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改创新的途径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竞争时代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一重担无疑落到了教育者身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课改创新意识。而培养教师课改创新意识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 教师应树立课改创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具有探索精神
   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只追求眼前的名和利,让学生考出理想的分数,为自己加薪晋级增添砝码,而忽视整个国家和人类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教师,最终只能成为“教书匠”。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观不仅统帅着个人的才能,而且决定着一个人才能的发挥。爱因斯坦要求他的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因此,知识经济竞争时代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进取勇于开拓,为课改创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就应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迎接时代挑战,将眼光放在教改的前沿,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课改创新理论水平。
   二、 不断学习前人经验、理论,为课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播的知识和经验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修养,课改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无数优秀的理论成果,如果放弃不学,而是自己从头做起,显然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不可能切中时代的脉搏。理论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课改成果及其理论更是从事教育课改创新的现实源泉。进行课改创新的教师应善于吸收最新的教研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之中,结合实际经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发掘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内化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钱梦龙的“三主导读模式”,都是课改创新的有力凸现。教师在课改创新过程中,应尽量地接触或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等重要基本理论;同时还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实践法、个案法、经验总结等基本方法;另外,还要掌握与教育课改相关的其他理论。只有掌握了解课改理论及一系列方法,教师才能在课改创新中更好的指导教育实践,也才能更好地增强教学能力。
   三、以教学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创新
   课改创新的核心是“教”与“学”的改革,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对象是“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而关键是最终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质和量及其应用问题,所以课改创新不仅是教师的行为,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行为。只有学生参与并作为主体,才能检验课改的成果。课改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的素质。创新教育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明创造,而且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的心理取向。创造能力也决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一方面是对教师课改的应答,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课改创新对学生创新具有指导作用,使之成为其中的一个分点。教师的课改不应该游离于教学之外,而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时时感受到课改创新的光辉,促进其思维的灵动,碰撞出创造智慧的火花。
   课改创新意识的确立,是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条件下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只要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沿,积极开展课改创新,人人树立课改创新意识,就一定能够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
其他文献
一、创设良好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比较贪玩任性、猎奇、好逸恶劳、依赖性强而无创新意识,如果不让他们了解社会的状况,使之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在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中就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创新,做一个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主沉浮的杰出人才。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萌生创造的志向。在进行
期刊
看到一篇报道,大致是说在某个中学调查问卷中发现现代中小学生过分缺乏礼仪。这确实是现状,自己的班级也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自私是他们的代名词。很多次,当我走进班级的时候发现讲桌上是乱的,讲台上是脏的,这让我无法忍受。每个孩子只关心自己的座位上是不是整洁,而没有一个人主动的去捡起过道里的纸,哪怕是你已经旁敲侧击有意让学生注意起来,而绝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这让我感到很恐惧,为什么我
期刊
一、暗示性的色彩  诗词是抒写心灵的艺术,是表现情感与经验的艺术。诗人、词人往往深刻意识到了色彩在抒情造景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不是直抒胸臆地使用色彩,而是将自己特定情境下的感情与景物的色彩紧密地结合起来。表达轻松欢快的感情则用明朗清新的色彩.表达伤感阴郁的感情则使用暗沉、枯涩的色彩。《诗·周南·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描写桃花的红艳,也含蓄地指出了新嫁娘容貌的
期刊
认识题目:   对于“综合性学习”我一直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即课本每一单元后面所涉及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其实不然。纵观众多考题,我将其分为了两类:一类是以行为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性活动,如:办刊、辩论、参观、采访、甚至演出等。另一类是以问题探究为活动目的的综合性活动,实际就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类活动就是课本提供的每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形式。   考试说明对“语文综合性学习”
期刊
一、动手实践——实现活动性学习   “活动性学习”是相对于“机械呆板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也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帮助者。   要创
期刊
我很欣赏台湾高震东先生的一句名言:“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很显然,这是化用顾炎武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来。表面上看,二者没有多大差别,都是让人们为天下的兴亡,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说天下的兴亡,每个人都负有责任。这里的“每个人”当然包括你,包括我,包括他,也包括我们大家。顾先生这样说,无非是让我们每个人都为天
期刊
每参加一次报告会,就会在心中激起一圈圈涟漪,久久扩充着自己的心田。新教育实验倡导“让每位教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并提出“晨诵、午读、暮省”这些概念,而理念下的行动是改变自己、改变学生、改变教育的力量。临淄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巧妙地利用时节和描述时节的诗词,创造性地与学生开始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之旅。她认为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是“农历诗词”
期刊
动作描写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动作描写不仅能够写出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还能通过动作行为透视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要做好动作描写应从下面几处着手。   一、细致观察,如实描写   没有对动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就不会对动作了然于胸,也就谈不上准确如实的动作描写。可见,要想做好动作描写,细致观察,如实描写是关键性的一步。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段,体会作者在细致观察,如实描摹方面是
期刊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也不要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 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 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
期刊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