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名优绿茶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03402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福建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古就是最适宜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地区。福建绿茶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名优绿茶,如南安石亭绿、宁德天山绿茶、武平绿茶、霞浦元宵茶、周宁官司茶与罗源七境堂绿茶等,在海内外久负盛誉。本文拟简介福建的名优绿茶深厚的特色文化内涵与优异的品质特征,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宣传,不断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一、南安石亭绿
  南安石亭绿,主产于南安市丰洲乡桃源村。村内莲花峰与九日山对峙,九日山上有晋代石刻“莲花荼(茶)襟,太元丙子”(公元376年),这是南安产茶历史悠久的见证。明代正德丙寅(公元1506年),莲花峰之麓建成一座石亭,所产的茶叶也因此称为“石亭茶”。相传宋代末期,九日山延福寺的僧人净业,在莲花峰发现茶丛,悉心培育,采制成茶,作为供佛之用或馈赠香客之珍品。清代道光年间,当时该寺的主持复本禅师带茶进京,进献道光皇帝,备受赞赏,并获御赐“上品莲花”。道光之后,茶叶产量骤增,产品以诗山、金淘、码头为集散地经由厦门远销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缅甸等和港、澳、台等地。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莲花峰下的茶园发展至周边几十个山头,茶树品种有白石莲、石观音、红梅品等。采一芽二叶初展,鲜叶经过摊放,下锅杀青,杀青适度时起锅初揉,成条后复炒2-3分钟,再起锅复揉,待条索紧结后解块,摊放,并拣去黄片及夹杂物。再用余火快炒,近足干后,起锅筛簸,弃去末片,最后过锅复干。南安石亭绿属于曲条形炒青绿茶,品质优异。其外形紧结重实,色泽银灰带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常呈现有杏仁香、绿豆香、兰花香。以其“三绿三香”驰名中外,独具特色。1952年石亭绿被农业部定为历史名茶
  二、宁德天山绿茶
  天山绿茶,主产于福建省宁德市天山一带。在唐代就是腊面贡茶的产地。元明以前,天山茶区已有饼茶,作为官府拜贺的礼品。天山土层深厚肥沃,茶叶自然品质极好。明、清生产的成品茶的花色名目繁多,其中以雷鸣、雀舌、珍眉、瓜子若茶最为名贵,炒绿“芽茶被列为贡品。
  天山绿茶原产地原来多是天山菜茶,上世纪70年代引种福云新品种、福大与梅占等。传统的“天山绿茶”(烘青)贡品、上品、珍品的鲜叶原料采摘非常精细,以幼嫩单芽为主,大宗的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制工艺为“一凉、一炒、二揉、二焙”,即茶青摊凉后,投入高温铁锅中杀青。待茶香透发后起锅,用双手搓团,推动滚揉,中间解块再揉成条。在温锅中复炒整形,初焙(毛火)火温应高于复焙(足火),复焙用微火,以充分发挥色、香、味。1950年后改制烘青,逐步采用机械加工,改制后的工艺为:凉青一杀青一揉捻一烘焙。现代天山绿茶多由炒青改为烘青或半烘炒绿茶,外形有扁形、针形、螺形与条形等,香气清雅似珠兰花香,滋味醉厚,回甘似鲜榄,且耐冲泡。天山绿茶系列产品,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的两个金奖。以其为原料所窨制的茉莉花茶被列为全国名茶,如天山银毫等茉莉花茶就在1990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
  三、武平绿茶
  武平具有十分宜茶的生态环境。据《武平县志》记载:“武平茶产制始于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到明代,武平炒青技术已较为成熟,始被纳为贡品,到清代提升为特贡,此时武平茶也迅速向周围地带传播,并在潮州、赣州、梅州等地相继出现了许多历史名茶。
