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克虏伯炮弹揭密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j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胡里山炮台不仅完整地保留着一门113年前280毫米的德国克虏伯大炮,而且还完整地保留着28颗与其相配套的克虏伯炮弹。当这一珍贵的文物信息被德国埃森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林登劳、穆特博士、沃布博士获悉之后,他们激动之余,即刻为我们传来有关280毫米克虏伯大炮的功能及其炮弹的弹药装载、炮弹初速、炮口力量以及垂直击中钢板的穿透厚度等珍贵史料。借助这些史料,我们对28颗克虏伯炮弹进行了认真研究。
  这28枚弹头每枚自重约170千克。弹高72厘米,弹腹深度达60厘米,弹壁厚50毫米。弹头形状为圆锥形空心圆的巨型弹体。在弹头圆锥顶部有一台阶孔,上部直径8厘米,中部直径4.5厘米,下部直径2.5厘米。圆孔内壁带有螺蚊,直通弹腹。在锥体距顶部12厘米处有两个正对贯通的小圆孔,直径2厘米。在弹体圆柱上镶嵌着20片凸起的上下两排的小青铜片,沿圆柱等距离10行排列。小青铜片厚度为0.5厘米,长4.4厘米,宽3厘米。
  德国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资料没有关于炮弹方面的翔实史料记录,而我们开始对胡里山炮台克虏伯炮弹的认识,都以为炮弹是弹头(弹丸)和药筒组装为一体,而必须经由弹筒装药击发而产生强大气流,借助来福线旋转抛射,将弹头急速发射出去。但是,为什么这百年炮台光有弹头,而没有弹筒,甚至连弹筒的任何蛛丝马迹都没有留下?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弹体上下两排20片凸起的小青铜片已超出大炮的口径,大炮发射时,这些凸起的小青铜片岂不是弹丸“卡壳”的“罪魁祸首”?!
  经过艰难的寻找和查询,我们从日本东京防卫厅战略研究所档案库、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找到《克虏伯炮弹说》、《克虏伯炮操法》、《克虏伯海台炮管理法》等专业教科书,而后再与德国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史料相互佐证,谜团终于大白于天下。
  


  原来,克虏伯大炮的炮弹分为定装式和分装式两种。定装式炮弹的弹丸和药筒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发射药量固定不变,发射时一次装入炮膛。分装式炮弹弹头(弹丸)和药筒分开装填,它又分为药筒分装式和药包分装式两种。
  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口径为28厘米,其膛内阴线(凹型槽)深度为0.065厘米,大炮炮管阴线的实际直径为29.3厘米。而炮弹(弹丸)的直径为28厘米,其弹壳外裹着韧而滑的“铅壳”和20片凸起的青铜片——火炮学名为“支撑弹带”,总厚度为0.05厘米,其炮弹(弹丸)的总直径为29厘米,与大炮的阴线直径(29.3厘米)相比,过盈量为0.03厘米。大炮是药包分装式炮弹,不设药筒。发射时将弹丸、药包装药和点火具分三次装填,依靠炮闩来密闭火药燃气,高速把弹丸送出炮口。
  20片凸起的“弹带”的作用是:弹丸在发射药燃烧产生高压气体时,与炮管膛线凹型线条紧密咬合,支撑弹体始终处于炮膛正中位置并切入阴线,实现其铅壳挤迫无罅漏高密度状态,借助巨大的高压气体推动力,在炮管中高速旋转前进,从而保证弹丸在炮口处飞行前进时,可以获得最大初速和外弹道飞行中的稳定。
  胡里山炮台28枚克虏伯炮弹(弹丸)上镶嵌着厚度仅为0.05厘米的铅壳与青铜质弹带,硬度极低。在75.2千克火药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很容易产生塑性变形,使弹头与炮膛密封,并嵌入深0.5厘米坚硬的膛线凹凸槽中,这样,可以保证弹丸在身管中获得最大的动能。同时,青铜质的弹带以其较铅为硬的质地,支撑弹丸始终处于炮膛的正中央,并以其较钢为软的特质,使膛线减少了磨损,保证了大炮炮管的寿命。
  当克虏伯大炮炮弹(弹丸)及其弹带的秘密被“剥茧抽丝”,真相大白之后,我的研究视点又盯住了遗留在胡里山炮台28枚克虏伯炮弹的类别及其功能特点上。在认真研究《克虏伯炮说》、《克虏伯炮操法》、《克虏伯海台炮管理法》等教科书的同时,便一一对照28枚炮弹,然后将其分出两种弹类来。一是“开花弹”,二是穿甲爆破弹。胡里山炮台280毫米克虏伯海岸炮,使用的就是上述两类炮弹。遗留的28枚炮弹,14枚为穿甲爆破弹,14枚为开花弹。
  


  所谓“开花弹”,就是用极薄的铅质材料包裹着铁质弹丸,其弹腹掏空,用来储存炸药。弹头顶部的“弹嘴”直径2.5厘米,用来装置“弹引”、“自来火”(即引信)。装填时,在弹引与自来火之间的隔针孔内插入隔针(保险),避免在膛内引爆而导致炮毁人亡的惨局。炮弹(弹丸)飞离炮口后,弹丸在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时,隔针自动脱掉。弹丸飞触目标时,弹引碰到硬物就自动引爆,造成弹片开花,其猛烈与威力是其他弹头所不能比拟的。
