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困惑成因,明晰翻译要点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s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2002年以来,高考试题
  
  
  都以主观题形式呈现。这样的主观表达形式,使得许多文言翻译基础较差的同学束手无策,困惑多,失分也多。
  
  困惑面面观
  
  1. “文言表述过于简练,我不知道该补充哪些内容才算翻译完整?”
  这里涉及文言翻译的“补”字。需要增补的词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古汉语的单音词非常多,而现代汉语却以复音词为多数,这些复音词又大都是由文言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的,翻译时,就应该把文言单音词增补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如“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
  
  以单音词居多,翻译时应适当增补成双音词,即“(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二是文言文简洁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文言语句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应将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如“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就应该把省略的主语和宾语成分补充完整,即“(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2. “古今词义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在很多时候
  
  翻译都有望文生义的现象!”
  
  这里涉及文言翻译的“换”字。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是在文言词汇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
  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包括词性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如“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一句中的“奏罢”“肃清”很容易与现代义发生混淆,结合语境,应翻译成“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再如“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其中的“少”字有“数量小”“年轻”等现代义,如果不明确其“略微”“约略”这样的古义,就很容易失分,正确翻译为“(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3. “古汉语虚词的使用太复杂了,在删与留的问题上常常弄得我无所适从!”
  这里涉及文言翻译的“删”字。出于古汉语语法的需要,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或表敬称或谦称的词语,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必须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或“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删去,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再如“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中的“之”字属于结构助词,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翻译时应删去,可译为“但是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看看文书听取陈述而作裁断罢了”。
  
  
  
  4. “我很注意字字落实,对号入座,但翻译结果还是很不通顺!”
  这里涉及文言翻译的“调”字。由于语法的演变,句式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古今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变式句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中的“人弗之顾”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人弗顾之”,全句翻译为“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再如“勿惧以罪,勿止以力”,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为“(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5. “既然强调直译,为什么每个词语都作了具体的翻译却不能得满分?”
  
  
  这里涉及文言翻译的“留”字。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器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名、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翻译时不宜改动。另外现代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通俗易懂,可保留不译。如“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中的“文公”是韩愈的谥号,应保留不译,全句可译为“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再如“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中的“边陲”义同现代汉语,不需翻译,全句可译为“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陲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6. “课本上的句子翻译没什么问题,但一碰上陌生语句就傻眼了!”
  这里涉及文言翻译的“通”字。“通”即“变通”。古汉语中的很多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而不应脱离上下文内容,以免误译词语,悖离原意。上述五个方面所列举的高考例句,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文言语境,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通”处理,其结果都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同时,高考文言试题完全可以利用课内知识融会贯通地解答。如“灌至,求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中的“许”,如果能够联系《烛之武退秦师》“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中的“许”(解释为“答应”),即可作出正确翻译“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答应,并命令他把守城西边角”。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这里还离不开下面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常用虚、实词基本用法,常见通假字,比喻、互文等修辞,重大的历史知识等);二是基本技能的训练(词性活用、句式判定、归纳分析等能力);三是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依据具体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翻译句子)。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送石昌言①使北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③,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
  
  
  
  【注】 ①石昌言:苏洵姐夫的兄弟,18岁举进士,名扬西蜀,43岁进士及第。本文是苏洵送石昌言往北方邻国出使时写的序。②旆:大旗。③冒顿:汉时匈奴君主之名。
  
  心志要坚,意趣要乐。
  
  
  1. 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2.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3.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4.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2页)
  【参考答案】
  