  武平绿茶制作在传统炒青工艺基础上改革创新。鲜叶在杀青前均进行适当的摊放,有效促进了茶叶品质的提高。主要的品质特征: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银灰润绿:具有板栗香、豆香或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爽口、耐冲泡。其成品茶主要有四大类别:即条形的梁野炒绿,珠形的梁野翠珠,扁形的梁野翠芽和螺形的梁野雪螺。1983年以来,武平绿茶连年荣获国家和省级名茶评比奖项,是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驰名商标品牌。
  四、霞浦元宵茶
  霞浦自晋朝就开始茶叶生产,成为唐代茶叶的主要产区。霞浦元宵茶是采用霞浦县崇儒乡“春分茶”群体品种及其单株育种法育成的“霞浦元宵茶”品种鲜叶,于“春分”前后,應用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鲜叶采摘-晾青-杀青-理条压扁-辉锅),精心制作形成的扁形炒青绿茶,品质优异,外形优美,色泽银绿隐翠,香气高锐,似板栗香,滋味醇厚,回甘鲜爽,叶底黄绿明亮。制成的曲条形绿茶,是窨制茉莉花茶的优质原料。
  五、周宁官司云雾茶
  官司云雾茶是我省历史名茶之一,因其产地在周宁浦源官司村而得名。据《周宁县志》等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官司村开始种植有性群体种茶树。清光绪年间,周宁商人携带官司云雾茶前往福州,外国茶商品饮之后,对其优异品质赞叹不已,官司云雾茶从此饮誉四方。1946年,官司云雾茶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银奖。官司云雾茶的采制工艺:在清明前后,采摘当地群体品种-官司茶的-芽-叶或-芽二叶鲜叶,摊放6-8小时,即可杀青,杀青叶下机后及时摊凉。干燥,分为炒二青、三青、辉干三个程序,炒二青现改为烘二青,以烘代炒。叶温度降至常温时,风车去朴片和筛未,然后装箱。官司云雾茶的主要特征:外形条索紧细、浑圆光滑呈银灰绿,香气高锐持久、显栗香,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翠绿、匀称柔软。2010年6月14日申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2002年,获国际名茶金奖;2007年7月,获福建省名茶奖。
  六、罗源七境堂绿茶
  七境堂绿茶,主产于福建省罗源县西兰乡云雾缭绕的高山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七境是七个自然村,并入部分白塔、飞竹、霍口的茶叶,所产的绿茶称七境堂绿茶。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其“香高、口爽、色翠、耐泡”四绝特点作过详细的记载,明清时期七境堂绿茶被当作贡品。七境堂绿茶采用当地菜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等良种,采摘一芽一叶,经过摊放、杀青、揉捻、炒干四道工序。高温杀青,杀匀杀透,趁温揉捻,揉紧茶条。高温毛炒,散发水分,定色定形。锅温先高后低进行足炒。以清明至谷雨问采制的七境堂绿茶品质最好。七境堂绿绿茶,条索紧结细秀,稍弯曲,色泽油绿稍灰,自然花香浓郁持久,汤色嫩绿鲜亮,滋味滑爽,饮之齿颊留香。用以窨制茉莉花茶,吸香力强,成品香高耐泡。为福建省历史悠久的地方名茶。
  福建省除了上述名优绿茶外,还有龙岩的斜背茶、武夷山的八角亭龙须茶、永安的云峰毛锋、大田的大仙峰毫茶、清流的莲花银丝、闽清的莲峰大毫、福州的云峰螺毫、雪峰白毛猴、福安的方山玉叶、福清的石竹春毫、宁德的龟山白玉与松溪绿茶等名优绿茶。经常在省内外茶叶评比中获得名优茶奖,深受茶叶消费者的喜爱。
其他文献
陈继儒说:“酒类侠,茶类隐。”一个豪放,一个恬淡,左手酒,右手茶,时醉时醒,快意人生。但,在文人的精神世界里,更愿意把茶看作是一位具孤高气节又不失淑世情怀的隐士:它深隐山林,遗世独立,吸风饮露,生长出桀骜不驯的性格。而当它一旦“出山”,内在品格就会焕发出卓荦不凡的魅力,使人钦服。来自政和山野深林的“白龙须”正是这样一个离尘出世的隐者。  一  白色棉线缠绕盘旋,捆扎着数枚颀长的梗叶,像束薪,又像蘸
期刊
有人说:“这世上有两个世界,一个是郁郁葱葱的陆地,一个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春分之后,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尽管新冠疫情的防疫工作仍然还在保持警惕状态,但随着各地旅游景点公园景区的陆续开放,在家蛰伏许久的人们也开始慢慢尝试选择近郊出行。  上个周末,三五好友也同样按捺不住一颗去野的心,邀约着去平潭看海听风吃茶。这是一个称得上是春风沉醉、喜出望外的周末。我们去到平潭,围绕着最美的海岸线,开启了一杯茶的旅