  开花弹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主要是其弹体的构造所决定的。弹体的结构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铁质弹体,上顶部锻压成圆锥状(穹形);下部为内部中空的圆柱状,圆柱以底部圆周为基准,自下而上等距离加工为桶箍样的凹槽。凹槽的数量根据弹体的大小刻有二行或四行直槽。直槽内填满铅质材料,弹丸外表则用“韧而滑”的铅壳包裹着。
  二是青铜质“弹带”。极薄的铅箍紧紧地包裹铁弹的外表并填满弹体凹槽,让铅箍与弹体阴阳咬合。大炮射击时,铅壳的外直径和炮管的“阴线”直径的阳面留有0.03厘米的“过盈量”,铅质包裹层又有韧、软相间便于切割的特性,当弹丸在发射药燃烧产生巨大高压气体,铅箍便在瞬息间产生塑性变形,切入炮膛阴线内,从而实现弹丸发射时的“挤迫无罅漏”的要求,获得最大初速及其炮口力量。与此同时,被阳线凸部切割下来的铅屑也随着高速气流冲出炮管,保证了炮管的洁净。
  三是炸药。其71-75.2千克的炸药装满弹腹,有效地保证了弹头开花的威力。
  穿甲爆破弹(high explosive proyecsive projectile or armor piercing explosive projectile),或称之为“双层开花弹”。其铁膛内腔和外部结构形状和开花弹基本一样。其精妙之处在于弹头的锥体顶部内设有延时引爆装置。
  穿甲爆破弹主要是将弹头的圆锥顶部加工成直径5厘米具有内螺纹的台阶孔。此台阶孔用来安放“铜盂”弹嘴和“自来火”(引信)。台阶孔分为三段,上段有螺槽,中段为中空圆桶形状,下段为小中空圆桶形状,三段轴线都在弹丸的中心线上。其关键之处是:在弹头内腔装药时顶部要留有装放“铜盂”的空间,“铜盂”之上装有尖锐撞针;二是“弹引”(引信)即“自来火螺丝及相连之物”。这是穿甲开花弹有别于其他炮弹的特殊之处。其中“弹引”是最为“精妙”之笔,它由五个部件组成,其一是铜盂,用薄铜皮制成,盂口外有边,放置在“下段空圆之上”的炸药中上方。铜盂底部是通的,于“底有夹层”,夹层中“留有圆孔”,并用“薄布隔开”,使炮膛炸药不能往上溢到“铜盂”;其二是活机(撞针),它的厚度比铜盂要厚,上小下大如铜帽状,顶部周长比铜盂小,而帽口大于盂口,钢帽中间是空的,安装在盂口上面中段空圆口里面。铜帽口内有一横梁,梁上有一向上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的锐锋。高为“百分寸之四”,用来撞击“弹引”(引信);其三是“弹嘴”。用韧铜制成,上面凹陷下面平直,其内外都有螺纹,外螺丝线是用来将弹嘴旋进“弹顶上孔”,而弹嘴的凹部中空的内螺纹是用来旋入“自来火”的。在弹腹填满炸药,安装好铜盂、活机之后,就可以将弹嘴旋入弹顶;其四是“自来火”(引信),它外部有螺丝,用来旋入弹嘴。自来火前部有一铜帽(防火帽)。为防止脱落,用“白钉固之”,使“自来火”免遭意外撞击而引爆。平时,自来火用锡箔包裹,以避免潮湿及保持洁净,以便战时容易击发;其五是隔针,用韧钢制成锥形隔针插入弹体之隔针孔,位于“弹嘴螺丝之下,活机口边之上”,其作用是防止炮弹在发射前活机意外撞击“弹引”而造成弹丸爆炸。
  穿甲弹开花弹原理是炮弹在发射时,弹丸在火药爆炸的高温高压气体的挤压下,切入膛线。弹体的“外铅壳挤压无罅,循来復线绕行炮管之中”,这时隔针还在弹中,等到“弹出炮管,仍循来復线旋行空中”,隔针离心作用随即被抛落。而“活机在内与弹同速尚未能射击弹引”。到弹丸碰到目标受阻时,弹速骤减,而“膛内活机之锋仍复前行”,即“射破锡箔而生火,火自锋旁空隙(燃)下”,并穿过盂底圆孔,“烧毁盂底之布燃发炸药。”这类型炮弹能在射着(穿)目标之后“数步而炸”,这样就能达到“洞穿船身而炸于船内”的穿甲开花毁船之目的。
  当我借助历史的记忆及其文化遗产的实物,把历史迷团的丝带缓缓抽了出来,终于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文物“剖解”使命。
其他文献
“识国宝于废弃,班 重见天日;辨真伪堪依重,神州痛失巨擘。”这是1992年7月27日在先父程长新追悼会上,北京市文物出境鉴定组组长章津才和刘尚勇二位先生敬奉的挽联。这副挽联是对先父文物鉴定、真伪辨识的独具慧眼鉴别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其一生从事文物工作的赞扬。  程长新1917年2月17日出生于京东河北香河县杨百庄。幼年时,家境贫穷。13岁那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谋生。经人介绍到东华门“通易山房”古玩铺学
期刊
“文房”广义解释为文人的书斋或书房,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例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三《士人赴试唱名载》:“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这里的“文房”,指的是笔墨纸砚等文具。  “文房”一词最早见诸于文献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当时专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梁书·江革传》云:“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
期刊
