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作描写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动作描写不仅能够写出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还能通过动作行为透视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要做好动作描写应从下面几处着手。
一、细致观察,如实描写
没有对动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就不会对动作了然于胸,也就谈不上准确如实的动作描写。可见,要想做好动作描写,细致观察,如实描写是关键性的一步。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段,体会作者在细致观察,如实描摹方面是怎样做的。
文段1:三千米赛的枪声一响,李明就冲了出去,四圈下来,他跑到了第五的位置上。这时在他前面和后面的同学好多已上气不接下气。只见李明呼吸均匀,身体微微前倾,两手摆动自然,起脚落步稳健,一点也不乱,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我不禁高兴极了,这次比赛的冠军肯定是李明的了。
这里为了准确表现李明的潜力,作者抓住了以下动作“呼吸均匀,身体微微前倾,两手摆动自然,起脚落步稳健”,这些动作之所以如实生动都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
文段2:女师傅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干干净净的,习惯地撩起衣襟擦了擦手,然后高高挽起衣袖,拿起一个面片,在手里一拉,足有七八寸长,只见她两手牵住面的两头,一边轻轻地抖着,一边放入滚烫的油锅中,“刺啦”一声,香气随之飘出。女师傅两手牵着面片在油锅里轻轻地荡,然后松开双手,不慌不忙地从案子上拿起长筷子,轻轻地翻动着,没多久,黄澄澄,油汪汪,香喷喷的油条就递到顾客的手里了。
这段文字我们不看后面的油条二字,照样能猜出是炸油条的动作描写,因为作者有着细致的观察基础,他将一些关键性的动作(文段中加点的字)如实地描摹了出来,描摹非常成功。
二、深思熟虑,典型高效
对动作的描写仅停留在如实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进行动作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人物塑造要求个性化,所以动作描写也应个性化,即每个动作在如实之外,还必须准确反映人物的身份、职业、经历、习惯、知识、心理、性格等特征,这就是动作的个性化,这就是动作描写的深思熟虑,典型高效。
1、动作描写力求反映出人物的身份、职业等。
不同身份职业的人往往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动作,这一点同学们要认真把握,仔细揣摩。比如理发师在用剃头刀子时有意无意地都 要在皮子上蹭两下;大师傅在做饭时,总是下意识地用勺子敲锅;老师多数都有拿粉笔捏来捏去的习惯;领导干部总爱倒背着手朝人微笑,足球运动员走路总是外八字,舞蹈演员走路则经常地挺胸抬头,脚尖点地。
2、动作力求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郭全海把老孙头的玉石眼追了回来,人和马都喘吁吁的。老孙头跑到柴垛子边,抽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抡起木棒,棒子举到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仔细分析这些加点的动词,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老孙头又气又爱,充分展示了一个农村百姓对牲口衷情与爱意。
3、动作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动作虽是外在行为,然而行为心声,它往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所以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动作都不是随随便便描摹的,它往往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段4: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接他的东西。那人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得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了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仔细品味这些加点的动词,我们不难看出老栓的慌张恰是他老实本分善良性格在这种特定场合下的如实的体现;康大叔的一连的动作恰恰为自己勾勒了一幅丑陋,凶残,贪婪,无耻的嘴脸。
文段5:村前村后,河滩的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挂满了枝头……馋得人直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盘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哧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两腿骑在树杈上。
(刘绍棠的《榆钱饭》)
细读加点的句子你会发现一个大胆泼辣的村姑形象跃然纸上,正咧着嘴笑呵呵地朝我们走来。
三、细节刻画,不容忽视
大场面、大动作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固然重要,然面细小的动作描写(细节刻画)对人物形象的作用更不容忽视。下面我就来谈一谈,细节刻画对人物的具体作用。
文段6: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苇眉子划破了手,准确、细腻地揭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丈夫离家远行与日寇作战,吉凶难料,所以她刚一听到这个消息,很是吃惊和担心;;“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目的是怕丈夫看见,故意用一个自然随意的动作来掩盖,同时也为平静内心的紧张与慌乱。
鲁迅先生非常喜欢用细节来刻画人物,阿Q临终受审有这样一个细节,“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仅就画圆这一个细节,即使不了解阿Q的人也会为其麻木、无知、自欺欺人所哀叹不已。
鲁迅先生在《离婚》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正当爱姑诉说得刹不住车的时候,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里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一会!’七大人说”。仅此一个动作一个声音,就将义愤填膺的爱姑吓住了,整个客厅都压雀无声,于是一个狠毒威压的封建官僚形象一下子就站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不能不说是细节的功劳,这比一连串的动作刻画还要管用,还要有力。
翻阅学过的课文,出色的细节描摹比比皆是,《多收了三五斗》中的账房先生从眼镜上面看人,透射出对农民的满脸鄙夷和无情的嘲弄;站着喝酒而穿 长衫的孔乙己叉开五指罩住茴香豆,体现了所谓读书人的迂腐和穷酸;严监生临终的两个手指与葛朗台的亲吻十字架简直就是“中西合璧”,都无情揭露了吝啬鬼的贪婪本性。
