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策探究

来源 :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yun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又是学校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 对策探究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及交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框架下,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在《课标》的指导下这样实施研究性学习的: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和能力形成的前提。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热情高涨,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大脑神经进入良好的记忆状态,所学的知识就在愉悦的、轻松的情境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兴趣的培养必须因人而异,对学习成绩好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注重在开发其智能上下功夫,让其潜能充分发挥;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多教其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力争让其成为优秀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挫伤、打击,而应该激发、鼓励、多关心,多接触,重点辅导其基础性的知识,以掌握知识为主,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增强他们的感悟力;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感到有话可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
  
  二、改进教法,进行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简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两字。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教改的核心经验,也是指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明,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多讲不仅要保证课堂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而且要讲究练的方法,提高练的质量。只有将讲授、阅读、听说和练习有机结合巧妙搭配起来,才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熟、会,并在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功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是有差别的,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群体,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解决好教学要求与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这一矛盾。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类学生的要求要具体、要贴切,做到因材施教。平时备课和上课时,我做到分层次设计教案,分步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对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学时高起点,快节奏,大容量,要求这些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对基础差、分析理解及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学时低起点。慢节奏,小容量,反复练,允许这些学生逐步掌握已学知识,使每个学生都怀有不同程度的喜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精讲巧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的英国英语教科书编者路易·亚历山大说:“以前我们在使用交际法中犯过许多错误,以为可以只教功能而舍弃语法。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不能这样做,这不是交际法。应该说,交际就是通过语言做事情,同时,还要运用语法结构和词汇实现交际的目的。”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可见,脱离了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凭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精讲巧练,是在英语教学中把握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要在“精”和“巧”字上做文章,精讲就是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用精炼的语言,用尽量少的时间,突出讲清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精讲力求讲得清,讲得精,讲得透。而巧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训练并提高自身技能的活动。巧练必须精选训练题目,精讲是巧练的基础和前提,而如果没有巧练,精讲的知识就得不到运用,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巧练也是精讲的深化和发展。精讲巧练必须密切配合,缺一不可。
  
  五、多种教法、提高学生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去“做事”。通过做事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例如,在讲授tea和coffee时,教师可以拿一杯茶和一杯咖啡,告诉学生们:This is a cup of tea and this is a cup of coffee,并且请同学们当场尝一尝这两种不同饮料,从而引出句型World youlike some tea/coffee?使他们在视觉、味觉、听觉上得到统一,然后让他们学说,这样就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锻炼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可以布置学生去网上了解茶的种类及性质。同 时也减少了学说障碍,且有话可说,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学练新知识。
  
  六、精心组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英语教学需要给学生较多语言实践机会,因此,确定小组长至关重要。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这种学习方式有别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将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成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分组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学生发育,交流,讨论,归纳,优化合作的过程,同时教师随时调节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出现的新问题。同样,对于各种学习任务的布置,如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课后的练习等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布置共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另外,合作小组成员要流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活动后,小组成员在认识、情感、技能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和发展。组内成员的异质性逐渐消失。同时,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和情感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基于这样,一般合作学习小组一学期做1-2次的调整。旨在让成员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例如,在高二(人教版)Unit 17 Disabilities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What will you do for disabilities?让学生设想自己将如何为今后的残奥运会做出贡献。小组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七、运用辩论形式,努力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很多学生学习不尽人意,并非因为他们智力差,而是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内部动力,导致他们成就感没有,表现在他们上课爱打瞌睡,精业不集中。学习上失去信心:更有甚者,意志薄弱、自我消极、不抱期望、放弃追求。为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一是对学生实施期望效应。二是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也辩论会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辩论过程中,多对学生鼓励,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乐趣。通过辩论,可以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并学有所用。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例如,我在上高二(下)“The Merchant of Venice”这一课时,让学生们进行了辩论,让他们体会Shylock的残忍,从而达到唤起学生的仁慈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并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们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合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教师刻意地给予学生知识、能力,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精神与能力,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其他文献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和规律都是根基于实验探究的基础之上.物理实验既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手段.物理实验能将物理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构建物理认知提供大量的感性素材,更重要的是物理实验的生动性能成功地激起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点燃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求知欲望.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学价值,继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探
学生感觉物理学习难!解题容易错!什么原因?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模型”的认识和建立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笔者认为高三物理复习应该重视“模型”教学,本文就该话题,谈一谈基于模型的高三物理复习教学策略,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1 注重物理“模型”描述的完整性  与实际问题相对应的物理模型,我們在建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其完整性,只有对模型了若指掌,在实际的问题运用中才能得心应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这对我国的中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特有的方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本文从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倾向,是助推人们成才的起点 ,也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  1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状况大体上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对物理只有直觉兴趣.表现是:这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他们很希望看到鲜明的、生动的、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但并没有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的原因,不关心为什么,只是希望看.一般来讲,初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多年,作为校长,我对办学有了自己的理解:治校,若绘图景。绘画有三部曲—构图、用笔、着色,每一个步骤都决定着画作最终的水准;治校亦如此,只有构图精妙、用笔灵动、着色有味,才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  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二小集团”)为例,对于这所仅有15年历史的年轻学校,我们该如何通过科学规划
期刊
实验是高考的重点,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过程中如何提高实验复习的实际效果呢?本文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复习为例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有效回顾教材实验  高考往往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效回顾教材中的实验,从实验装置出发,准确把握实验目的、器材、原理、步骤、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实验结论.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复习《探究加速
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形态渐渐从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同时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凸显具有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设计微型化等特征.微课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指出应用比较困难,然而教学改革不可逆转,面对这一形势,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核心内容,以微课为载体,精心设计初中物理课堂.  1初中物理课堂设计的原则  1.1教育性  传播和共享知识是微课的主要作用,其目的
物理理念教学具体指的是在教学中,将物理教学内容结构化,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一种教学.在教学前,教师要先根据教材中章节的安排,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有一个概念化的认识,再进行之后的学习.物理课程和其他的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概念性的内容较多,而且各个抽象的知识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刚开始进行理念化教学时,教师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结构的优化、合理的处置后,学生也自然会适应这种
在高中阶段,物理属于一门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困难的课程,这就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对学生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虽然很多教师都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将
对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学生们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了.《摩擦力》这一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笔者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