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日常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以承担的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管理学科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为依托,以管理学科主干课程《企业物流管理》为例,就“建构式互动教学法”的设计、有效地实施及绩效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 教学方法 建构式互动教学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61-02
《企业物流管理》作为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知识体系涵盖了物流发展战略、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国际物流、物流管理组织结构等,课程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广且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地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一直是我们教学以及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此次,课题组借助承担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管理学科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学院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就管理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推进与实践。其中,就教学方法层面的改革,我们试行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的“建构式互动教学法”,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
1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基本框架与设计
所谓“建构式互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究和构建。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是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教学目标,是一种利用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现实教学活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二是课堂的授课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发现、探究问题和知识建构的主体;三是教师的作用由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引导者、组织者。我们设计的《企业物流管理课》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的基本框架大体分为三部分:
1.1 教学准备过程相关因素分析
(1)教学条件分析。通过对每堂课“教与学”目的深入分析,确定相关教学内容的要点、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与本堂课教学内容和目的相关度。
(2)学生特征分析。主要了解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对每堂课教学内容已具有的认知水平;二是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三是以往学习主动性发挥的情况;四是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
(3)教师特征分析。主要包括教师与每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学准备情况、教师的组织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4)教学方式分析。根据每堂课教学内容和目的的需要,分析众多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和目的的相关度,最终确定一种最为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作为本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形式。
1.2 教学主体过程设计
应该说这一部分是“建构式互动教学法”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四个环节的设计:
(1)学习情景的设定。“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施的切入点是构筑问题情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以现实问题、还是典型案例或者理论分歧作为问题情景,都应该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诱发性,问题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延伸。众所周知,多年的现实生活与学习,使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即使是面对一个未知的问题,学生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知识,形成对问题的某种理解,因此,科学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和经验,是问题设定的关键。二是鲜活性,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是激活学生思维,促导学生关注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的保障。三是驱动性,问题的设定要有步步深入的可能,这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向学生全面介绍与每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统计资料等方面的背景资料。
(2)教学技术手段的选择。教师依据每堂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选择相关的教学媒体,如录像、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直观、丰富的信息,促导学生初步完成对所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过程,它是“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施的主要手段。
(3)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它是“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施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获取了大量信息基础上,教师依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采用下述众多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方法或两种以上方式,将这几种方式有机组合,促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平等对话、协商、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运用和意义的建构。这里特别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整个学习过程是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协作的方式完成。具体讲:
第一,上机操作试验。学生通过提出假设、设计试验方案以及上机操作,依据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会得到相关的实验数据和初步的结论。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更多地是体现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去,并适时地给与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探究问题的热情。
第二,现场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偏差。
第三,模拟教学活动。这一方式不仅实现了教与学在互动过程中完成了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讨论式(辩论式)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师生共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
第五,数字化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将统一配购、交换共享、自我开发等多种途径获取教育资源,放置在共享的网络教育平台上,使学生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教学参考资料,这是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知识信息的有效途径。
