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的测量》思考与教学实践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趋突显,然而,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的学校物理教学却稍显滞后.这源于应试教育所形成的“考试成绩至上”,使许多教师形成了“考什么就讲什么”的定势.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做得很不到位,对身边的科技元素关注得很不够,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现在,这种情况到了必须有所改变的时候了.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决定在科技渗透方面做一些尝试,将身边的科技元素与自己的教学内容对接起来,在教学中渗透科技知识.于是,笔者设计了《平均速度的测量》这节创新实验课.
  1以往《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
  1.1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教材中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内容是“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同学的行走、竞走与跑步30米内的平均速度”,实践表明,这样的实验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使用的器材过于陈旧.在笔者学校,学生实验所使用的秒表的“年龄”比学生的年龄还要大得多,其精确程度也就可以想见了.而且,这种型号的秒表几乎只有在学校的实验室还能找到,当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几乎再也没机会用到这样的秒表了,其实际教学意义值得商榷.
  (3)教学的交互手段滞后.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PPT一统天下的时代,而对于更具灵活性的交互方式还很少涉及.
  1.2改进策略
  (1)针对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的问题,笔者将教学内容调整为大家统一利用秒表测量同学步行的速度,而把更趋科技元素的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平均速度作为分组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实验使用的器材过于陈旧的问题,笔者将实验的器材调整为以刻度尺和秒表为辅,以学生更常用、更喜闻乐见的手机为主.
  (3)针对教学的交互手段滞后的问题,将交互展示调整为利用手机在线显示讲解实验方法,利用PPT展示实验步骤,利用实物投影反馈实验结果,多种手段交互展示,以提高授课效率.
  2改进后的授课流程
  教学引入:通过回顾上一节所讲的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引出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的实验器材——刻度尺和秒表.
  接下来,请一名同学在教室内以正常的速度行走10米,其他同学则利用秒表完成测量同学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2.1测量同学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实验
  实验目的:测量同学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秒表(或学生手机)、刻度尺.
  实验数据及结果:
  表1s(m)t(s)(m/s)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在阅读教材时,发现有一幅物体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于是提出了问题——怎样测量小球自由下落1米内的平均速度呢?
  测量尝试:请学生利用秒表实际测量小球自由下落1米的时间,学生发现几乎不能测出有效数据.
  思路启发:由电视播放的手机慢速摄影广告启发学生的灵感——利用手机软件的慢速摄影功能可以辅助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平均速度.
  技术支持:由软件操作水平较高的同学介绍手机慢速摄影软件的使用.
  接下来,教师说明实验注意事项:(1)站在椅子上的同学注意安全;(2)视频录制完毕后立刻回到座位处理数据;(3)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4)得出数据后,思考实验结果能够说明的问题.然后,请同学利用手机软件辅助完成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2.2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平均速度实验
  实验目的:测量小球从A点自由下落后各阶段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及结果:
  表2s(m)t(s)(m/s)AB段BC段 AC段①小球自由下落在AB段内的平均速度.
  计算过程(略).
  ②小球自由下落在BC段内的平均速度.
  计算过程(略).
  ③小球自由下落在AC段内的平均速度.
  计算过程(略).
  学生分析(1)书写过程需要注意用下标区分不同的运动阶段;(2)对比小球在AB段和BC段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以发现小球自由下落时在做加速运动;(3)比较小球在AB段、BC段内的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与AC段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发现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与平均速度并不是同一概念.
  交流讨论:大家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测量速度的方法呢?如车速表、雷达测速、红外测速……
  2.3科普阅读:区间测速
  公平合理的区间限速
  我们开车行驶在公路上的时候,常会看到路旁竖立着一块“区间测速”的标牌.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其实,我们生活中更常见的是电子眼测速,它是公路上监测汽车是否超速的重要工具,但仍有一部分“驾驶高手”,每当经过测速电子眼的时候,他们会立即减速,一旦过了监控区域,又继续超速行驶,从而躲过了电子眼的监控.这样的电子眼测速测出的是汽车行驶的瞬时速度.
  相对于电子眼的定点测速,区间测速无疑会具有更大的威慑力.所谓区间测速,是指在一段路程(一般为10~15 km)的两端安装抓拍系统,车辆通过两端时,车牌号、通过时间、车型等数据会被两端的计算机记录,然后发送至后台,再利用速度公式 ,算出车辆在该区间内的平均车速.若超过限定速度,将把两端的图片保存,作为车辆超速的依据,车主将会受到惩罚.
  有了区间测速,躲避电子眼然后再开快车的做法就有可能成为历史了.区间测速的普及会使我们的出行越来越安全.
  (1)区间测速测的是速度(选填:“瞬时”或“平均”),电子眼测速测的是速度(选填:“瞬时”或“平均”).
其他文献
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形态渐渐从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同时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凸显具有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设计微型化等特征.微课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指出应用比较困难,然而教学改革不可逆转,面对这一形势,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核心内容,以微课为载体,精心设计初中物理课堂.  1初中物理课堂设计的原则  1.1教育性  传播和共享知识是微课的主要作用,其目的
物理理念教学具体指的是在教学中,将物理教学内容结构化,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一种教学.在教学前,教师要先根据教材中章节的安排,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有一个概念化的认识,再进行之后的学习.物理课程和其他的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概念性的内容较多,而且各个抽象的知识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刚开始进行理念化教学时,教师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结构的优化、合理的处置后,学生也自然会适应这种
在高中阶段,物理属于一门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困难的课程,这就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对学生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虽然很多教师都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将
对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学生们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了.《摩擦力》这一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笔者就如
摘要:新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又是学校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 对策探究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及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较低,那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他们就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当
一份试题质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命题的过程是教师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深层次把握教材的过程,是排疑解难、拓宽知识面的过程,是一个教学能力大锻炼、大提高的过程.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谈谈命题素材积累的三种常用方式方法,以供参考.  1 改编教材习题,积累题材  教材是试题命制的素材库,教材中所配的习题往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这些精选习题的解答能反映学生对本节知识理
摘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用正确而巧妙的方法进行导入,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指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来。本文讨论的是关于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时应注意的一些基本要求,导入的一些具体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旨在培养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导入 方法    前言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
复习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型,也是物理教学中较难上的一种课型,这也是许多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它不像新授课那样“有趣、新鲜”,而是担负着系统整理、查漏补缺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在初三一轮总复习过程中,学生对初二的知识掌握是模糊的,如果此刻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好例题后在例题的基础上,教师将问题进行变式,再让学生反复练习,评讲、再练习、再评讲的教学方式,虽然经过大量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某
1 问题的提出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当前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认为发明没有的东西,才算创新.二、认为逆向思维、形象性思维、批判思维、比较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才是创新思维,错误将创新思维等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