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莫斯科中共六大旧址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3日在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建馆启动仪式。习近平在讲话时表示,“此时此刻,我们举行中共六大纪念馆建馆启动仪式,意义非常特殊。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8000多万中共党员和13亿中国人民,向普京总统等俄方领导人和所有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的俄方朋友致以衷心感谢。”习近平强调,中共六大会址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重要旧址,也是中俄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重要象征。
  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为了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纠正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的错误,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错误路线,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人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面对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巨变,中央临时政治局提出要在6个月内准备召开中共六大。
  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作出《关于第六次全党代表大会之决议》,决定大会于1928年3月初至3月中旬之间召开。由于国内白色恐怖严重,很难找到一个能够保证安全的地方,所以临时会议没有把大会召开的地点确定下来。瞿秋白曾提议将会议地址定在澳门,而多数人主张在香港,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考虑到1928年春夏间莫斯科将相继召开赤色职工第四次大会、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和少共国际第五次大会,届时,中国共产党将派代表出席这几个大会,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中央领导几经权衡,决定把六大放到莫斯科召开,并向设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总部发出了请示电。
  1928年3月,共产国际充分考虑了中共和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正式回电,同意中共六大移到莫斯科召开,要求当时的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周恩来等提前到莫斯科做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还点名要前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出席会议,但遭到陈独秀拒绝。
  4月2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开会研究召开六大的问题,决定李维汉、任弼时留守,负责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为留守中央秘书长。
  1928年4月下旬起,瞿秋白、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和100多位参加六大的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由于出国参加六大的代表大都为国民党政府通缉的对象,所以六大代表在出国途中都有某种历险的经历,据邓颖超回忆,六大代表分批出发经大连、哈尔滨赴苏。她与周恩来赴苏联的途中乔装成古董商人,在大连遭遇水上警察的仔细盘查。警察怀疑周恩来的身份,甚至直接喊出周恩来的姓名。周恩来机警地应付过警察的盘查,但是为了安全起见,甚至销毁了接头的证件。
  各路代表经历千辛万苦,历时一个月,于6月中旬到达莫斯科,1928年6月12日,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了前来参加中共六大的代表瞿秋白、周恩来、苏兆征、向忠发、李立三、邓中夏等人:斯大林向与会代表谈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革命形势问题以及革命高潮和低潮的辩证关系。李立三的夫人李莎女士在《我的中国缘分》一书中谈到当年斯大林接见中共六大代表的情况。她回忆说,“会见是在绝密条件下进行的,最关键时刻斯大林把速记员都打发走了。斯大林和中国同志长时间地讨论了国际形势与中国革命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绝密条件下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郊区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有142人,其中84人有表决权,34人有发言权,代表着全国4万多名党员。联共(布)的代表、意大利共产党的代表和青年国际的代表作为嘉宾出席了中共六大。
  中共六大产生了由23名中央委员和14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大会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关于党纲的决议》等16个决议,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这使六大成为历次代表大会中形成文件最多的一次代表大会。这是一次秘密的大会,会议的筹备、会议代表赴莫斯科的路线、会议的地点等,都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与会代表和特邀代表都用假名发言或直接用编号的名义发言。比如,瞿秋白用的假名是“斯特拉霍夫”。会议结束后,外界知道中共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但都以为是在中国的某地举行的,而不知道会议是在莫斯科召开的。
