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边上的教育明珠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20063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武汉市汉阳区郭茨口小学,今秋华丽转身,正式启用高品质新校区,并与高校联合办学挂牌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郭茨口小学。在新一任校委会的带领下,运用“舞台教育理念”和CMC教育模式,构建“定位、关联、融合”的教育思维系统,推行“发现-实现-呈现”的3X课程改革,呈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在悠悠汉江水的孕育下,一颗教育明珠正在焕发其独有的光彩。
  历史定位其文化基因
  走进郭茨口小学,迎面看到的是蜿蜒盘旋的汉江文化3D模型沙盘。这里展示了汉江流域的文化风貌,从汉中起源到丹江口,再到武汉汇入长江,汉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学校负责人周红缨向记者介绍:西汉的张骞,从汉水边的城固踏出了第一条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东汉的蔡伦封侯于汉水边的龙亭铺,发明了造纸术;刘邦崛起汉中,诸葛卧龙腾起于襄阳、南阳之间,鞠躬尽瘁于汉中……“郭茨口小学是离汉江最近的一所学校,汉水文化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励着我们郭茨口小学的师生砥砺前行。”周红缨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满怀憧憬。
  据了解,郭茨口小学的前身是汉江边上的一个小私塾。1943年,乡绅彭叶宝见村里孩子们只能在田间嬉闹,又听闻庙里和尚会识字,于是找到廟里住持商议,由他本人出资在庙里以私塾形式教孩子们识字读经。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府在这个小私塾的基础上,正式办起了学校,“紫霞观小学”应运而生。此后,校名几经更改,“郭司口小学”“育红小学”“郭茨口小学”,无不见证着学校的变迁与发展。
  2008年,汉阳区教育局对学校改造翻修,校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为进一步加强汉阳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汉阳区政府正式启动学校改扩建项目,建成后的新校挂牌“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郭茨口小学”。新校区总投资1.83亿元,面积增加到17178平方米,开办24个教学班,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
  周红缨介绍说,学校以“定位·关联·融合”为思维框架,准确定位学校的区域坐标、历史坐标、文化坐标,把汉水之畔的学校和流经此地的汉水关联在一起,把历史记忆和未来目标关联在一起,把知识传授和品格塑造关联在一起,实现教育生态的融合发展,凝练出 “思河汉之源,行江海之远”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知新行健,思源致远”的校训,得到全校师生和家长群众的广泛认同。
  方法论优化管理机制
  “学校注重强化管理系统的科学化、管理行为的自主性和管理效果的辐射力。用‘大数据’提升管理精准度,‘小故事’提升管理参与度,‘工具书’提升管理仪式感……让学校每一个人担起责任,每个人实现自我管理,每一个人闪闪发光,这正是管理自信、管理自觉和管理自强的体现。” 郭茨口小学党支部书记孙芬介绍。
  2019年,随着《汉阳区教育教学管理‘1+N'质量评价方案》的出台,郭茨口小学首次启用大数据进行学科质量分析,聚力提升教学质量。
  王莉是学校质量发展中心主任,她通过比对区内各学校语文学业综合数据,发现本校六年级语文成绩存在“低分太低,高分太少,中间层分数段趋低”的现象。同时,她又将试卷中每题的考点和得分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找出六年级各班学生的素养优势区域及知识薄弱点,她大胆提出“分层教学”设想,要求各班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瞄准靶心,有的放矢展开学习。
  用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要看到数据说明的直观问题,更挖出这些数据背后的教学问题。通过对数据的深层分析,王莉发现六(1)班的“三分一率”虽普遍较低,但试卷中的两道阅读摘抄题的得分率均高于六(2)班。通过与六(1)班的语文老师王子豪交谈,得知他平时十分重视学生摘抄习惯的培养,从阅读文章到合理选择语句,再到规范摘抄,每一步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练习,因此此类题得分率较高。在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中,王子豪老师将自己“如何培养学生正确摘抄能力”的教学心得与全校语文老师进行分享,老师们受益匪浅。大数据分析,让每一位老师找到自己教学的闪光点,进而博采众长,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学的效率。
  副校长孙巧丽介绍,郭茨口小学在阅卷模式改革中,借力大数据调整教学、复习方案,合理确定课堂容量和难度,最终实现“数据分析—发现不足—改进设计—优化课堂—再次评价”。学校还依照大数据分析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监测,推动教育评价走上系统化、精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学校巧用大数据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在落实管理责任、特色活动开展、借力SWOT促进教师成长等方面,也尽显管理者的智慧。
  “人人都是学校的主角,管理就是让每一个人的身影都能被看见,让每一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周仁智副校长介绍,因学校拆迁重建,学校暂借到区内另两所学校过渡近三年。人员分散,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因此,学校通过增、改、调、创等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共同开发出一套《郭茨口小学常规管理效能手册》。它不仅像GPS一样,能让老师们对照目标,随时随地跟进各种工作进度,落地管理,更重要的是“标准”来自于人人,它塑造出的是共同的价值观,“标准”的管理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化,提升了教育的契合度。
  此外,全校教师每月开展一次“教育微叙事”展评,开展“十元钱 千分爱”全校公益活动,记录教育点滴,让每位教师都成为了有故事的人。“其实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故事,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教育之爱,这种关联会碰撞出神奇的火花,那是来自我们身边人性的光辉!”办公室主任卢敏说。