刘海栗、朱屺瞻二老早年研习西画并从事美术教育多年,中年起转攻国画,擅作山水、长于花卉。二老经历相近,且均能融合东西方文化精神于一体,及至晚年,栗老作画腕蓄铁骨钢筋之力,运笔呈风狂雨聚之势,气吞山河,万马奔突,而屺老振腕老辣古拙,凝重粗犷,以沉稳显萧散,于顿挫见畅达。  自古以来,“清供图”虽是文人墨客戏笔的普通题材,但出自二老联笔佳构,却是豪气冲天、气度不凡。栗老虽扶病臂起首,依然是暴走惊龙却不失
期刊
自去年5月30日香港佳士得以1140万元拍出清康熙顾珏、宋玉刻款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竹笔筒以后,明清名家竹雕制品在香港市场屡创新高。今年春拍,竹雕的利好行情明显有向内地转移迹象,6月3日中国嘉德春拍“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竹雕器的成交情况就是最好的例证。据记者统计,该专场上拍116件拍品中,竹雕器多达29件,有款识的明清名家制品9件,包括张希黄、吴之璠、顾珏、周芷岩、王梅邻、马国珍、孙漱石、张鹏翀、
期刊
与文人朝夕相伴的文房用具,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有水盂、笔筒、臂搁、镇纸、砚屏、笔格、墨床、印盒之类的案头小品。这些小摆设大都古雅别致,多彩多姿,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氛,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观赏,既是文玩器物,又是艺术珍品,它们能给主人的案头及书斋平添一种不可言喻的高雅之气,其风姿绰约的气韵尤其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格调。    水盂主要用于给砚池添水,多指敞口器具。另又有砚滴、书滴、水注
期刊
早在宋代时,国人的饮茶已经大盛,南宋末吴自牧所撰的《梦梁录》云:“人家每日不可阕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并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到民国时期,各种茶馆已遍布城乡,可谓星罗密布。民国《燕市积弊》云:“北京中等以下的人,最讲究上茶馆儿,所以这地方茶馆极多。”即便是没有经济实力,也无闲情逸致去茶寮品茗的贩夫走卒之流,为解渴所喝的大碗茶,也多需由茶壶注入碗中成饮,故民国虽仅仅存在了38年
期刊
玉石印章,作为文房清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时代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东西,几乎人人都有,内容也极为丰富,名号印、斋堂印、警句吉语印等不一而足。在收藏的古籍碑帖、法书绘画上钤上鲜红的印章,一是增加美观,二是可以使这物件本身增加一份历史的内涵,为后人的鉴别留下一丝痕迹。另外,也有“人以物传”的因素在其中,人是故去了,但东西还在,睹物思人,可以引发人们的思古之幽情。同样,玉石印章作为极具中国传统人文特色的物
期刊
玉质文房用品以其独特的质地、珍稀的材质、精美的雕刻在文房用品中独树一帜,历代以来广受宫廷和民间青睐。据考古资料,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玉质的文房用具,春秋战国时期,玉更被定为国玺用材,到汉代时,已经有玉砚、玉砚滴出现。入清一代,乾隆时期更由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打通了新疆和田玉运往内地的运输之路,使和田玉大量进入了宫廷,原料的供给的充裕使玉质文房用品的制作和使用在乾隆一朝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无论
期刊
2000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前身)的陈列大厅里,举办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展览,叫《国宝回归展》,其中的展品全部是曾经流落异国他乡的中国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有在历史上被侵略者掠夺走的,也有现在的不法之徒疯狂盗卖出去的,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令人痛心疾首。值得庆幸的是,在党和政府、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密切配合下,通过打击走私、依法追索、接受捐赠等多种方式,使一小部分
期刊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就审核换发《文物拍卖许可证》工作答记者问  审核换发《文物拍卖许可证》是国家监管文物市场的一种方式。备受业界关注的2006年审核换发《文物拍卖许可证》工作近日已告结束。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文物拍卖市场有何影响?  7月中旬,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审核文物拍卖资质的依据是什么?   审核换发的依据是《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