(4)教师促导式教学管理设计。它是“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上述教学诸环节实施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适时地提出相关问题,并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这种强烈的刺激,加深学生对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勾画的教师促导式教学管理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里,划虚框的部分意味这一教学环节是备选方式,但不是必须采用方式。教学过程中针对待研究的问题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选择,主讲教师在众多的教师促导式教学管理方式种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实线框表示是必须经过的教学环节。
1.3 课堂教学总结与效果分析
主要是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对每堂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每学期不定期地开展学生评教和授课教师自我评估工作;二是对教学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修正原有教学计划安排,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在良好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证分析
为了能够清晰说明《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并了解学生如何主动学习,本文以教师授课的第三章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为例,作一实证分析。
第一步骤:首先在课前进行影响教学诸多因素的分析。教师依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对教师已具备的教学水平的掌握,重点开展了课前学生问卷调查,征集建议。内容包括:学生对此问题的认知水平、学生以往学习主动性发挥状况、学生难于理解的环节、希望采取的教学手段等。通过收集整理,教师对各条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学生对延迟策略中产品差异点(CODP)的定位理解很模糊。
第二步骤: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首先引入了惠普公司台式打印机供应链管理案例。台式打印机作为惠普公司的主要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是在销售过程中,由于欧洲和亚洲地区对于台式打印机电源的供应(电压110伏和220伏的区别)、语言(操作手册)等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按照原有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库存方能够保证准时供应和承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为此,必须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将产品海运到欧洲和亚太分销中心,造成安全库存数量较大。那么如何降低库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成为惠普公司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这一实例的提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强烈探求问题的欲望。
第三步骤:介绍本次课需讲解问题的的完整背景资料。教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课堂上向学生全面介绍了惠普公司生产经营的概况,并通过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惠普公司成立于1939年。惠普台式打印机于1988年开始进入市场,并成为惠普公司俄主要成功产品之一。该公司有5个位于不同地点的分支机构负责该种打印机的生产、装配和运输。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生产周期为6个月。在以往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下,各成品厂装配好通用打印机之后直接进行客户化包装,为了保证客户订单98%的即时满足率,各成品配送中心需要保证大量的安全库存(一般需要7周的库存量)。
第四步骤: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并说明产品差异点(CODP)的定位。在教师引领下,依托多媒体课件的图示,讲解供应链中,CODP可能出现的五个位置。具体讲:一是,CODP处于装配与发运之间,此时装配及其上游的所有生产业务均已按通用化阶段要求生产,产品已经被制造出来,顾客只能在其中选购。二是,CODP处于加工与装配之间,这是一种常见的定位,也是实现大规模定制最常用的手段。三是,CODP处于原材料采购与零部件加工之间,一般发生在MTO方式中。四是,CODP处于设计与采购之间,顾客对产品的原材料、加工装配工艺有特殊要求,常见于BTO方式中。五是,CODP处于设计阶段之前,此时设计及其下游生产业务均按顾客的特定要求进行。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和感性资料,从感性认识上,能够初步认识CODP的定位不但要考虑到规模与变化的因素,还要结合具体产品结构与顾客需求的特点,在权衡利弊,综合分析后,才能加以确定。
第五步骤:带着这个问题,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在众多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中选择了“讨论式” 进一步探究问题,以达到将理论细化的目的。在教师的帮助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此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理解此问题的要点:一是,重新构筑供应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二是,产品的主体零部件如,印刷电路板组装与测试和总机装配在温哥华惠普公司完成,其他零部件优惠普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供应商提供;三是,将组装完毕的通用打印机运往欧洲和亚洲后,由当地分销中心或代理商加上与地区需求一致的变压器、电源插头和用当地语言写成的产品说明书,完成整机包装后交付当地经销商送往消费者手中。
第六步骤: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延迟策略的进一步的应用,就提出厂商的生产若按照零售商的订单来进行生产的话,往往出现“牛鞭效应”,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再一次引出新的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中上述诸多环节紧密联系,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活动的原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意识。
3《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效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考察改革的成效,我们在2007年6月份,对授课班级的学生作了一次“建构式互动教学法”教学效果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切入点的三个渠道上,学生认可的顺序依次是:典型实例、观点分歧、基本范畴;在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选择上,学生非常欢迎这种学习形式,认同的顺序依次是:现场教学、上机试验、讨论式、模拟教学式、数字化教育平台;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选择上,学生更希望多运用多媒体、录像等配合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满堂灌”枯燥的教学,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教师授课能够根据真实的案例讲解,将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予以阐述和分析,课程有吸引力。而且课堂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丰富拓展了我们大学生的知识。课题组以为,学生反馈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建构式互动教学法”的实验成效。该种教学方法的运行从总体上讲是成功的,但这仅仅是初步的。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影响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整体效果。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表和授课教师自身的感受分析,制约“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发挥效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目前各班学生人数过多,在授课过程中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二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滞后,在回收的调查表中,81%的同学希望改进教学手段。通过众多的音像资料,在课堂上直观生动地象学生展示;三是课程内容变化太快,相关的典型案例、实例、理论观点分歧搜集的难度较大,使“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切入点的确立比较困难。这一切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改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总而言之,在课题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当然,由于自身水平所限,我们的工作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九华,王磊.科学教学模式新探—基于探究的建构式教学 教学与管理.2006,7.