期刊
初秋,丽江那条留有历史余温的茶马古道,披上了行将枯未枯的蒿草,失踪多年的乌鸦收敛翅膀蹲在树上,像一朵朵被大风撕扯过的雨云。走在路上的马与人都很少很少了,难得有一个赶马哥的后代,陪着我从丽江出发,发誓是要走到西藏的芒康,结果到德钦县住了一晚,就被高反拦了下来。再踅返丽江的路,我仍然选择徒步,我要与当年的马哥头一样,花同样的时间,体验一条茶水浸淫的古道不一样的风景。  就在许多地方大兴土木重新打造所谓
期刊
京都连日阴雨,气候清寒。一个人围炉而坐,享受着初春的寂静和炉火的暖意。今年因为春寒的缘故,庭院里梅花这个月初才次第开放,白梅淡雅,红梅娇艶,为这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增添了些许幽雅和芬芳。  一大早推开幛子窗,天色已然放睛,一缕初阳从对面比叡山头倾泻而来,晃人眼帘。京都天色亮得早,现在才早上六点钟,已经朝旭满窗了。  洗漱罢,开始打坐、径行,这是我每天的必修功课。早餐简单,煮了一杯咖啡,再配一块面包即
期刊
城市的角落总在默默发生改变,流淌在街巷里的人文脉络还在被不同方式延续。如果不是来到这座遗世独立的“集贤宾”茶院,还不知位于福州市朱紫坊南侧花园弄的老巷子正在改造。周边坊巷曾辈出名人,宋代通奉大夫朱敏功居此,朱氏兄弟四人皆登仕榜,朱紫盈门,“朱紫坊”因此得名。坊内有名士郑堂住宅,清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的故居,民国海军宿将萨镇冰晚年也曾居此。沿河古榕垂髯,
期刊
福建闽北山区生产茶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凭借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茶叶加工技术,武夷茶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名重天下。从宋代的“研膏焙乳有雅制”,到如今的“岩骨花香大红袍”,年年春天惊蛰以后,只为赶上这最早上市的春茶,江西的茶工们打起包袱走福建,各地茶商携巨资纷至沓来,形成九曲溪上“竹筏连云三百辆”的盛景。  山中名茶出僧道  武夷山地处闽江上游,这里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盆地
期刊
《边地》是作家白林耗时六年的时间,潜心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读罢这部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体量达26余万字的作品后,在我的脑海中跳出这么一段话:一个在你大脑深处难以消磁的故事,一定牵扯过你的肝胆和灵魂;一本将历史深处万千碎片擦拭出青铜光芒的书,一定倔强地吟唱着属于它独有的歌谣。  来自四川阿坝州的作家白林,长期扎根基层,坚持创作近四十年,先后出版過小说集《远亲近仇》《仰望雪宝鼎》、散文集《九寨缘》
期刊
—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为全民带来了一次提高健康卫生意识的集体公开课。在这场疫情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健康理念升级、云生活方式普及、智能家电更新换代、非接触式消费初体验……而茶行业的发展,也不得不考虑这些变化带来的新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创新的出破口。一些茶叶(饮)品牌已经做出迅速反应,拓赛道、玩跨界、拼营销……从中我们有什么可借鉴的思路呢?  跨界联
期刊
现任漳州利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泡茶者要把茶汤泡好,提供给自己与其他品茗者饮用,如果是一场茶道艺术的呈现
期刊
陆羽说“茶有九难”,“器”便是一难。器,到底难在哪里?器,是将茶从干茶转化成茶汤的工具。器之“难”,难在如何选择合适的器物来获得理想的茶汤。当代的饮茶方式,基本延续了明清以来盛行的泡饮法,即以热水冲泡茶叶的方式来获取茶汤。一人独饮,二人对饮,或举办一场茶会,但凡喝茶,烧水壶都是一个必然却容易被忽视的存在。  包豪斯(魏玛包豪斯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