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今天,美术之所以被人们愈来愈重视,正是因为美术教育有特殊的情感教育功能,可以通过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来打动学生的感情,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绘画、欣赏、创作,寓情于美,以美动情,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爱心,促进学生的创造,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一、唤起情感,从心开始
孔子讲“《诗》可以兴也”(《论语,阳货》),而“兴”就是审美情感的激发;可见情感教育在我国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发。美术课堂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用多种手段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犹如春雨沐浴般,使学生享受美感,陶冶心灵,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开出绚丽的花朵。
例如,在我校开设了“素描写生”校本课程,学生往往都是带着兴趣来的。但是素描课是美术基础教学课,比较枯燥,学生在画画过程中一旦碰到困难,就会泄气,失去原本的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就要用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耐心启发,让他们慢慢来,相信他们能行。可以通过介绍石膏像的背景、传记,让学生对所描绘的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通过播放“卢浮宫艺术”等欣赏片,去震撼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感观用“心”去发现美,画出自我感受,画出事物的本质,画出有血有肉、富有灵气和个性的形象。素描的写生过程实质上就是审美情感活动的过程,有了老师一点一滴的关心、启发,有了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绘画空间,学生就会敞开心扉,豁然开朗,充满自信地越画越美,情感的释放自然也就会在绘画过程中潺潺而出了。
二、丰富情感,从感触溶化
一首诗、一本书、一幅画,它所包含的寓意和情感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到的。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就明确提出了:“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而形象直观的美术经典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向着高级发展,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从艺术种类、风格流派、文化背景、艺术家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从感受作品形象人手,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技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感和态度。
比如,在欣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中国绘画时,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是画中景色,而无法理解中国画画家是想借助生活中的事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出成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欣赏中国山水风光短片,再通过讲解各时代、各民族画派、风格、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的演变,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领会中国画中讲究的“意境”和“情景交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慢慢地,学生的道德就会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
再如,欣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著名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在这幅画上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整幅画像一首优美的颂歌,将圣母的端庄和世俗的爱融为一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画中去感悟圣母身上所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高尚品质,从而引起对生活的憧憬。经典的绘画作品,会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欣喜,呈现出的美可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健康情感,从而增强正确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
三、体验情感,从创作升华
美术教学是情感教育的沃土,列夫·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艺术互相传递感情”,毛泽东同志也曾说:“学习书画能休养脑筋,转移精神,增进健康。”美术教学除了作品欣赏可以让学生用饱含感情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让他们徜徉在经典美术作品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悟美、体会美、创造美,为美而陶醉。而实践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的美术创作,美术创作不是纯粹技巧方法的传授,而是情感的交流,是一个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美术创作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因素,对学生加以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尽量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技法得到提高,还能让学生重视作品情感的表现,确立正确的艺术态度,培养大胆、果敢、不怕挫折的品质。
情感教育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能在真情的关怀下,动情地学习,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唤起情感,从心开始
孔子讲“《诗》可以兴也”(《论语,阳货》),而“兴”就是审美情感的激发;可见情感教育在我国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发。美术课堂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用多种手段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犹如春雨沐浴般,使学生享受美感,陶冶心灵,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开出绚丽的花朵。
例如,在我校开设了“素描写生”校本课程,学生往往都是带着兴趣来的。但是素描课是美术基础教学课,比较枯燥,学生在画画过程中一旦碰到困难,就会泄气,失去原本的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就要用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耐心启发,让他们慢慢来,相信他们能行。可以通过介绍石膏像的背景、传记,让学生对所描绘的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通过播放“卢浮宫艺术”等欣赏片,去震撼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感观用“心”去发现美,画出自我感受,画出事物的本质,画出有血有肉、富有灵气和个性的形象。素描的写生过程实质上就是审美情感活动的过程,有了老师一点一滴的关心、启发,有了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绘画空间,学生就会敞开心扉,豁然开朗,充满自信地越画越美,情感的释放自然也就会在绘画过程中潺潺而出了。
二、丰富情感,从感触溶化
一首诗、一本书、一幅画,它所包含的寓意和情感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到的。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就明确提出了:“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而形象直观的美术经典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向着高级发展,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从艺术种类、风格流派、文化背景、艺术家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从感受作品形象人手,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技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感和态度。
比如,在欣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中国绘画时,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是画中景色,而无法理解中国画画家是想借助生活中的事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出成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欣赏中国山水风光短片,再通过讲解各时代、各民族画派、风格、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的演变,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领会中国画中讲究的“意境”和“情景交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慢慢地,学生的道德就会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
再如,欣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著名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在这幅画上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整幅画像一首优美的颂歌,将圣母的端庄和世俗的爱融为一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画中去感悟圣母身上所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高尚品质,从而引起对生活的憧憬。经典的绘画作品,会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欣喜,呈现出的美可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健康情感,从而增强正确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
三、体验情感,从创作升华
美术教学是情感教育的沃土,列夫·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艺术互相传递感情”,毛泽东同志也曾说:“学习书画能休养脑筋,转移精神,增进健康。”美术教学除了作品欣赏可以让学生用饱含感情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让他们徜徉在经典美术作品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悟美、体会美、创造美,为美而陶醉。而实践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的美术创作,美术创作不是纯粹技巧方法的传授,而是情感的交流,是一个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美术创作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因素,对学生加以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尽量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技法得到提高,还能让学生重视作品情感的表现,确立正确的艺术态度,培养大胆、果敢、不怕挫折的品质。
情感教育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能在真情的关怀下,动情地学习,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