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要在“评”上下功夫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习作能力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但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基于多年的习作教学与指导实践,笔者认为,习作评改就好比发动机引擎,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动力源泉,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习作指导不妨在“评”上下足功夫。
  一、把握评的时间,让学生喜欢习作
  在一些教育刊物的作者群里,经常有作者向编辑询问自己的投稿结果。笔者刚开始向教育刊物投稿时的心情也一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甚至希望当天就能得到编辑的回复,哪怕是自动回复“来稿已收到”,也会让自己看到希望,满怀着期待。一些刊物编辑对文章的“来稿拟用”,或是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建议,更是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字眼。倘若投出去的稿件如石沉大海一般,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久而久之便可能对投稿失去信心,或许就没有今天对写作的坚持。
  学生的心理何尝不是这样,在完成一篇习作时,大多数学生都想早一点知道结果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我常看到对习作较感兴趣的几个学生在教师办公室门前探头探脑,若是上习作课看见我抱着一大摞习作本走进教室,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迎上来,主动帮我分发习作本,并急不可耐地翻开习作本阅读教师撰写的评语。
  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中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更不能拖拉,而是要快、狠、准。一次没有及时评改习作或许不会让学生失望,倘若两次、三次没有及时评改,甚至把学生几次的习作扎堆放在一起评改,则可能使得他们对习作渐渐失去兴趣。及时评改意义重大,对学生的习作给予及时、准确和精彩的点评,能够激发学生对习作的热情,让学生喜欢上习作。
  二、丰富评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习作
  把握评的时间,还需丰富评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多维度的习作学习与感悟空间,给学生一个体验、感悟与理解的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多样性习作评改中感受习作、爱上习作。
  一是互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增加学生互评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因为“互评”是一种不一样的学习与体验,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识和改正。
  二是众评。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挑选一两篇写的较好的习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让全班学生对习作进行分析点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后由代表发言点评,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定与指导。这样的评改形式直观明了,对这篇习作作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鞭策。
  三是自评。学生大都有这样的经验,把写好的习作先“冷藏”几天后再进行修改,会发现原来的文章存在很多当时没有察觉或考虑不周的问题,习作修改的空间很大,甚至要进行大篇幅的修改。因此,除了教师评改、学生互评等习作评改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隔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习作,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不足,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评改形式。
  此外,教师在学生习作评改中除了以“评”为主的方式外,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方式与之相结合,比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还可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面批面改,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等。
  三、创新评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习作
  丰富评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但基于学生的年龄、阅历、学识等客观条件,要求他们全面评价一篇习作又有一些难度,因此在推进学生习作“互评、众评、自评”等评改形式的同时,还应创新习作评改的方法,可采用“全文评、局部评、专项评”等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习作。
  一是全文评。一篇好的文章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作,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学生习作底子薄弱,无法完成全文评,更多的是从感性认识上表达自己的主观见解。因此,教师责无旁贷要认真做好学生习作的全文评改,或者是在“众评”和“面批面改”等环节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文分析与讲解,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样的习作才是好习作。
  二是局部评。虽然全文评让学生不易操作,但在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中,或者是“众评”环节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对习作的“语言文字、标题、开头、结尾”等某一个局部进行评改,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在评改中充分认识习作,进而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习作的“开頭”和“结尾”两个部分的指导中,要防止学生走进单一的习作模式和套路之中。
  三是专项评。学生习作指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说学生对“谋篇布局、行文结构、主次脉络、语言文字”等方面难以把握,单就习作的“开头、结尾”,甚至于“标点符号、错字别字”等方面也需要长时间的指导。因此,在具体习作教学指导中,教师不妨采取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学生习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或者是如“标点符号、错别字”等最基础的习作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评改,让学生在评改中发现问题,进而逐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四、斟酌评的语言,让学生学会习作
  学生习作评改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教师对习作的评语,抓住了评的语言就像是抓住了习作指导的“牛鼻子”。教师应当斟酌对学生习作的评语,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激情,给学生以方向上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习作。
  一是导向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习作提出了相应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学生习作的评改中要以课标要求的目标为正确导向,对学生的习作给予及时、准确和精彩的点评。
