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同事讲过一个笑话:文革时期,一个代课教师把“棉桃”读成了“棉挑”。学生当堂举起手,告诉老师,是“棉táo”,而不是“棉tiāo”。老师本来已经意识到读错了,可是碍于面子,不但没有更正自己的读音,反而强词夺理地说:“这就叫新生事物。如果我们什么都照搬前人的,社会怎么进步?”……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它却引起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深深思考,那就是“面子”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说老师读错字音、做错答案、错怪学生等,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真正能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的恐怕极少,有的老师本来就知道自己错了,但就是拿不下面子。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学生也有思想,他们也要面子。作为老师,你越想在学生面前耍威风,就越显得没面子,要想挽回面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学生坦诚地认错——除非你没有错。
记得《木兰诗》中有一句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诗中的“裳”是多音字。当学生朗读完以后,我告诉他们,这个字应该读“shang”。话音一落,下面就有人窃窃私语,说老师读错了,弄得我很没面子。但我并没有训斥学生,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裳(shang):衣服(上衣和下装);裳(cháng):古代的裙子。然后我问学生:“木兰脱下战袍,是换了全套衣服,还是仅仅换上了裙子?”学生回答:“换了全套衣服。”“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读cháng呢?”我满以为这个问题已得到圆满解答,结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据资料记载,古代妇女穿的衣服就叫裙子,我认为‘裳’在这儿应该读‘cháng’。”这个学生的大胆发言使我为之一震,我始终认为自己没有读错,那学生为什么要唱反调呢?带着满腹的疑虑,我又去查找资料,发现这位学生说得果然有道理。第二天语文课上,我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更正了昨天对“裳”的片面理解,学生的疑问消除了,老师的面子也挽回了。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面子很像生活中的一堵墙,你越看重它,就越撞不过去。”师生间出现不同见解并不可怕、更不丢人,有时候,哪怕是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只要不过分,对增进了解还是有益的。那些所谓的面子,有哪些不属于传统的观念,哪些不是世俗的思想观念在作怪呢?
面子就像一个没有出口的死胡同,如果非要认死往里钻,轻者势必晕头转向,重者定会头破血流。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请老师们撕下“面子”吧。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它却引起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深深思考,那就是“面子”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说老师读错字音、做错答案、错怪学生等,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真正能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的恐怕极少,有的老师本来就知道自己错了,但就是拿不下面子。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学生也有思想,他们也要面子。作为老师,你越想在学生面前耍威风,就越显得没面子,要想挽回面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学生坦诚地认错——除非你没有错。
记得《木兰诗》中有一句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诗中的“裳”是多音字。当学生朗读完以后,我告诉他们,这个字应该读“shang”。话音一落,下面就有人窃窃私语,说老师读错了,弄得我很没面子。但我并没有训斥学生,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裳(shang):衣服(上衣和下装);裳(cháng):古代的裙子。然后我问学生:“木兰脱下战袍,是换了全套衣服,还是仅仅换上了裙子?”学生回答:“换了全套衣服。”“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读cháng呢?”我满以为这个问题已得到圆满解答,结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据资料记载,古代妇女穿的衣服就叫裙子,我认为‘裳’在这儿应该读‘cháng’。”这个学生的大胆发言使我为之一震,我始终认为自己没有读错,那学生为什么要唱反调呢?带着满腹的疑虑,我又去查找资料,发现这位学生说得果然有道理。第二天语文课上,我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更正了昨天对“裳”的片面理解,学生的疑问消除了,老师的面子也挽回了。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面子很像生活中的一堵墙,你越看重它,就越撞不过去。”师生间出现不同见解并不可怕、更不丢人,有时候,哪怕是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只要不过分,对增进了解还是有益的。那些所谓的面子,有哪些不属于传统的观念,哪些不是世俗的思想观念在作怪呢?
面子就像一个没有出口的死胡同,如果非要认死往里钻,轻者势必晕头转向,重者定会头破血流。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请老师们撕下“面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