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善” 的哲学思想与孟子“性善论” 思想比较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n90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个人内心修养是中西方哲学的关注焦点之一,亚里士多德和孟子关于“善”的讨论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应运而生,与国家的政治和政体相联系。亚里士多德倡导善政,涵盖了伦理和治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伦理是治理的基础、目标和标准,治理是伦理的实施和载体。国家的目的是实现善,为了使人们过上优质的生活,在政治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孟子的“性善论”,是传统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与心连在一起而加以论述的,“性善”的“性”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两者都是一定社会阶段的历史产物,所以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西方哲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孟子;善政;性善论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52-02
  一、两种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亚里士多德“善”的观点的提出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善政”“幸福”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亚里士多德的“善”的思想古希腊产物。从历史的发展变迁来看,希腊所具备的良好社会物质基础给国家的文化奠定了优良的根基。其次是良好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一思想。任何一个思想的提出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渊源,亚里士多德的“善”也是如此,在前辈和行业代领人的思想体系中的相关观点奠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善”的思想,拿梭伦,他关于善的观点是:“幸福就是有好的身体,有好的心情,有一定的基础,最后才能善终等等。”①德谟克利特等人又相继提出了关于“追求快乐的重要性的快乐论主张。”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穷极一生,最终所要追求的东西,不过都是属于善罢了,从一定程度上说,苏格拉底将善仅仅局限在伦理学范畴,把善作为人一生当中在人生价值追求上的最高目标。柏拉图的视角立足于整个世界,认为“善的理念是全世界的最高准则”,使得一切朝着至善的方向发展的推动力是神,在西方人思想了一直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神所创造,所以世界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最为完美的。最后是犬儒学派的“善”,在这个学派看来,善和利益之间有着难以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善,首先需要人们自觉摆脱利益的约束,这也是要想达到善的唯一途径,他们倡导一种极为自然的生活——简朴、禁欲,这种主动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利益对我们的纠缠的过程是一种道德上的体现,这个过程也被称作是善。
  (二)孟子“性善论”观点提出背景
  孟子的这一思想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而形成,一个是受到孟母的思想,另一个是圣贤们对于孟子的教化,最后是孟子自己内省的结果。孟子“性善论”思想的产生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思想都是受到前辈们的影响,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具体说来,孟子这一人性论思想的提出是在战国时期,他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来加以验证。正因为心理活动具有普遍性的特质,所以性善是有根据的,这是出于人的本性和天性来说的,也被叫做“良知”和“良能”。面对战乱不休,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孟子认为,要使其改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改弦更张,这也是突破“礼”的约束的表现。“性善论”自此成了当时战争非主观因素的一种借口,自然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
  二、两种思想的内蕴
  亚里士多德的“善”是和政治挂钩的,与最高善相关联。由于政治学是包含在哲学之下,所以柏拉图认为,政治家就应该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政治学是最高尚的科学。其论证过程大致是:每一种技术或科学都有着自己的目的,有些学科的目的是其他的学科,如果学科A管理学科B,那么学科A比学科B更加高级。政治学管理了全部学科,其目的是整个城邦的幸福,这是最为高级和高尚的。在过去,政治学着重于公民的美德和幸福,现在旨在物质富足。获得幸福是最高级的,军事获得胜利、医学获得健康,健康和胜利之所以比不过幸福这一说法,主要是因为胜利和健康的价值就来源于它们给人带来的幸福,幸福是最高级的东西,人除了胜利还需要其他东西,幸福不是愉悦,家庭美滿事业顺利的那种开心和生理上的那种开心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幸福,后者是愉悦。幸福带来的好的感觉比愉悦强烈且持久。总之,政治学直接对最高的善——幸福负责,而且它管理所有学科,所以政治学是最高尚的学科。
  “善”和“善政”思想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善政是伦理和治理的结合,其目标是实现人间的至善,为此需要优良的治理。善政的基础是私产制度、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结构、适当的疆域和人口;善政的形式是民主与法治,条件是公民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为我国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资源和启示。
  孟子的性善思想包含以下涵义。1.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是此意。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3.人性的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4.本性也需要“养”。“苟德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道德实践可以成就德性。“善”是早已存于心中的,但会因私欲所蒙蔽,致使本心无法彰显,因此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善政不如善教之的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受之,善终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主张“君子”,“圣贤”及“大丈夫”。“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此外,他强调将教育分阶段进行。两人都主张国家应该重视教育,重要道德,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在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中提到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品性的人。人的最终发展依赖于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智,他坚持天性,但并不认为教育对人的形成的力量是万能的。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对孟子而言,“学问之道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在于促进人对自身固有善端的体认,获得道德修养的主体意识,保存、扩充和发展善端,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圣贤”。人有天赋善端,“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的教学思想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理性思维的重要,虽其教学论主旨在阐发孔子已经提出的各项原则,但仍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表现在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其次是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最后是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相结合。道德教育上,孟子的“性善论”在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人的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   三、善和性善论思想的影响
  “善政”对人口治理问题有其指导意义。面对人口老年化严重,资源欠缺等问题,我国鼓励优生优育、以及鼓励二胎政策等都是对亚里士多德人口观念的证实。在公民的政治参与方面,亚里士多德通过界定城邦和公民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言说讨论等形式是参与政治的有效途径,而且这是完全符合法律的,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国家权力机关的透明有着现实意义。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不仅仅是倡导心性独立和心性自由的心性学,而且也是探讨如何实现和维护整个社会和平有序的政治学。“性善论”是在坚持和倡导一种以个人的自我管理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性善是说个人天生地具备完全、完美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够自我提供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它倡导社会秩序应该建立在个人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反对专制统治。
  四、结语
  不论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哲学思想,还是孟子“性善论”的观点,都包含着人伦和道德教育以及修养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对于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两者都是影响了所处时代的著名命题,同时,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彰显出这两种思想的独特魅力和现实意义,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
  注释:
  ①陈冬梅:《亚里士多德“善和幸福”理论的再学习再认识》,《科教文汇》2015年第2期,160-175页。
  参考文献:
  [1]徐佰义.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善”的比较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2]苏森森.成就美德[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张婉陶.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幸福观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9,29(03):107-110.