  二是鼓励性。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改应注意多鼓励,不能挫伤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扼杀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教师在习作评改中对学生习作的肯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反之,则极有可能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习作望而生畏。当然,鼓励也不能随意,也应当讲究尺度,把握分寸。
  三是合理性。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在对各年级学生的习作评改时,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尊重学生个体,评语要注意合理、恰当和用词的准确,使之适合于该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习作评改目的,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四是多元性。教师每学期需要多次评改学生习作,并且每一次要面对几十个学生的习作,因此,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语切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要体现多样性。教师的评语简约而不简单,力求每一次的评语都能够给学生以新鲜感,给予其希望,让学生感到惊喜,给学生以动力,提高习作的能力。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切莫急功近利。教师对学生习作评改的重点要放在“评”上,在“评”上多下功夫。在习作评改上做足文章,就能够让学生对习作保持热情、充满感情、饱含深情、富有激情,就能让学生喜欢上习作、学会习作。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实验小学洛江校区)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朗读感悟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老人乐观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师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语段,引导
在课堂阅读交流活动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应当是平等、宽松、自由而和谐的。对话主体围绕文本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倾听,共同探究,批判质疑,从而互相启发,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在这样的学习、思考、交流对话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可以尽情表达,主动分享,大胆质疑。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阅读、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一、营造平等对话氛围,让
忘不了当年“啃”刘勰《文心雕龙》的情景,忘不了那些佶屈聱牙的词汇,我原本以为《文心》也是一本难啃的大作。结果,我彻底错了。下面我将从表达的深入浅出、观点的远见卓识两大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表达的深入浅出  读罢全书,感动的是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用心良苦的师爱,震惊的是其令人赞叹的智慧。基于对学生的爱与关注,对学情的了解与教法的研究,他们最终编写了这套趣味盎然的“工具书”。两位大师用有趣的故
一、单元内容及结构解读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编排了单元导语、《麻雀》 《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 《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还有“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三个板块。这一编排设计延续了三年级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  《麻雀》一文写了“我”在一次打猎归途中,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摔落到地面的小麻雀,伟大的母爱令“我”受到触动。《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朗读,且将其贯串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平等竞争的氛围,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敢读、愿读、乐读,读出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本文主要对阅读教学中关于“读”的教学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读”的误区  在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课标理念,走进了阅读教学“读”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轻
寓言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口头创造的一种文学作品,以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揭示发人深省的大道理。《伊索寓言》既承载了一般性语言的基本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属于自己的特点。笔者依循着“伊索寓言”的特点,将寓言文本所能彰显的效益最大化。  一、紧扣文本形式,洞察《伊索寓言》外显特点  学生对寓言故事本身并不陌生,早在三年级就已经接触过《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古典寓言故事,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记叙文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个认知误区,即记叙文难度不大,可深入开掘、品味的价值不多。事实上,记叙文中对事件的叙述并不是为了客观、真实地还原事件,而是为了在表达、叙述的过程中呈现作者的情感和意蕴。而“思”是进行记叙文解读的桥梁与中介,更是推动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核心元素。记叙文的教学,需要确立鲜明的对话思维,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清晨,一朵小红花刚刚开放。  它朝四周望了望,这儿有好多的花儿,开着红、黄、紫、白的颜色,不过它发现,所有的花儿都朝着天上的太阳公公。  小红花碰了碰旁边的小白花说:“你为什么把脸朝着太阳公公?”  “不朝太阳公公那么朝谁!”小白花说。  “朝着太阳公公有什么好的!哼,我就不跟你们一样。”小红花决定,不把脸朝着太阳公公。  小蜜蜂飞来了,它来到小红花这儿又飞走了。小蜜蜂在那些向着太阳公公的花儿中穿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良好的书写习惯指的是学生每次写字都能做到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并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书面整洁。近期,通过对我校低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约有40%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的握笔姿势不规范,有的坐姿随意,写出来的字笔画也不到位,歪歪斜斜,还有的学生书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起点”、文本的“节点”和学習的“触点”,以便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进而让学生合理、准确、透彻地理解文本。教师找准文本解读的“发力点”,能让学生与文本中的风景不期而遇。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文本解读是教学的根。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同样要找准文本解读的“支点”,集中发力,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写作精华,探寻文本的写作秘妙。找准文本解读的支点,是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