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修辞和虚实转化,打造语言的魅力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鲜活亮丽的语言,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夺人眼球,使阅卷老师在赏读时顿生一种促动美和震撼美。因此,写作语言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更应该具有灵动飞扬的色彩。
  怎样才能使写作语言亮丽生辉呢?它可以是巧妙使用修辞,灵活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巧妙添枝加叶,借用流行歌词,巧用虚实转化等等。
  下面就“巧用修辞和虚实转化”这个方法,谈谈打造亮丽语言的技巧。
  技巧一 妙用比喻,化虚为实
  
  
  例文一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
  
  
  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那眼神里诠释着多少爱啊!
  一般写母爱的作文,对妈妈眼神的叙写单薄空洞苍白,无法让人体会到母爱的温馨伟大。而
  
  画线的文句
  
  运用了具体形象的比喻,化虚为实,生动地诠释了温馨的母爱,这种爱触手可及,无与伦比。化虚为实,犹如给句子装饰了语言的亮片,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这种化虚为实的例子很多,试看其他一些运用比喻修辞来化虚为实的佳句:
  
  
  ①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也是冶炼强者的熔炉。
  ②尊重就如一束玫瑰,芳香扑鼻,在你给予他人的同时,自己也留有余香。
  ③白衣天使对病人的微笑,就像那严冬过后第一缕温暖的充满希望的阳光。
  ④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诗歌的国土。
  在上边的例子中,本体“逆境”“尊重”“白衣天使的微笑”“唐诗”都是属于虚体,通过化虚为实,它们被比喻为“阻挡弱者的大山”“冶炼强者的熔炉”“一束芳香扑鼻的玫瑰”“严冬过后第一缕温暖的充满希望的阳光”“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这些比喻达到了“虚→实”的虚实转化效果。这种化虚为实的方法,可增强文章的文采,提升文章的魅力,使贫乏、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错落有致。
  
  
  
  技巧二 妙用比喻,化实为虚
  
  
  
  例文二
  
  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一出惨剧发生在广东佛山: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漠然走过,终于第19个路人毅然抱起了她。
  这是一个六十八岁的拾荒老人啊!她抱起的仅仅是一个孤弱的奄奄一息的孩子吗?她捡拾的简直就是国人蜕化的灵魂,国民几近泯灭的人性啊!
  这一段文字让人警醒,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可是这一桩悲剧却让人感到:道德在我们面前一天天枯萎,我们在道德面前一天天冷漠。画线的文句运用暗
  
  喻来化实为虚,鞭辟入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再看其他一些运用比喻修辞来化实为虚的佳句:
  
  ①舞动的火焰好像永不磨灭的希望。
  ②崎岖的山路好似饱经沧桑的人生。
  ③茶叶在杯中打着旋,就像青春的思绪随波散开。
  ④丢失了大量文物古迹的莫高窟,宛若被剥蚀的灵魂。
  在上边的例子中,本体“舞动的火焰”“崎岖的山路” “在杯中打着旋的茶叶”“丢失了大量文物古迹的莫高窟”都是属于实体,通过化实为虚,它们被比喻为“永不磨灭的希望”“饱经沧桑的人生”“随波散开的青春的思绪”“被剥蚀的灵魂”,这样比喻,达到了“实→虚”的虚实转化效果。这种化实为虚的方法,增强了文辞的感染力,会使文章显得有文采,有气息,富有诗意之美。
  
  技巧三 巧借移用,以虚代实
  
  
  “词语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我们把本应修饰实体的词移用来修饰虚体,通过这种“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可以达到虚实转化的效果。
  
  
  
  ①这山岭便是避暑山庄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张罗圈椅的椅背。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
  ②好大喜功的乾隆把他的所谓“十全武功”镌刻在避暑山庄里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祥的气氛。
  
  
  ③又发试卷了,我不得不把纷乱的思绪折起,连同冷落了多日的日记一并塞入桌洞,手又碰到那个装满父亲期望的鼓鼓的包。
  ④牵着母亲的手,摸着她那瘦骨嶙峋的手,我仿佛触摸到的不是她的手,而是她大半辈子的沧桑。风吹过,撩起母亲已逐渐变白的发丝;雨落下,冲淡一颗期盼的心。纹丝不动的目光,洞穿了风雨。
  
  
  在上边的例子中,“休息”“品尝”“折起”“装满”“触摸”“洞穿”这些词一般用来修饰或链接实体,通过“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现在支配着虚体。“一个疲惫的王朝”“镌刻在避暑山庄里的所谓的‘十全武功’”“纷乱的思绪”“父亲的期望”“大半辈子的沧桑”“风雨”等等都属于虚体的词,通过“以虚代实”,即运用虚实转化的技巧后,这些语句就显得更加含蓄富有韵味,更加耐人咀嚼,也体现了思维的跳跃性。
  
  技巧四 妙用排比,虚实叠加
  
  
  
  这种技巧的运用方法是:句子中的动词既修饰表示实体的词,又修饰表示虚体的词,实体、虚体叠加使用,同时出现,妙用“排比”进行链接,这种方法的运用使得语句变得富有内涵,富有深蕴。
  