  [4]田洁.亚里士多德论幸福生活的两个维度[J].伦理学研究,2019,(04):52-59.
  [5]冯晓红.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J].河北农机,2019,(07):105-106.
  [6]陈碧娴,李倩.亚里士多德幸福觀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19,24(03):122-125.
  [7]杨晓琳.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2):65-68.
  [8]詹世友.善政、良品与好生活——亚里士多德美德政治学的现实关切[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4):33
  -40+60.
  [9]杨明佳,林英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亚里士多德的善政之道[J].社会科学论坛,2006(09):4-8.
  [10]王增璐.孟子性善论[J].山西青年,2019,(19):104.
其他文献
【摘要】 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士人的言谈琐闻、轶事清谈,开中国古典小说中纪事写真之先河,其中《贤媛》篇对女性人物专门论述,为后代写人记事小说中女性形象提供了典范和借鉴,从惊世之作曹雪芹《红楼梦》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对其的承袭。  【关键词】 贤媛;女性塑造;《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一篇优秀的散文不仅要善于运用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表达形式,还要善于以凝练有力、富有韵律的语言抒发情感,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形”包含着散文的格律,是凸显散文“神”的魅力所在。一些优秀散文富有韵律,自然流畅、极富美感。此类散文可以帮助读者积累词汇、句法,同时感受散文自身的美感及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  【关键词】 散文;音韵美;对外汉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为例,探讨其小说分类产生的新特点,以及其将“诗话”归入“小说类”的新变化,并论述其分类的完善与不足之处。不仅有助于探讨《郡斋读书志》与前代目录书籍关于小说的不同分类方法,也可由此探讨宋代的小说观念,浅析其成因。  【关键词】 宋代;《郡斋读书志》;小说分类;小说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正红旗下》和《茶馆》是老舍五六十年代的两部重要作品,除了其中展示出的丰富厚重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外,老舍还较为着意地反映了自己所属的满族旗人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的曲折命运和文化性格,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旗人形象。通过对这些旗人形象及其命运的书写,老舍不仅生动再现了民族在现代中国转型变革中的命运变迁,还表达出了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自省与自新的思想自觉。  【关键词】 老舍;旗人;《正红旗
期刊
【摘要】 本文探讨了艾米莉·狄金森两首诗中的死亡意象:《因为我不能为死亡伫足等候》和《当我死时》。通过对这些意象的隐晦含意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来说明狄金森对于死亡持有矛盾的态度。诗人有时怀有对永生的强烈信念,但心底仍对来世的存在存疑。  【關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因为我不能为死亡伫足等候》;《当我死时》;死亡意象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唐宋诗歌中,有相当多的竞渡活动的记载。当前唐宋“竞渡诗”研究忽视了“凤舟”的历史地位。唐宋的“龙舟”竞渡,从“鸟舟竞渡”中孕育而来,是当时“竞渡文化”与“龙图腾”结合的新产物,唐代是“龙舟”“凤舟”等舟博弈的起源开始,宋以后“龙舟”竞渡基本占领了舟船竞渡的鳌头,“凤舟”则在“龙舟”的挤压下继续挣扎生存。  【关键词】 唐宋;“凤舟”;“龙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曹雪芹《红楼梦》中对传统配饰有着详细的描写,这些配饰展示的不仅仅是贵族生活的奢侈讲究,更是走近书中人物的关键线索,同时也展示了封建社会独特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特色。  【关键词】 饰物;特征化;身份象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48-02  基金项目:咸阳师
期刊
【摘要】 新文化运动发生已过百年,它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曾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与否定,但全盘否定不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真实态度。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复杂关系,厘清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真实态度。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传统儒学;继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 《山海经》从定性上一般被认为是上古神话的总集。随着袁珂“广义神话”概念的提出,有关神话与仙话讨论的热度一直有增无减。而仙话在明清神魔小说的神仙体系构建上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山海经》中的仙话思维的核心模式——不死、飞升,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对《西游记》的神仙体系建构的影响要素——不死、修炼、服药及山岳信仰,从而得出这些要素在法力和身份地位方面建构起《西游记》神仙体系的结论。
期刊
【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因此一直以来中华文化特别注重孝。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对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蒙古民族接受儒家孝思想后,也发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孝伦理思想,因此,汉、蒙两个民族孝伦理思想有其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 孝;礼;忠;亲;异同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50-02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