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会思考、建立健全“三观”的重要课程。鲁迅文学中潜藏着巨大的思想价值,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关于“鲁迅专题”的单元教学却是一个难点。因为鲁迅处在一个复杂的时代,时局动荡,阴云笼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再加上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白话文中还夹杂着文言文的表述,这导致鲁迅的作品学生难以一下子读懂,即便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谈“鲁”变色,更别提小学生了。若是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鲁迅文学作品,立体感受鲁迅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精神,那么对于教学无疑是意义重大的。笔者通过整合鲁迅专题的单元内容,从而让学生立体感受人物形象,品读人物精神,理解文章思想。
一、结合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学好一门学科,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对此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无数的奇思妙想,那些想法是成年人想象不到、理解不了的。同时,这些想法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针对“鲁迅专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着让课文与视频相结合,在教到有关的内容时,给学生观看一些与之相关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对人物的解读更加深刻。同时,通过视频营造氛围,学生能更加快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投入学习,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播放有关《少年闰土》的视频片段给学生观看,让人物在学生心中具体化。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便会更加直观,也能为之后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得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能更容易理解人物形为,了解人物的精神,懂得作者表达的思想,使得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二、整合单元内容,制作思维导图
要想让学生立体地感受人物形象,首先就需要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在细微处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在思想上与人物共情,了解人物的心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不深刻,甚至有些学生连文章讲的故事内容都不清楚。鲁迅文学给人的初步印象便是晦涩难懂,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阅历不丰富,并且他们现在的生活和鲁迅那个时代孩子的生活更是天差地别,因此也会更加难以理解鲁迅文章中的那些人和事,这就给“鲁迅专题”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阻碍,更别提让学生对文章人物有立体的感受了。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课文中关于人物之间关系的思维导图。这些思维导图能使文章中的人物信息清晰明了,人物关系突出,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简单易懂层次分明,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知道文章细节,从而对人物形象有一个直观、立体的感受。
如,教师在教“鲁迅专题”的内容时,可以将本单元所有课文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这些课文后面标明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故事发展的整体经过及结果,同时,在每篇课文的后面设计一些小问题,比如,“小主人公干了什么”“同学们最想做课文中的哪一件事”等,然后教师将这张思维导图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每次在课前都浏览一遍。这样,学生已经对文中的内容和人物关系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学习起来也就更容易了,对人物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三、立足单元分析,依据学情
施教
教师在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时,首先自己要先了解这个单元或是专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把握本單元的教学任务,在教材中的位置、作用以及特点,同时对本单元或是主题课文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厘清这些课文相互间的联系,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课程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去教学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尤其是在六年级上册这个学期,学生已经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鲁迅专题”单元教学时,尝试着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对本篇课文进行解读,之后再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迁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如,在讲解“鲁迅专题”的单元课文中,可以先挑选出一篇相对较容易、学生能够较好理解的课文,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问:“文章中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事?他对这些事情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如果是你,你觉得这样好吗?”这样的问题,给予了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还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中人物的认识,从自身出发,对人物形象有一个立体的感受。
四、实行微课教学,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创设出了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去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微课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同时,结合声音与文字,将所学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鲁迅专题”的文章时,可以将重点难点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同时,教师可针对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不断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微课中,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将课内的学习同课外学习有机联系起来,并懂得去运用。
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提到了一种动物“猹”(鲁迅后来解释“猹”也许是“獾”),这种动物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将“猹”的样貌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这个动物有大致的了解,从而能更容易地去理解课文,懂得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对人物形象有一个立体的认知。
五、切实联系生活,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对于学生来说,“鲁迅专题”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读懂。但是,“鲁迅专题”的课文内容偏向日常的生活,即学习、游戏、探索等。鲁迅的文章更多是偏向于少年时代的自己,年少的孩子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时,不妨将文章中人物所经历的故事让学生自己切身体会,让他们假设自己是小主角,谈谈对于这件事情会有什么想法,自己又会怎么做。让学生自己进入文章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情感。这样,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形象有立体的感受,更容易地去对人物进行理解。同时,教师再将生活中类似于文章中的事物引入,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发散思维,从课堂联系生活,真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中的物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见相似的物品,文章中的主角在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历,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像文章中的主角一样,去感受人物的相似经历。这样,比枯燥讲课要有效率得多,并且无论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还是思维的延伸,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不仅能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立体的感受,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同时让网络与课堂相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产生立体感受,教师可以对其思想进行引导,带领学生从整体去理解课文,和学生一起探究文章细节,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师应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以前的一篇一篇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真正地教好学生。