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吉《水仙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仙子
  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祖籍山西太原,半生流寓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辞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又作吊词云:“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放荡江湖四十年的漂泊生涯塑造了乔吉遗世独立,风流狂放的性格,他在[双调]《折桂令·自述》中称自己“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而[双调]《水仙子·寻梅》亦是乔吉人生意趣的曲折反映之作。
  曲意三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写寻梅。“冬前冬后”言时间之长,自初冬绵延春初,经冬不辍;“几村庄”言地域之广,自此地逡巡彼处,步步丈量;“溪北溪南”言路途之遥,自阳水移步山阴,行程漫漫;“两履霜”言行走艰难,跋涉劳顿霜雪苦,志而弥坚;“树头树底”言用力之勤,冠顶枝桠缝隙间,望眼欲穿;“孤山上”言终达目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心归胜地。
  梅花香飘冬霜凛冽时节,风格高洁历来为人称颂,乔吉奔走寒天冻地之间,寻梅之愿历艰辛而不挠,足见乔吉爱梅深入骨髓,亦知乔吉以梅自况人生。而寻至孤山收步,乃是乔吉得知己喜不自胜使然。孤山,又名瀛屿,位于杭州西湖里外二湖之间,梅树遍生。乔吉寻梅至此停留,梅树繁多是一因,而更深的缘由在于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一生植梅畜鹤为乐,留下“梅妻鹤子”韵事,如此风雅人生,怎能不引起乔吉追慕先贤梅香常伴的隐居生活?“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诗句在乔吉读来却恰是自身纵情江湖,任性而为的写照,林逋如此风物雅量堪为异代知己。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写遇梅,未见其形先嗅其味。冷风裹寒气扑面而来,亦挟幽香隐隐扩散,乔吉闻香醉心,浑然不觉风寒。“何处”之问,饱含惊喜快慰,遍寻不得的苦恼一朝云散,寻而得之的欣悦难以自制,久长的等待终有竟期,急切的目光投向前方。宋代词人姜夔“梅花雪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的感受与此时此地的乔吉大约并无二异。“忽相逢”之说,是为不期而遇,天涯沦落相逢即是缘,“缟袂”白绸衣袖,“绡裳”薄绸下衣,梅花花色之素白,花瓣之柔软,其色雅,其态美,宋代诗人陆游“素绡应怯东风思,故着重重浅色衣”的缃梅与乔吉眼前所见孤山早梅如出一辙,宛若素面朝天的翩翩仙子,无怪乎宋代诗人林逋情愿以梅为妻。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写赏梅,由眼前思往后,论梅花伤自身。此三句皆用典故,“酒醒寒惊梦”化用唐代诗人殷尧藩“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鸟声”句意,乔吉酒至微酣,踏雪寻梅,醉意朦胧之际,梅香扑鼻,花色惹眼,不知是梅花绰约之风姿进入了寻梅之梦,还是痴人梦醒进入了梅花凌霜傲立的现实。这份醉意,一为人生失意落魄借酒浇愁而来,一为得见梅花之美陶醉其中而来。“笛凄春断肠”化用宋代词人“笛里声声不忍听,浑是断肠声”句意,典出晋代向秀作《思旧赋》,唐代诗人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亦从此来,闻笛怀旧,乔吉耳畔未必笛声嘹亮,但心头笛声凄恻却是必然,“繁华会枯槁,馨香易销歇”,念及春去梅落,所爱零落成泥,肝肠不免寸断。“淡月昏黄”显然是乔吉从异代知己宋代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处化用而来,夜色渐浓,月华迷离,迟暮时分,凄苦益重。
  全曲叙写寒日寻梅,得之欣喜,思之伤感的经历,一波三折,动人心弦,寂寞之情浓转淡,失意之态轻复重,奇巧俊丽,值得玩味。
  
  刘伟,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其他文献
一.情景回放  我踏着上课铃声进入教室,开始了新接初一的又一堂作文课。前几次作文课中我都是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而开展的。大部分学生反映不知写什么好,这次作文课我是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而特设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旨在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从而让学生学会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细腻的至爱亲情。刘和刚的一曲深情的《父亲》在教室里回荡,教室里的同学们被多媒体所展示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高三那一年”。“高三”又被人称为“高山”,似乎考生只有生活在书山题海中,才能攀登到成功的顶点,真可谓“往来为问题,谈笑只有题”。但如果不注意备考策略,备考往往是低效率的、不科学的。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如下十大辩证关系。    一是全面科学复习与片面题海战术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相联的,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让每项知识发挥最
它不是我的遗产。农历正月至三月,年例重重复复  吃相与扮相挂高一条村的耀祖光宗  月白的中央村道,我用油抹的脸谱  描写风高的情节。几十吨的木材,组成柴堆  如召开盛大的会议,一年的火种在此时孕育  小孩子雀躍,体育课没有课本。家长借机教诲  一系列敬酬技艺,包括锣鼓声,鞭炮声的辨别  ——这当然不是我的遗产  鱼腥等待燃烧,病痛等待燃烧  太岁符等待燃烧,文化与知识等待燃烧  有三天的禁忌,去除
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理性逐渐成熟,作文时,他们普遍喜欢写议论文;加上这种文体容易结构,便于“速成”,所以备受高中生的青睐,高考中选择写议论文的约占70%。但他们在运用事例进行论证的时候,要么举例失当,要么缺乏分析,要么堆砌呆板,要么陈旧老套。看似充实丰富,实则“外强中干”,经不起推敲。这样的文章说服力不强,感染力也不够。议论文写作在举例进行事实论证的时候,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
怎样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这历来是语文课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祖国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本人认为语文课应把握好下面几个环节:  一.导语要新颖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
眼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推进,广大教师都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加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
细读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一个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之前一定要读懂文本的态度,只有细读作品才能真正走进文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读过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像老舍先生形容北平那样似乎是饮了一杯香片茶,感觉细腻而清新,那脉脉流淌的对家乡的爱从老舍先生的细腻的笔下潺潺地流到我们的心中。  对于这篇文章,一般的解读比较注重于作者笔下的比较的手法的赏析,而我在细读之后觉得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网络多媒体教学是以高科技为工具完成对知识的传输和接收这一过程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
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欣赏琳琅满目的珍品,对于学生文化的积淀,情感的润泽,不无裨益。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式阅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读诗诵诗知诗意    古诗的重要特点是意境美,而意境美是通过
语文课堂“强迫症”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灌输,并一味地以师生认识的高度统一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其实质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本应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表面上正在努力尊重学生,而实际上仍在沿袭传统的教学做法,僵硬地扮演着课堂导演的权威角色,从而无意识地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特个性,说穿了其实是欲遮还羞的“伪尊重”。    一.课堂强迫症的表现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