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odow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的潮流,在农村出现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孩,“留守孩”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这就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导致“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情感缺失、行为偏差等心理问题。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预防“留守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成为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共同责任。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这对留守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那么,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如何?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如何教育他们呢?
  调查分析
  我校是农村的一所镇初级中学校。全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来自周边农村,38名学生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学生就有4人,占全班学生数的106%。其中有14名学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他们占全班学生总数的39%。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性格缺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情感缺失
  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但留守小孩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少,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见到一两次;有的甚至三五年都没有见面,当孩子想找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碍于经济的考虑拼命克制,使许多留守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3行为偏差
  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4学习困难
  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的,叔叔阿姨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
  5价值错位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这些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6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里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不可能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二、“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这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①社会发展的影响
  “留守学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频繁流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或南下沿海打工赚钱,将年迈的双亲和幼子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学生群体。   ② 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
  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另外,由于农村孩子缺少公关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电子游戏机房是向他们开放的,流连在游戏机房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
  ③ 校外同龄人的影响
  初中生,特别是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其实这些人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初中毕业后没能考上高中,外出打工年龄较小,在家里不会也不愿种田。总之,他们没有正儿八经的事可以做,三五成群、四处游荡就是他们的形象。也有人称这些孩子为三无少年: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时间一久,这些人的不良倾向就出现了,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无少年”,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家庭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留守学生”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有一方父亲或母亲在家,但是农活、家务相对于两人在家时也一定会更多更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也很少发现,即使发现也难有很多时间去沟通、去教育,促进孩子改正。
  ②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
  ③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④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留守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时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留守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代理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留守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父母缺少跟代理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姊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
  3学校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又一原因
  ①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入缺乏激励机制,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主科、又当班主任,非常辛苦,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子女。
  ②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着主导作用,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还是入学率一类的硬指标,因此在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生” ,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被抛弃中的绝大比例。
  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的一点思考
  “留守学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副产品,这个特殊群体将长期存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儿童的权益保护,更是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需要家庭、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一种责任、一项义务担当起来。
  1家庭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①经常性地与学校“留守学生”联系,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遵守学校校纪校规,做“四有”公民。
  ②改变父母外出方式,仅限一人外出打工,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
  ③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代理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
  ④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
  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代理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应尽力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如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要是这样,孩子心里就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就不会因此而心烦。
  ⑥远方父母要和代理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其实,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要经常来信来电。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代理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施教方法。
  2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
  学校主动出击,营造良好的学习围氛。
  ①给予集体的温暖。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学校建有寄居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②开展心理辅导。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选聘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学校政教处要定期召开寄居学生专题会议,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寄居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学校还要建立“知心姐姐”信箱,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还请心理辅导老师给那些“问题学生”上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课。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给这些留守学生最大的帮助。他们的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心愿。
  ③组建假日活动小组。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④突出学习上的帮助。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⑤在学校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
其他文献
互联网以其丰富的资源,强大的交互性为英语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英语学习的环境。一个有助于学生大量获得英语知识,自由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环境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显然,传统的教室已不再适合为我们的学生进入将来的社会做准备。而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与机遇。  一、教学和学习工具——互联网  网络资源对学习英语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为师生增加更多的机会接触原汁原味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为此,尝试将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文学赏析,把课文内涵展开,使外语教学变得更加立体、丰富,更具文化性,激
期刊
面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怎样认清和分析当今中学生的心理情绪特点,该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绪的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多年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策略  :1教会学生自我认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加以及时调整。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之中,自我感知能力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确认这种不良情绪是客观存在的
期刊
一、创新管理机制,落实责任  (一)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1为了加强食堂管理,确保食堂饮食安全。学校委派一名中层领导专职负责食堂管理工作,同时配有三名专职监管员参与食堂管理。  2为了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学校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各操作间的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使食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从而保证了管理和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了食品卫生安全。  3坚持每天“八
期刊
一、做好控辍工作,用爱心去关爱学生  1落实好控辍工作,提高控辍工作力度。  学校每年初制定了我校控辍工作方案,并全面贯彻实施。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上下一致,常抓不懈,紧紧围绕“控辍”开展工作。学校选择责任心强,爱护学生有工作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且学校领导及时深入到各班级了解控辍情况,学校定期召开“控辍”工作会议,对“控辍”工作实行每周一例会制,做到把当前控辍和长远目标相结合。  2用爱心去温暧学
期刊
我们通化农业学校从2007年开始,就走上了农类专业“送教下乡”与乡镇联合办学的发展之路。办学中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我们尽了努力,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学上。对此,我们感到最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职能的转变。  一、首先联合办学必须要进行教育职能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农业学校原有的职能已难以适应需要,转变职能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具体说来,一是中专学历
期刊
材料1、以下是我对某乡镇小学各个学校学生数与教师数的统计,统计时间为2011年9月份人数。经过和其他乡镇人数对比,具有一般性。  某乡镇小学人数调查表  数据分析:除了中心校以外,班级人数不足20人,有20个班级人数不超过10人,占总班级数的十二分之五,其中包括隔年招生的班级,每个村小教师配置不超过10人,其中有负责人1名,实际上课教师有限,课程要求是开全科目,开足课节,这样有的教师要担任全校的体
期刊
安妮·弗兰克说: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的确,从生命的角度看,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是为了获得幸福。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在校园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以至于让他的一生都能更多的体验幸福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块美玉,如果想把它的瑕疵刮掉,刮来刮去,这块玉也不存在了。”是啊,如果一味的指责、
期刊
班里有个学生叫沈钱宇。他上课不认真听课,搞小动作,动动笔,玩玩手,都上初中了竟然偷着带小孩的玩具,影响别人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下课不遵守班规校纪;作业应付,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每周流动红旗的评比都没有他,每天的批评总少不了他。我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同学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期刊
中国著名科学教钱学森在去世前,曾在病榻上多次向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一流的杰出人才呢?”这就是引发举国上下热议教育的“钱学森之问”。  许多专家、学者、教育家纷纷探讨、摸索,改革,意图为中国的科教兴国在基础教育的领域里开拓一条新的路径,于是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在全中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但无论是莘莘学子还是老师家长,对改革效果的感受却大多是“换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