其实做好细节刻画并不难,只要我们细致观察生活,广泛阅读,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写作时认真筛选,就一定会成功的。
一、细致观察,如实描写
没有对动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就不会对动作了然于胸,也就谈不上准确如实的动作描写。可见,要想做好动作描写,细致观察,如实描写是关键性的一步。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段,体会作者在细致观察,如实描摹方面是怎样做的。
文段1:三千米赛的枪声一响,李明就冲了出去,四圈下来,他跑到了第五的位置上。这时在他前面和后面的同学好多已上气不接下气。只见李明呼吸均匀,身体微微前倾,两手摆动自然,起脚落步稳健,一点也不乱,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我不禁高兴极了,这次比赛的冠军肯定是李明的了。
这里为了准确表现李明的潜力,作者抓住了以下动作“呼吸均匀,身体微微前倾,两手摆动自然,起脚落步稳健”,这些动作之所以如实生动都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
文段2:女师傅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干干净净的,习惯地撩起衣襟擦了擦手,然后高高挽起衣袖,拿起一个面片,在手里一拉,足有七八寸长,只见她两手牵住面的两头,一边轻轻地抖着,一边放入滚烫的油锅中,“刺啦”一声,香气随之飘出。女师傅两手牵着面片在油锅里轻轻地荡,然后松开双手,不慌不忙地从案子上拿起长筷子,轻轻地翻动着,没多久,黄澄澄,油汪汪,香喷喷的油条就递到顾客的手里了。
这段文字我们不看后面的油条二字,照样能猜出是炸油条的动作描写,因为作者有着细致的观察基础,他将一些关键性的动作(文段中加点的字)如实地描摹了出来,描摹非常成功。
二、深思熟虑,典型高效
对动作的描写仅停留在如实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进行动作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人物塑造要求个性化,所以动作描写也应个性化,即每个动作在如实之外,还必须准确反映人物的身份、职业、经历、习惯、知识、心理、性格等特征,这就是动作的个性化,这就是动作描写的深思熟虑,典型高效。
1、动作描写力求反映出人物的身份、职业等。
不同身份职业的人往往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动作,这一点同学们要认真把握,仔细揣摩。比如理发师在用剃头刀子时有意无意地都 要在皮子上蹭两下;大师傅在做饭时,总是下意识地用勺子敲锅;老师多数都有拿粉笔捏来捏去的习惯;领导干部总爱倒背着手朝人微笑,足球运动员走路总是外八字,舞蹈演员走路则经常地挺胸抬头,脚尖点地。
2、动作力求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郭全海把老孙头的玉石眼追了回来,人和马都喘吁吁的。老孙头跑到柴垛子边,抽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抡起木棒,棒子举到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仔细分析这些加点的动词,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老孙头又气又爱,充分展示了一个农村百姓对牲口衷情与爱意。
3、动作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动作虽是外在行为,然而行为心声,它往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所以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动作都不是随随便便描摹的,它往往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段4: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接他的东西。那人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得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了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仔细品味这些加点的动词,我们不难看出老栓的慌张恰是他老实本分善良性格在这种特定场合下的如实的体现;康大叔的一连的动作恰恰为自己勾勒了一幅丑陋,凶残,贪婪,无耻的嘴脸。
文段5:村前村后,河滩的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挂满了枝头……馋得人直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盘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哧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两腿骑在树杈上。
(刘绍棠的《榆钱饭》)
细读加点的句子你会发现一个大胆泼辣的村姑形象跃然纸上,正咧着嘴笑呵呵地朝我们走来。
三、细节刻画,不容忽视
大场面、大动作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固然重要,然面细小的动作描写(细节刻画)对人物形象的作用更不容忽视。下面我就来谈一谈,细节刻画对人物的具体作用。
文段6: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苇眉子划破了手,准确、细腻地揭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丈夫离家远行与日寇作战,吉凶难料,所以她刚一听到这个消息,很是吃惊和担心;;“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目的是怕丈夫看见,故意用一个自然随意的动作来掩盖,同时也为平静内心的紧张与慌乱。
鲁迅先生非常喜欢用细节来刻画人物,阿Q临终受审有这样一个细节,“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仅就画圆这一个细节,即使不了解阿Q的人也会为其麻木、无知、自欺欺人所哀叹不已。
鲁迅先生在《离婚》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正当爱姑诉说得刹不住车的时候,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里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一会!’七大人说”。仅此一个动作一个声音,就将义愤填膺的爱姑吓住了,整个客厅都压雀无声,于是一个狠毒威压的封建官僚形象一下子就站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不能不说是细节的功劳,这比一连串的动作刻画还要管用,还要有力。
翻阅学过的课文,出色的细节描摹比比皆是,《多收了三五斗》中的账房先生从眼镜上面看人,透射出对农民的满脸鄙夷和无情的嘲弄;站着喝酒而穿 长衫的孔乙己叉开五指罩住茴香豆,体现了所谓读书人的迂腐和穷酸;严监生临终的两个手指与葛朗台的亲吻十字架简直就是“中西合璧”,都无情揭露了吝啬鬼的贪婪本性。
其实做好细节刻画并不难,只要我们细致观察生活,广泛阅读,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写作时认真筛选,就一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