[2] 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3] 何浩峰.简论课堂互动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5,7.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 教学方法 建构式互动教学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61-02
《企业物流管理》作为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知识体系涵盖了物流发展战略、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国际物流、物流管理组织结构等,课程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广且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地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一直是我们教学以及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此次,课题组借助承担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管理学科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学院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就管理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推进与实践。其中,就教学方法层面的改革,我们试行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的“建构式互动教学法”,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
1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基本框架与设计
所谓“建构式互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究和构建。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是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教学目标,是一种利用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现实教学活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二是课堂的授课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发现、探究问题和知识建构的主体;三是教师的作用由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引导者、组织者。我们设计的《企业物流管理课》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的基本框架大体分为三部分:
1.1 教学准备过程相关因素分析
(1)教学条件分析。通过对每堂课“教与学”目的深入分析,确定相关教学内容的要点、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与本堂课教学内容和目的相关度。
(2)学生特征分析。主要了解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对每堂课教学内容已具有的认知水平;二是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三是以往学习主动性发挥的情况;四是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
(3)教师特征分析。主要包括教师与每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学准备情况、教师的组织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4)教学方式分析。根据每堂课教学内容和目的的需要,分析众多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和目的的相关度,最终确定一种最为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作为本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形式。
1.2 教学主体过程设计
应该说这一部分是“建构式互动教学法”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四个环节的设计:
(1)学习情景的设定。“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施的切入点是构筑问题情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以现实问题、还是典型案例或者理论分歧作为问题情景,都应该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诱发性,问题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延伸。众所周知,多年的现实生活与学习,使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即使是面对一个未知的问题,学生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知识,形成对问题的某种理解,因此,科学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和经验,是问题设定的关键。二是鲜活性,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是激活学生思维,促导学生关注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的保障。三是驱动性,问题的设定要有步步深入的可能,这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向学生全面介绍与每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统计资料等方面的背景资料。
(2)教学技术手段的选择。教师依据每堂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选择相关的教学媒体,如录像、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直观、丰富的信息,促导学生初步完成对所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过程,它是“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施的主要手段。
(3)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它是“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施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获取了大量信息基础上,教师依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采用下述众多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方法或两种以上方式,将这几种方式有机组合,促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平等对话、协商、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运用和意义的建构。这里特别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整个学习过程是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协作的方式完成。具体讲:
第一,上机操作试验。学生通过提出假设、设计试验方案以及上机操作,依据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会得到相关的实验数据和初步的结论。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更多地是体现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去,并适时地给与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探究问题的热情。
第二,现场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偏差。
第三,模拟教学活动。这一方式不仅实现了教与学在互动过程中完成了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讨论式(辩论式)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师生共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
第五,数字化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将统一配购、交换共享、自我开发等多种途径获取教育资源,放置在共享的网络教育平台上,使学生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教学参考资料,这是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知识信息的有效途径。
(4)教师促导式教学管理设计。它是“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上述教学诸环节实施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适时地提出相关问题,并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这种强烈的刺激,加深学生对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勾画的教师促导式教学管理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里,划虚框的部分意味这一教学环节是备选方式,但不是必须采用方式。教学过程中针对待研究的问题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选择,主讲教师在众多的教师促导式教学管理方式种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实线框表示是必须经过的教学环节。
