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学科的华丽多彩,没有美术学科的直观美感,没有音乐学科的优美歌舞,也没有体育学科的丰富活动,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严谨的分析推理和枯燥的计算,缺乏生动与激情,因此成为很多学生头痛的一门学科。那如何让数学学科成为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学科呢?这就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革,其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来,自主去探索,自主去感知,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明显提高。
一、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其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一部分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的。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非常的重要。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能充分调动学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动手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综合交流,另外还进行抽象概括、推理总结,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我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我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上面的动手操作知识得到验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取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动手操作,提供探究空间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促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能够启发学生探索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规律,变“学会”为“会学”,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形状。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供了发展学生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学生的经验所得。在不断的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学生一定能享受到动手操作探究成功带来的种种快乐,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成果,从而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增强用数学思考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逐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让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质的飞跃。
(三)动手操作,解决生活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判定等知识,对于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转化的初中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让它们通过观察具体图形或实物模型并动手实验,根据自己的观察实验,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对加深学生认知与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是相当有益处的!
例如:在学过“相似三角形”后,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我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阳光下我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通过观察马上悟出了可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实施,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得到不断增强,进而实现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感受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
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有多种多样,但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方法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动起手来,经历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感受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吧! 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并乐于探究的一门学科!
一、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其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一部分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的。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非常的重要。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能充分调动学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动手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综合交流,另外还进行抽象概括、推理总结,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我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我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上面的动手操作知识得到验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取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动手操作,提供探究空间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促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能够启发学生探索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规律,变“学会”为“会学”,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形状。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供了发展学生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学生的经验所得。在不断的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学生一定能享受到动手操作探究成功带来的种种快乐,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成果,从而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增强用数学思考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逐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让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质的飞跃。
(三)动手操作,解决生活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判定等知识,对于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转化的初中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让它们通过观察具体图形或实物模型并动手实验,根据自己的观察实验,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对加深学生认知与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是相当有益处的!
例如:在学过“相似三角形”后,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我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阳光下我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通过观察马上悟出了可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实施,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得到不断增强,进而实现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感受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
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有多种多样,但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方法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动起手来,经历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感受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吧! 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并乐于探究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