  中共六大会址之谜
  关于中共六大会址,国内长期以来一般只含糊地说在莫斯科近郊一座旧式贵族庄园,而具体到村镇名称则有“兹维尼果罗德镇”(位于莫斯科西北部)和“五一村”(位于莫斯科南部)两种说法。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参加中共六大的许多当事人,如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蔡和森、王若飞等在回忆六大时,只简单地说在莫斯科召开,或者说在莫斯科近郊召开,而没有说明详细地名。就是记述较为详细的张国焘,也只说了大概。他在《我的回忆》一书中写道,记不得六大会址的名字了,“这所过去属于贵族地主的庄园,虽已陈旧,但还可以看出一些富丽堂皇的痕迹,附近还有一个国营农场和一些零零落落的农舍,阡陌葱绿,呈现着莫斯科郊外的初夏景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出版的《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史稿》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郊外纳罗福明斯克城附近的五一村举行”,1999年莫斯科出版、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第409页注释三也明确指出,中共六大“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州纳罗福明斯克地区五一村召开”。
  关于五一村是中共六大会址的说法,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苏共某地方委员会一位干部在当地报纸上透露,莫斯科州纳罗法明斯克区的五一村的一栋楼房是192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的会址。当时他还采访了有关知情人员。被采访者叫科罗温娜,1913年生,一生没有离开过五一村。1928年时她15岁。她曾这样回忆中共六大时的情景:   我当时15岁。我们家的房子与地主庄园毗邻,现在我们的房子还在。中国人在1928年6月以前就到村里了,他们被安排在别尔格伯爵的房子里,而代表大会在庄园的礼堂举行。为会议准备饮食和打扫房间的妇女向我们讲述了这些情况。代表大会后,中国人在五一村还住了几个月。
  此后,当地领导也多次在各种场合和地方出版物上说,中国共产党曾经在五一村举行过第六次代表大会。
  科罗温娜所说的召开中共六大的地主庄园叫“穆辛一普希金庄园”,位于五一村主路旁,据交通干线2公里。这是一栋三层的楼房。从早期庄园照片上看,当年的庄园周围林荫密布,有一塘池水,还有一座小桥,景致优雅。后来这个庄园主的建筑作为国营农场员工的住宅经过几次翻修,已经面目全非。至于六大代表居住的别尔格伯爵的房子,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今日五一村
  五一村距莫斯科市中心40公里,原名“旧尼科利斯基村”,是俄罗斯沙皇时代大贵族穆辛·普希金的庄园。从旧照片上看,这个庄园曾经气势非常恢宏,园内有设计精美的综合性建筑、教堂、喷泉和花廊。十月革命以后,该村更名为五一村。
  据记载,中共六大是在位于五一村帕尔科瓦亚大街18号旧庄园主楼内召开的。该楼建于1827年,已有180年历史,其间进行过大的维修,有三层,第二层有一间可容纳七八十人的客厅,是六大会场;该楼后面还有一座木制小别墅,六大期间,布哈林、瞿秋白、李立三等苏、中领导人住在这里。
  庄园主楼前曾有门楼,在中共六大召开前就拆除了。经过长年风雨的侵蚀,这座曾经辉煌的庄园,已经破败不堪,多数建筑物已毁损,四周杂草丛生,但气势仍在,依稀可辨当年的奢华。
  据五一村文化宫图书馆馆长玛丽亚介绍,图书馆二楼曾是博物馆,里面曾藏有中共六大的文献资料和图片,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资料图片大多已遗失或毁损,五一村工厂旧日志有这样的记载:
  1925年至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沉重打击。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不可能在国内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于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请求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领导帮助他们在苏联召开代表大会……中共六大在极端秘密的条件下在莫斯科近郊五一村旧地主庄园楼召开。
  1997年莫斯科出版的有关五一村历史的俄文书这样写道:
  1928年6月18日,很多中国共产党人来到了五一村。谁也没想到,在这幢穆辛·普希金的主庄园楼房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中国同志很快适应了五一村周围的环境。在庄园里自由地散步……
  五一村的居民们非常热心和快乐地接待中国客人,妇女们为代表们准备吃的,打扫住处。会后,还有一些中国同志们在这里又住了几个月。
  苏联时期,由于住房不够,当地政府决定将集体农庄的一些村民迁到这栋楼房居住。
  2009年和2010年发生的两次大火让这座三层小楼彻底毁坏。曾经在这栋房子住过的居民,也被分散到各处。如今只剩下这片废墟。
  除了这栋被烧毁的建筑外,五一村还保留下了其他一些建筑,出席中共六大的代表曾在里面居住,现在这些被保留下来的建筑成为商店所在地。
其他文献
善诗者韵至心声。读着苏连硕的诗,清逸与纯真一缕一缕地从他静穆的内心流出,渗透出了生命的静幽淡雅,一股灿然的青春风扑面而来。若不是已知老人家几近耄耋,定然会以为这是少年才俊的挥就——正所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诗如风景,风景如诗;别具一格,风景独好,是对苏连硕最贴切的写照。  苏连硕能够优雅地面对红尘大千世界独善其身,用独特的笔触挥毫兴墨,幻化出独树一帜的意象表达,为读者铺出一幅心旷神怡
