却发生在自己身上,且父母并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