  1. 我日渐长大成熟,就感到后悔,便改变态度,重新学习。(解析:“日”是词类活用词,一天天地;“壮大”“摧折”都是古今异义词,应落到实处。)
  2. 男子汉一生不当大将,能担当使臣,在唇枪舌剑之中击败敌人,也就足够了。(解析:“得”在古文一般解释为“能够”;“折冲”比较难解释,应结合语境作出合理翻译。)
  3. 中原人看不明白,所以有人竟会因此而受到震骇而说不出话,因为这个而被夷狄讥笑。(解析:“中国”“以为”都是古今异义词,前者解释为“中原”,后者解释为“因为这个原因而被”;其中“以为”还包含省略成分。)
  4. 孟子说:“游说大人物,那就要轻视他们。”更何况是面对外敌呢?请允许我把这句话作为赠序送给你。(解析:“说”是多义词,这里解释为“游说”;“以为”包含省略成分,其中省略“这句话”。)
  (作者:浦其伦,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关于文言实词的复习,我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课内文本的融会贯通、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基础等“硬功夫”,还要具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巧实力”。这种“巧实力”体现出来的是善于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落实文言实词的实战能力。  例1 请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①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②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③陈友谅屡胁之,不应。④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
期刊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  考生  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命题者往往将阅读材料    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    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或事是文中确实有的,这就增加了辨别筛选的难度,好像繁复众多的真花下掩藏的“假花”,不易被察觉
期刊
“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四种。“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  高考命题中,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特别是在主观翻译题中出现,且都放在具体语境中动态进行考查。近年高考中的主观翻译题几乎覆盖了该考点,为此,精研典型试题,对于同学们准确把握该考点的设题方式和考查的难易程度,是大有裨益的。
期刊
从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总体上有一种倾向: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过渡,而80%的同学选择了议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议论文的重要性。    在议论文中,鲜活新颖的材料的灵活运用在论证中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却经常发现,要么缺少可以恰当证明观点的事例,要么使用的还是陈旧老套的事例。所以,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怎样让自己的作文中的材料鲜活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构建一个
期刊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于阅卷老师来说,富有表现力的文句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毫不犹豫地打出高分。日常作文训练,要加强文句锤炼,练就独具个性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语言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探讨如何使文句富有表现力。  一、 精心锤炼语言,增强文章意韵。  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要使文句富有表现力,应选
期刊
在文言文阅读中,大部分同学都对其中的虚词理解感到头痛,因为虚词太灵活了,不易把握。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指出:“虚词所以成为虚词就在于它的意义是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这里入手,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它变我也变,化难为易,灵活掌握常用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成分省略,但谓语动词一般不省略。如果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那么,虚词、实词兼类的文言虚词就
期刊
看到背面  指导教师 袁宗强  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还是近几个月的事,以一个确切又令人怀念的时光碎片来划出那个开始的话,应该是《祝福》中描写“我”思索祥林嫂之死的那一段。曾经读先生的文章,也只是口上念几声,心中留下几句,不等光阴如梭,记忆就自动将那些模糊成混乱的影子了,从未有这般见血封喉般的犀利刺入脑海。  拾了先生的遗产,我的思想也握了一把披荆斩棘的刃,坚固而锋利。我也恬不知耻地给它取名为“革命”
期刊
构思新巧,就是运用创新思维,突破庸常的写法,在立意、结构、选材、手法等诸方面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做到结构出新,素材出新,立意出新,写法出新,体裁出新。我们以“坚守的价值”这一文题为例,具体阐发记叙类文体如何运思出新巧。  一、 一线串珠。  “心中有丘壑,笔下有文章。”谋篇布局,是写作不可或缺的环节。选材之后,用一根红线才能串起那些光亮的珠玉。不然,材料七零八落,不能立体地、多角度地映衬
期刊
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鲜活亮丽的语言,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夺人眼球,使阅卷老师在赏读时顿生一种促动美和震撼美。因此,写作语言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更应该具有灵动飞扬的色彩。  怎样才能使写作语言亮丽生辉呢?它可以是巧妙使用修辞,灵活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巧妙添枝加叶,借用流行歌词,巧用虚实转化等等。  下面就“巧
期刊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主要有两类:(1) 探索动点的位置;(2) 探索图形的形状。前者主要是通过求出动点坐标来达到目的;后者通常是通过确定某条边的长度来解决问题。       类型一:探索动点的位置(动点在一条定直线上移动)      【例1】 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AA1C1C⊥底面ABC,AA1=A1C=AC=2,AB=BC,且AB⊥BC,O为AC的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