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善良是心存他人,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善良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去诠释其意义;不能因为一些假恶丑的现象就不去做善事;教育对于培养善良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善良也需要我们把握其中的度。
【关键词】:善良;培根;仁爱
因为兴趣所在,笔者非常关注幼儿教育,经常留意儿童教育片,发现其中很多内容,如经典图画书《格林童话》、中国古代神话《马兰花》等,都是在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那么什么是善良,怎样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呢?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在他的《论善良》篇中提出“我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别人的幸福。一个人行为之所以是善良,仅仅是因为出于善良意志自身,不是由于其他任何原因,不以其他任何目的或事物为条件。其次,善良意志是一种道德自律。[1]希腊人把它叫做“仁爱”(philanthropia),用“人道”(humanity)一词(如现在这样用它)来表示,分量上太轻了一点”。培根认为善良就是心存他人,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古希腊称其为philanthropia,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仁爱”不谋而合,如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也就是不只考虑自己,能够为别人着想。仁者也就是我们说的善良的人,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恻隐之心,容人之量,能够与人为善,心怀天下。
善良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培根说“我把善良看成一种习惯,一种人性。这是最大的美德与人格,是神赋有的性格;没有它,人就是一种忙碌的、有害的、罪恶的东西,并不比寄生虫优越。”培根认为善良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的动物的一种重要品质,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当然,人的天性不仅有善,也有恶,就像他曾说的:“人类不仅存在一种(由理智引导的)善的习惯;甚至某些人本性上存在一种善的品性,如同在另一方面存在恶的本性一样。”他没有跳进我国古代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激烈辩论中去,而是站在了一个辩证统一的观点上。确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性也不例外,人之初,性本善,但也有天性中自私为己的一面,这是因为婴儿还没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无意识,出自本能的,他们会为了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而嚎啕大哭,也会在听到同伴哭泣时,被其情绪感染而哭泣,后者就是我们人类的同情心在发挥作用,可见从婴孩时期我们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只不过在后来的成长发展中,由外界的环境改变了这种的本性。
那我们如何保持我们的天性,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善良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它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它的意义。善良意志是由于意愿而善,即使生不逢时或是由于命运的苛待,使善良意志本身不断努力也没有实现其意图,善良意志仍然像宝石一样发光,是至善的。[2]善良不是口头上的宣传,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其中人际关系的和谐非常重要。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人们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它是人类的美德,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石。虽然我们的法律制度没有要求我们必须成为善良的人,但善良一直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影响着人们,就像大家常说的“好心有好报”、“好人一路平安”、“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等,好人好事也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宣传的对象,就像感动中国中舍己救人的大学学生,高义薄云的支教青年,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的力量,带给我们心灵的洗礼。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善良不应该成为展示在荧幕上的赏品,不应该只成为一两个人的标签,不应该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应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品德,用我们共同的行为交织成一幅大爱与至善的画卷。当然,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坚守心灵的净土,坚持将良善进行到底。
其次,发展不能因为障碍就停滞不前,善良也不能因为黑暗就枯萎。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阻碍了善良之花的成长。一些唯利是图之人利用人们的善良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就像好心人去扶跌倒的老人反被讹诈,见义勇为反被告被处罚,这些都让想做好事的人寒了心,大街上遇人有难都不敢挺身而出。可是,我们需要想想,我们能因为这极少数的反面事例就否认善良的美好,否认人间处处有真情吗。那我们就成了因噎废食,矫枉过正,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了,我们应该用善良和正义去战胜这些假恶丑的势力,照亮阴暗的角落,还世界一片清明和美丽。
再者,我认为教育对培养善良的品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认为只要书读得好即可,缺失对孩子品德教育,导致孩子只知一味地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总想不劳而获,甚至有些家长还把孩子引入歧途,教唆孩子自私、贪婪、冷漠。就像非诚勿扰里的“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那样,很多女孩把找对象的准则定为“有房有车有存款”,而人品,道德的好坏,反而成了次要的,女孩要找高富帅,男孩要找白富美,青年男女的择偶标准变得越来越肤浅,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美丽,就是社会风气的扭曲,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穷志不穷”,“幸福要考自己争取”……上学时老师也教育我们,“劳动是最美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助人为乐”,“将心比心”……这些话都流进了我的心底,成为我的一部分,它们促使我化成了奉献于公益事业的一滴水,化成了温暖他人的一缕阳光,默默地忙碌于各种志愿服务中,不为金钱,不为名利,只为那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最后,有人说“人善遭人欺,马善遭人骑”,我不认为这是善良的错误,只是我们没有把握好善良的度。善良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妥协,不是无理由的对任何人好,善良不是让我们磨平所有的棱角,任人宰割,不是让我们的敌人随意欺压而不反抗,那不是善良,是懦弱。善良的人既要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也会根据对象而行动。善良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平,善良是对害群之马的严惩,善良是尊老爱幼,帮助社会弱勢群体的爱心,善良是国有危难,奋起保卫国家的感情。当然,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好人,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恶人,我们应该容忍好人的一次过错,也给予心存善念的恶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善良是一种需要用心感受的美丽,可以荡涤心灵、亘古留香,善良是一盏温暖世界的烛火,可以驱散严寒,点亮生命。善良无处不在,它不分国界,不分贵贱,联系着所有人的心。没有了善良,世間便失去了彼此间的理解;失去了理解,周围便只剩下坚硬冰冷的墙。其实善良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的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话语之中,既然是举手之劳,那又何需吝惜呢。
注释:
[1]杨寿堪.论康德的“善良意志”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3(01):6-9.