1922年,纽约。尼克·卡拉威是一个来自美国中西部中产家庭的年轻人,他在放弃自己的作家理想后来到了纽约,白天在交易所中推销股票,晚上则在长岛西卵区的一间小平房中消磨时光。西卵区中新贵云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尼克的邻居盖茨比,挥金如土的他引发了纽约各色社会名流的注意,他们在他的豪宅里夜夜笙歌,然而作为聚会的主人,盖茨比神秘的行事方式却让所有人都对他知之甚少。直到盖茨比借尼克的朋友乔丹·贝克之口,恳请
传统节俗活动为日常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打破了人们生活的原有时空体系。康德认为,个体对世界的感受是由时间与空间两种基本方式构成的。节日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为参与者提供了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感,节日好像构建了一个新世界,一切事物、行为都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生命在此解除了外在的桎梏,得到短暂的解脱。我们在《与时偕行》一书中,希望揭示出不同节日中节俗活动丰富多彩的意义,以及个体在节日时空中独特的生
1931年,鲁迅在送自己的学生增田涉回国时,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即著名的《送增田涉君归国》: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鲁迅,《鲁迅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280)  增田涉是日本人,鲁迅也曾在其人生的青春时代东渡扶桑。离别之际,一句感慨万千的“心随东棹忆华年”,忆的除了当年的自己,或许还有当时当地的那些故人。这其中,最令鲁迅无法忘怀
1898年,晚清外交官、著名学者马建忠著《马氏文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是中国有了“第一部讲语法的书”(吕叔湘语,见《马氏文通》重印序,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P1)。马氏研习西学,尤精欧文,其书云:“余观泰西,童子入学,循序而进,未及志学之年,而观书为文无不明习。”而中国少年“能及时为文而以其余年讲道明理以备他日之用者,盖万无一焉”(《马氏文通》P13)。他敏锐地意识到,个中缘由,乃在于中国缺
第一次听孙玉文老师教诲是在2010年。那时我读本科二年级,录取了北京大学古典语文学项目,选择古代汉语方向。孙老师是教研室主任,他把我们几个同学聚在一块,讲了两个事情:第一件,王力先生高小毕业之后,做了几年家庭教师,熟读学生家中所藏14箱古书,奠定了扎实的国学根基;第二件,“文革”以后王力先生给学生讲“如何读书”,不能只陷在一个很小的领域中,要广泛地阅读。孙老师随后介绍说古代汉语有文字、音韵、词汇、
德鲁·福斯特或许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美国人之一,我猜测这主要不是因为其专业学术成就,而是因为她作为哈佛大学校长的名气才为国人所熟知的。福斯特同时还是哈佛历史上首位女校长,也是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而且是在南部长大的女校长。对于长期推崇哈佛大学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福斯特的这些经历是极为耀眼的光环,她受到普通读者的关注也是情理之中。  但对专业学者来说,福斯特的名气则首先在于她是一位
汤先生亲自撰写的《我们三代人》近日终于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读着先生的书,好像先生又回来了,我们可以继续向先生汇报思想,聆听先生的教诲。  《我们三代人》一书是先生人生之乐之忧之情之爱的真实写照,也是先生对其祖父、父亲道德文章的梳理与总结,同时也是对自己思想的概括,读后使人颇有得汤学心传的自豪。可以说,我们要理解古士大夫的人生情怀,读此书,从雨三公汤霖身上即可得以体会,真正理解“事不避难,
张一弓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发表于 1980 年第一期《收获》。小说以三年自然灾害中因为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而导致的农村饥荒为背景,塑造了田振山、李铜钟、朱老庆这些基层共产党员,在面对罕见旱灾带来的饥荒面前,在面对党内官僚主义作风加剧饥荒的困境面前,奋起抗争,不计较个人荣辱,为了人民的利益,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部小说在1981年获得了《文艺报》主办的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一等奖。在今天,重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诞生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这时的欧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由于资产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导致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共产党宣言》是工人运动的产物。而20世纪初的中国还主要是一个农业国,资本主义因素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工人阶级才刚刚形成。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本诞生在欧洲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学说著作,会在我们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落地生根,产生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呢?它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