1.3 课堂教学总结与效果分析
主要是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对每堂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每学期不定期地开展学生评教和授课教师自我评估工作;二是对教学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修正原有教学计划安排,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在良好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证分析
为了能够清晰说明《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并了解学生如何主动学习,本文以教师授课的第三章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为例,作一实证分析。
第一步骤:首先在课前进行影响教学诸多因素的分析。教师依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对教师已具备的教学水平的掌握,重点开展了课前学生问卷调查,征集建议。内容包括:学生对此问题的认知水平、学生以往学习主动性发挥状况、学生难于理解的环节、希望采取的教学手段等。通过收集整理,教师对各条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学生对延迟策略中产品差异点(CODP)的定位理解很模糊。
第二步骤: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首先引入了惠普公司台式打印机供应链管理案例。台式打印机作为惠普公司的主要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是在销售过程中,由于欧洲和亚洲地区对于台式打印机电源的供应(电压110伏和220伏的区别)、语言(操作手册)等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按照原有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库存方能够保证准时供应和承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为此,必须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将产品海运到欧洲和亚太分销中心,造成安全库存数量较大。那么如何降低库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成为惠普公司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这一实例的提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强烈探求问题的欲望。
第三步骤:介绍本次课需讲解问题的的完整背景资料。教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课堂上向学生全面介绍了惠普公司生产经营的概况,并通过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惠普公司成立于1939年。惠普台式打印机于1988年开始进入市场,并成为惠普公司俄主要成功产品之一。该公司有5个位于不同地点的分支机构负责该种打印机的生产、装配和运输。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生产周期为6个月。在以往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下,各成品厂装配好通用打印机之后直接进行客户化包装,为了保证客户订单98%的即时满足率,各成品配送中心需要保证大量的安全库存(一般需要7周的库存量)。
第四步骤: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并说明产品差异点(CODP)的定位。在教师引领下,依托多媒体课件的图示,讲解供应链中,CODP可能出现的五个位置。具体讲:一是,CODP处于装配与发运之间,此时装配及其上游的所有生产业务均已按通用化阶段要求生产,产品已经被制造出来,顾客只能在其中选购。二是,CODP处于加工与装配之间,这是一种常见的定位,也是实现大规模定制最常用的手段。三是,CODP处于原材料采购与零部件加工之间,一般发生在MTO方式中。四是,CODP处于设计与采购之间,顾客对产品的原材料、加工装配工艺有特殊要求,常见于BTO方式中。五是,CODP处于设计阶段之前,此时设计及其下游生产业务均按顾客的特定要求进行。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和感性资料,从感性认识上,能够初步认识CODP的定位不但要考虑到规模与变化的因素,还要结合具体产品结构与顾客需求的特点,在权衡利弊,综合分析后,才能加以确定。
第五步骤:带着这个问题,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在众多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中选择了“讨论式” 进一步探究问题,以达到将理论细化的目的。在教师的帮助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此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理解此问题的要点:一是,重新构筑供应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二是,产品的主体零部件如,印刷电路板组装与测试和总机装配在温哥华惠普公司完成,其他零部件优惠普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供应商提供;三是,将组装完毕的通用打印机运往欧洲和亚洲后,由当地分销中心或代理商加上与地区需求一致的变压器、电源插头和用当地语言写成的产品说明书,完成整机包装后交付当地经销商送往消费者手中。
第六步骤: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延迟策略的进一步的应用,就提出厂商的生产若按照零售商的订单来进行生产的话,往往出现“牛鞭效应”,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再一次引出新的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中上述诸多环节紧密联系,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活动的原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意识。
3《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效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考察改革的成效,我们在2007年6月份,对授课班级的学生作了一次“建构式互动教学法”教学效果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切入点的三个渠道上,学生认可的顺序依次是:典型实例、观点分歧、基本范畴;在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选择上,学生非常欢迎这种学习形式,认同的顺序依次是:现场教学、上机试验、讨论式、模拟教学式、数字化教育平台;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选择上,学生更希望多运用多媒体、录像等配合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满堂灌”枯燥的教学,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教师授课能够根据真实的案例讲解,将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予以阐述和分析,课程有吸引力。而且课堂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丰富拓展了我们大学生的知识。课题组以为,学生反馈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建构式互动教学法”的实验成效。该种教学方法的运行从总体上讲是成功的,但这仅仅是初步的。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影响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整体效果。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表和授课教师自身的感受分析,制约“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发挥效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目前各班学生人数过多,在授课过程中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二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滞后,在回收的调查表中,81%的同学希望改进教学手段。通过众多的音像资料,在课堂上直观生动地象学生展示;三是课程内容变化太快,相关的典型案例、实例、理论观点分歧搜集的难度较大,使“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切入点的确立比较困难。这一切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改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总而言之,在课题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当然,由于自身水平所限,我们的工作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九华,王磊.科学教学模式新探—基于探究的建构式教学 教学与管理.2006,7.
[2] 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3] 何浩峰.简论课堂互动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