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一、结合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学好一门学科,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对此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无数的奇思妙想,那些想法是成年人想象不到、理解不了的。同时,这些想法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针对“鲁迅专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着让课文与视频相结合,在教到有关的内容时,给学生观看一些与之相关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对人物的解读更加深刻。同时,通过视频营造氛围,学生能更加快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投入学习,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播放有关《少年闰土》的视频片段给学生观看,让人物在学生心中具体化。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便会更加直观,也能为之后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得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能更容易理解人物形为,了解人物的精神,懂得作者表达的思想,使得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二、整合单元内容,制作思维导图
要想让学生立体地感受人物形象,首先就需要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在细微处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在思想上与人物共情,了解人物的心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不深刻,甚至有些学生连文章讲的故事内容都不清楚。鲁迅文学给人的初步印象便是晦涩难懂,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阅历不丰富,并且他们现在的生活和鲁迅那个时代孩子的生活更是天差地别,因此也会更加难以理解鲁迅文章中的那些人和事,这就给“鲁迅专题”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阻碍,更别提让学生对文章人物有立体的感受了。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课文中关于人物之间关系的思维导图。这些思维导图能使文章中的人物信息清晰明了,人物关系突出,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简单易懂层次分明,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知道文章细节,从而对人物形象有一个直观、立体的感受。
如,教师在教“鲁迅专题”的内容时,可以将本单元所有课文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这些课文后面标明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故事发展的整体经过及结果,同时,在每篇课文的后面设计一些小问题,比如,“小主人公干了什么”“同学们最想做课文中的哪一件事”等,然后教师将这张思维导图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每次在课前都浏览一遍。这样,学生已经对文中的内容和人物关系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学习起来也就更容易了,对人物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三、立足单元分析,依据学情
施教
教师在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时,首先自己要先了解这个单元或是专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把握本單元的教学任务,在教材中的位置、作用以及特点,同时对本单元或是主题课文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厘清这些课文相互间的联系,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课程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去教学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尤其是在六年级上册这个学期,学生已经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鲁迅专题”单元教学时,尝试着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对本篇课文进行解读,之后再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迁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如,在讲解“鲁迅专题”的单元课文中,可以先挑选出一篇相对较容易、学生能够较好理解的课文,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问:“文章中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事?他对这些事情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如果是你,你觉得这样好吗?”这样的问题,给予了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还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中人物的认识,从自身出发,对人物形象有一个立体的感受。
四、实行微课教学,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创设出了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去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微课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同时,结合声音与文字,将所学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鲁迅专题”的文章时,可以将重点难点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同时,教师可针对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不断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微课中,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将课内的学习同课外学习有机联系起来,并懂得去运用。
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提到了一种动物“猹”(鲁迅后来解释“猹”也许是“獾”),这种动物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将“猹”的样貌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这个动物有大致的了解,从而能更容易地去理解课文,懂得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对人物形象有一个立体的认知。
五、切实联系生活,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对于学生来说,“鲁迅专题”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读懂。但是,“鲁迅专题”的课文内容偏向日常的生活,即学习、游戏、探索等。鲁迅的文章更多是偏向于少年时代的自己,年少的孩子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时,不妨将文章中人物所经历的故事让学生自己切身体会,让他们假设自己是小主角,谈谈对于这件事情会有什么想法,自己又会怎么做。让学生自己进入文章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情感。这样,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形象有立体的感受,更容易地去对人物进行理解。同时,教师再将生活中类似于文章中的事物引入,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发散思维,从课堂联系生活,真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中的物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见相似的物品,文章中的主角在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历,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像文章中的主角一样,去感受人物的相似经历。这样,比枯燥讲课要有效率得多,并且无论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还是思维的延伸,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不仅能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立体的感受,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同时让网络与课堂相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产生立体感受,教师可以对其思想进行引导,带领学生从整体去理解课文,和学生一起探究文章细节,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师应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以前的一篇一篇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真正地教好学生。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