[2]曲蓉.李萍.善良意志与道德权限.[J].伦理学研究.2003(06):106-111.
【关键词】:善良;培根;仁爱
因为兴趣所在,笔者非常关注幼儿教育,经常留意儿童教育片,发现其中很多内容,如经典图画书《格林童话》、中国古代神话《马兰花》等,都是在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那么什么是善良,怎样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呢?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在他的《论善良》篇中提出“我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别人的幸福。一个人行为之所以是善良,仅仅是因为出于善良意志自身,不是由于其他任何原因,不以其他任何目的或事物为条件。其次,善良意志是一种道德自律。[1]希腊人把它叫做“仁爱”(philanthropia),用“人道”(humanity)一词(如现在这样用它)来表示,分量上太轻了一点”。培根认为善良就是心存他人,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古希腊称其为philanthropia,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仁爱”不谋而合,如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也就是不只考虑自己,能够为别人着想。仁者也就是我们说的善良的人,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恻隐之心,容人之量,能够与人为善,心怀天下。
善良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培根说“我把善良看成一种习惯,一种人性。这是最大的美德与人格,是神赋有的性格;没有它,人就是一种忙碌的、有害的、罪恶的东西,并不比寄生虫优越。”培根认为善良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的动物的一种重要品质,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当然,人的天性不仅有善,也有恶,就像他曾说的:“人类不仅存在一种(由理智引导的)善的习惯;甚至某些人本性上存在一种善的品性,如同在另一方面存在恶的本性一样。”他没有跳进我国古代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激烈辩论中去,而是站在了一个辩证统一的观点上。确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性也不例外,人之初,性本善,但也有天性中自私为己的一面,这是因为婴儿还没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无意识,出自本能的,他们会为了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而嚎啕大哭,也会在听到同伴哭泣时,被其情绪感染而哭泣,后者就是我们人类的同情心在发挥作用,可见从婴孩时期我们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只不过在后来的成长发展中,由外界的环境改变了这种的本性。
那我们如何保持我们的天性,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善良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它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它的意义。善良意志是由于意愿而善,即使生不逢时或是由于命运的苛待,使善良意志本身不断努力也没有实现其意图,善良意志仍然像宝石一样发光,是至善的。[2]善良不是口头上的宣传,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其中人际关系的和谐非常重要。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人们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它是人类的美德,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石。虽然我们的法律制度没有要求我们必须成为善良的人,但善良一直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影响着人们,就像大家常说的“好心有好报”、“好人一路平安”、“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等,好人好事也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宣传的对象,就像感动中国中舍己救人的大学学生,高义薄云的支教青年,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的力量,带给我们心灵的洗礼。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善良不应该成为展示在荧幕上的赏品,不应该只成为一两个人的标签,不应该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应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品德,用我们共同的行为交织成一幅大爱与至善的画卷。当然,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坚守心灵的净土,坚持将良善进行到底。
其次,发展不能因为障碍就停滞不前,善良也不能因为黑暗就枯萎。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阻碍了善良之花的成长。一些唯利是图之人利用人们的善良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就像好心人去扶跌倒的老人反被讹诈,见义勇为反被告被处罚,这些都让想做好事的人寒了心,大街上遇人有难都不敢挺身而出。可是,我们需要想想,我们能因为这极少数的反面事例就否认善良的美好,否认人间处处有真情吗。那我们就成了因噎废食,矫枉过正,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了,我们应该用善良和正义去战胜这些假恶丑的势力,照亮阴暗的角落,还世界一片清明和美丽。
再者,我认为教育对培养善良的品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认为只要书读得好即可,缺失对孩子品德教育,导致孩子只知一味地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总想不劳而获,甚至有些家长还把孩子引入歧途,教唆孩子自私、贪婪、冷漠。就像非诚勿扰里的“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那样,很多女孩把找对象的准则定为“有房有车有存款”,而人品,道德的好坏,反而成了次要的,女孩要找高富帅,男孩要找白富美,青年男女的择偶标准变得越来越肤浅,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美丽,就是社会风气的扭曲,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穷志不穷”,“幸福要考自己争取”……上学时老师也教育我们,“劳动是最美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助人为乐”,“将心比心”……这些话都流进了我的心底,成为我的一部分,它们促使我化成了奉献于公益事业的一滴水,化成了温暖他人的一缕阳光,默默地忙碌于各种志愿服务中,不为金钱,不为名利,只为那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最后,有人说“人善遭人欺,马善遭人骑”,我不认为这是善良的错误,只是我们没有把握好善良的度。善良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妥协,不是无理由的对任何人好,善良不是让我们磨平所有的棱角,任人宰割,不是让我们的敌人随意欺压而不反抗,那不是善良,是懦弱。善良的人既要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也会根据对象而行动。善良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平,善良是对害群之马的严惩,善良是尊老爱幼,帮助社会弱勢群体的爱心,善良是国有危难,奋起保卫国家的感情。当然,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好人,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恶人,我们应该容忍好人的一次过错,也给予心存善念的恶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善良是一种需要用心感受的美丽,可以荡涤心灵、亘古留香,善良是一盏温暖世界的烛火,可以驱散严寒,点亮生命。善良无处不在,它不分国界,不分贵贱,联系着所有人的心。没有了善良,世間便失去了彼此间的理解;失去了理解,周围便只剩下坚硬冰冷的墙。其实善良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的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话语之中,既然是举手之劳,那又何需吝惜呢。
注释:
[1]杨寿堪.论康德的“善良意志”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3(01):6-9.
[2]曲蓉.李萍.善良意志与道德权限.[J].伦理学研究.2003(06):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