  
  ①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蜜蜂是卑微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②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希望,种下了一个个令人憧憬的未来……
  
  
  ③赤着身的纤夫,赤着阳刚,赤着坚韧,赤着啸傲的秉性。
  ④可以想见当年这条街是如何车水马龙的热闹,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
  在上边的例子中,“酿造”不仅用来修饰实体的“蜜”,而且顺势借用“排比”来修饰虚体的“生活”“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同理,“种下”“赤着”“驮载”分别修饰表示实体的词“一株株树秧”“身体”“金钱”,又顺势借用来修饰虚体的词“美好的希望”“令人憧憬的未来”“阳刚”“坚韧”“啸傲的秉性”“风险”“骄傲”“九州的风俗和方言”“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这种“排比”的手法和“拈连”的方法极其相似,其妙处就是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意境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有人说:“读有文采之作,如饮醇酒,令人陶醉;读无文采的篇章,味同嚼蜡,难于下咽。”所以,我们学会巧用修辞,巧借虚实转化,用技巧的丽裳来装扮自己的语言,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作文语言的表现性、形象性,使文章文采熠熠,让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作者:孙文静,江苏省清江中学)
其他文献
许多人解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过于重视对“筛子”(题干)的研究,审题后再看文,以为知道“筛子”的尺寸就不会有漏网之鱼,也不会网错鱼,其实不尽然。    同学们对  题干的要求不一定能    理解得毫厘不差,倘有一丝偏离,在文中筛选时便可能谬以千里。因此,筛选文中的信息首先需要 “诗外”功夫。所谓“诗外”功夫就是看题之前对文章的自由解读。虽然多数人都会这样做,但它绝非很多人认为的聊胜于无的序幕。   
期刊
限时:45分钟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勘查/戡乱 颀长/欣喜 沆瀣/伉俪 恬淡/舐犊情深  B. 媲美/纰漏 觊觎/凯旋 摩挲/袈裟 绸缪/稠人广众  C. 古刹/刹车 宝藏/矿藏 裨将/裨益 吭气/引吭高歌  D. 露脸/露营 熨斗/熨帖 靡费/糜烂 行话/行伍出身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钥匙/锁钥 着
期刊
关于文言实词的复习,我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课内文本的融会贯通、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基础等“硬功夫”,还要具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巧实力”。这种“巧实力”体现出来的是善于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落实文言实词的实战能力。  例1 请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①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②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③陈友谅屡胁之,不应。④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
期刊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  考生  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命题者往往将阅读材料    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    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或事是文中确实有的,这就增加了辨别筛选的难度,好像繁复众多的真花下掩藏的“假花”,不易被察觉
期刊
“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四种。“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  高考命题中,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特别是在主观翻译题中出现,且都放在具体语境中动态进行考查。近年高考中的主观翻译题几乎覆盖了该考点,为此,精研典型试题,对于同学们准确把握该考点的设题方式和考查的难易程度,是大有裨益的。
期刊
从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总体上有一种倾向: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过渡,而80%的同学选择了议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议论文的重要性。    在议论文中,鲜活新颖的材料的灵活运用在论证中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却经常发现,要么缺少可以恰当证明观点的事例,要么使用的还是陈旧老套的事例。所以,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怎样让自己的作文中的材料鲜活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构建一个
期刊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于阅卷老师来说,富有表现力的文句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毫不犹豫地打出高分。日常作文训练,要加强文句锤炼,练就独具个性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语言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探讨如何使文句富有表现力。  一、 精心锤炼语言,增强文章意韵。  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要使文句富有表现力,应选
期刊
在文言文阅读中,大部分同学都对其中的虚词理解感到头痛,因为虚词太灵活了,不易把握。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指出:“虚词所以成为虚词就在于它的意义是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这里入手,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它变我也变,化难为易,灵活掌握常用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成分省略,但谓语动词一般不省略。如果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那么,虚词、实词兼类的文言虚词就
期刊
看到背面  指导教师 袁宗强  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还是近几个月的事,以一个确切又令人怀念的时光碎片来划出那个开始的话,应该是《祝福》中描写“我”思索祥林嫂之死的那一段。曾经读先生的文章,也只是口上念几声,心中留下几句,不等光阴如梭,记忆就自动将那些模糊成混乱的影子了,从未有这般见血封喉般的犀利刺入脑海。  拾了先生的遗产,我的思想也握了一把披荆斩棘的刃,坚固而锋利。我也恬不知耻地给它取名为“革命”
期刊
构思新巧,就是运用创新思维,突破庸常的写法,在立意、结构、选材、手法等诸方面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做到结构出新,素材出新,立意出新,写法出新,体裁出新。我们以“坚守的价值”这一文题为例,具体阐发记叙类文体如何运思出新巧。  一、 一线串珠。  “心中有丘壑,笔下有文章。”谋篇布局,是写作不可或缺的环节。选材之后,用一根红线才能串起那些光亮的珠玉。不然,材料七零八落,不能立体地、多角度地映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