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生枝节后的思考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材所配套的作业本上的练习有些要求超出教材上所学.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该怎么处理?会因为这种情况而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还是利用有效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索的平台,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自主研究或合作学习呢?至于这类问题的现象还是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关注的,笔者就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分类》出现的案例分析如下.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自主研究;合作学习
  
  《图形的分类》这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涉及梯形这一内容. 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安排在第五个课时,可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作业本上就出现了梯形的题目,于是笔者就思考如果在做练习时单独介绍,未免有些孤立之感,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梯形这一概念的认识就会有被动接受的味道,形成夹生饭,效果会好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就在思考能否借助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来认识梯形呢?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就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在四年级上册又学习了平行的知识,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就可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笔者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试图在规范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前提下,利用对比、分析等手段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案例反思
  一、抓差异,借对比,亲历知识的形成
  笔者本着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平行四边形的感性认识,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思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远比让学生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有意义.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笔者没有作任何的暗示,只是一个“助推器”,当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相对的两条边平行时,笔者作了适当的引导:这里有几组对边平行呢?把学生原本对平行四边形这一不完整的认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且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也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则能理解深刻、印象久远.“能力”是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的.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已有的知识是各自孤立的,那么,会妨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理解,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利用这些知识间的关系去理解新知识,所以,使学生能逐步地在对概念进行比较和归类中认识概念系统,这样,概念掌握才会牢固. 本着这一原则,在学生认识完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直接抛出案例中的习题让学生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自主研究的内驱力,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它又有什么特征呢?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顺其自然地引出“梯形”这一概念的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运用对比的手段,上述对比的直观教学活动始终在关注着一个异点,即平行线的组数,梯形只有一组平行线,而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抓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在对比中强化学生对这两种平面图形的认识,同时易于概念的形成. 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学习放在一起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两个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比较合适的.
  二、重引导、巧组织,课堂最大效益化
  在张扬个性、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变得谨慎起来. 在课堂上,不多讲,也不多问,本该理直气壮地引导与组织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因为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反而使得教学效益降低. 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还是需要借助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如果我们老师能把引导与组织用到恰到好处,同样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 如,当学生提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也相等时,教师不必急于问“为什么”,以此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因为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凭直觉判断,很难用语言表述,倒不如再次追问一句: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能想到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 因此,要让课堂取得最大的效益,教师的引导与组织就很重要了.
  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引导不是“传导”. 教学不是将教师的经验或是文本的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尽管文本中没有涉及“梯形”的认识,可作业本上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笔者还是借助在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梯形这一平台. 同时,引导也不是“顺导”. 它不是完全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行动,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地发散. 引导是指教师带着学生向某个目标行动,它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如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这种图形又有什么特点呢?”生1:上小下大的,这仅仅是该生从习题里的几个图形中得出的结论,而我们知道这并不是梯形的特征. 如果笔者当时只是简单地评价“不对!”或老师不做任何评价就示意其坐下,那么生1的思维可能还是停留在这一阶段,或因为老师的不适当地评价而挫伤一个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他整节课的学习情绪. 于是笔者就补问“你能从图形的边去考虑吗?”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就算这名学生不能当场回答,可也为他深一层次的思考作了一个铺垫. 其他学生自然也会试着从“边”的角度去思考. 所以,课堂上无论是提问还是各项学习活动都要围绕既定的目标而设计,应该防止那些让学生无所适从或是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无端发散的现象出现.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育。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是一个值得
今天雨瑶的表姐雨珊来串门了,雨瑶真是又开心又苦恼,因为她有一阵子没跟表姐见面了,挺想她的,可是自己还要复习功课,准备期末考试。雨瑶突然想到,不对啊,雨珊姐姐今年明明是在读高三,按说这个时候应该正在昏天黑地地冲刺高考,可是她却一副轻松的样子,还来串门,这简直太诡异了!  “雨珊姐姐,难道说……你已经放弃高考了?你不是学习还挺好的吗?”雨瑶看着嘴里叼着杏干、手里拿着开心果还舒服地靠在自己房间门框上的姐
摘要:高等数学是大学课程中一门普及而重要的基础课;而数学学习不仅在于对具体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内舍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针对目前的大众化教育,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枯燥”的数学有趣起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教学方法;数学思想;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  高等数学是大学课程中一门普及而重要的基础课,而不少学生认为高等数学课枯燥乏味,心生厌倦。对于这
有的数学老师说:人家语文课多好啊,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哪像数学,上起课来,总是那么枯燥、乏味。其实,说这话的老师是没发现数学之美。什么是数学?我认为,数学是一门启迪智慧、培养思维、让人变聪明的科学,同时是一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科学。数学也是一门用数字、符号和它严密的逻辑性、推理性以及创造性来表现美。进而感染人、感动人、再次造就人的科学。  怎样才能让思维在数学课堂中开出最美的花朵。本人认为主要可以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教学生活化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和推崇,并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经验与教训的总结,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鉴于此,本文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以期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前言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简单记忆、移植与运用,而要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应用推理,积极思考,反复体验,不断感悟,从而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内在关联,形成自我对数学新知的个性化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再创造” 的实现提供条件. 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与尝试.   一、捕捉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我们在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多年了,笔者所在的地区举行了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但其中涉及计算的教学内容却相对较少,笔者与部分上课老师进行了交流,听到了他们对计算教学的反映:“计算教学课很难上!”  反思:“计算教学很难上!”从上课老师的反映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教者是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教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计算正确熟练的标准;另一方面看到施教者的课程观的转变,已经把追求有利于学生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随着时代
【摘要】 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学习单的知识梳理与建构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合理地整理与布置学习单的内容、增加学习单内容的吸引力、运用先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等三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应用,进而完善学习单的功能,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共同为学生更好的进步努力奋斗.  【关键词】 学习单;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建立    本次教学主要讲解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整理与练习》,通过对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讲
【摘要】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方式之一可以采取变式教学,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教学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对问题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使学生保持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高中数学;变式;教学    “先足够地退,退到我们容易看清楚问题的地方,看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  ——华罗庚  这句话是华罗庚先生解决数学问
一、教学背景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虽担任传授的角色,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和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课堂上我们应该随机应变,教师是指导者。不是主宰者。不要希望学生的一言一行和我们教师设计的一样,如果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师生间有意或无意之中往往存在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