  为引领青年教师的“启蒙期”,突破骨干教师的“瓶颈期”,实现全校教师的二次发展,郭茨口小学借用SWOT职业规划对每位教师进行了长期高效的规划分析。SWOT分别指”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s”(威胁)。孙巧丽副校长介绍道:“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让老师们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白所处的环境带给自己的机会和威胁。教师从这四个方面分析‘现实的我’,从未来三年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外部支持等方面规划‘理想的我’,在现实与理想中间找到‘真实的我’,在规划与实践之间实现‘最有价值的我’,从而找到教师职业规划中的发展点,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新理念丰富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落实教育任务、实现办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建设更是历练教师最好的“演武场”。郭茨口小学立足国家课程,基于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了“发现-实现-呈现”3X课程体系,即让学生在探究与研究中“发现”,在合作与创造中“实现”,在表达与交流中“呈现”。课程包括“3X密室探索”课程、《读江记》文化通识课,“这就是爱”的德育戏剧课程等。尤其是密室探索课程,是基于目前十分热门的密室逃脱游戏创设而成,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
  一道计算题的答案也许就是宝箱的密码;将杂乱的物品整理回原地,就有机会发现成功逃脱的线索;按提示填对单词,即可找到破解谜题的关键……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烧脑情景,可不是出现在电影里,而是郭茨口小学新开发的“3X密室探索”课程活動。记者看到,在郭茨口小学,有一间密室教室,大小与普通教室无异,被老师巧妙地分成了3个小房间。收银台、百宝箱、密钥、九宫格设计表……室内的一切物品均由老师们亲手制作。郭茨口小学电教主任朱胜是该课程负责人,他介绍,目前,该课程研发团队由学校8名教师组成,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他们不仅自己制作道具,还要创设主题情境,根据所教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及能力训练点设计成一道道通关线索。如数学老师会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去当收银员,计算物品的单价和总价,其中一个答案就是宝箱的密码;科学老师会在现场留下一支荧光笔,当光线照到被处理过的数字,数字会变色,这些数字可能就是逃脱线索。曾体验过该课程的五年级学生王莹说,她非常喜欢上密室探索课,因为想从密室逃脱,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关注一切小线索、小事物,游戏不仅将平时那些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了,而且在闯关中同伴联手打怪兽,合作解难题,这份友情很珍贵。
  没有游戏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该校开设这项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去学习、去成长,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亲汉水,探汉源,品汉味,悟汉情。让汉水边的孩子,在六年的学习中,通过若干个主题学习,从一个人到一座城再到一条江,了解汉江流域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在厚重的汉水文化浸润里饮水思源,这是郭茨口小学又一特色校本课程——《读江记》文化通识课程。
  低年级段开设了文本《读江记》之《人》,通过绘本带领孩子们品读汤汤汉江走出的千古帝王,拓路先驱,学术巨匠;组织学生坐船游汉江,实地寻访那些过往的人与事;到黄鹤楼公园参观岳飞广场、米芾拜师像,到磨山风景区探访李时珍本草园、刘备郊天坛,到张之洞纪念馆瞻仰抱冰堂……探寻这些人物与汉江的联系,充分挖掘汉江深厚的人文资源。中年级段开设了文本《读江记》之《城》,课程顺着汉江的流向,从源头开始,按照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领略汉江两岸城市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探寻这些城市与汉江之间的关联,充分挖掘汉江边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年级段开设了文本《读江记》之《江》,围绕江之行、江之艺和江之情三个主题展开。在“江之行”中,了解汉江拥有的丰富水道资源、完美的古老城池和传奇、贯通南北的交通脉络和文化通道,挖掘这条沟通“丝绸之路”的纽带推动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历史。
  此外,郭茨口小学开发的一年级入学课程“黄金·周”、童蒙养正规则课程“我们的21天约定”、德育戏剧课程“这就是爱”等系列校本课程,让孩子们真正实践着“人人是自己的主角,舞台是人人的舞台,台上台下都是主角”的文化理念。“特别是‘这就是爱’德育戏剧课程,师生们在共同构筑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互讲故事、进行角色扮演,人人都能在舞台上成为自我的主角。学校还是武汉汉剧院、武汉人艺的基地校,每周都有专业演员来授课,孩子们在戏剧表演和训练中既感受了文化魅力,更找到了自信。”课程建设中心主任赵谦如数家珍。
  七十载的风雨兼程,七十载的睿智求索,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郭茨口小学在三千里汉江的孕育下,知新行健、思源致远。七十年的历史传承使这所学校在改革中延续梦想,在迁徙中演绎传奇。思河汉之源、行江海之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郭茨口小学在奔腾的汉水江边,以她灵动和柔美的气质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的一天上午,临潭县长川乡千家寨小学苟晓英老师早早地就打开了安装在教室的一体机和摄像头等设备。8:20分,她将带着孩子们与350公里外的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同上一堂音乐课。由于音乐老师短缺,原本教语文的苟老师又承担了学校音乐课的教学,虽说有一定的乐理知识,但毕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  音乐课通常是在多媒体教室播放视频让学生跟着唱,用电钢琴等教学设备现场教,但对她来说这些都很
期刊
近年来,我们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指导,把握全局,科学规划,分工协作,协同创新,抓住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提升、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改革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升育人水平。  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们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
期刊
天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来就有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第一套完整的私立教育体系——南开系列学校、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北洋电报学堂、第一所法政专科学院——北洋法政学堂、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北洋女师学堂等均诞生在天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教
期刊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我市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两年行动方案(2019—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持之以恒,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久久为功,夯实学前教
期刊
天津市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为指南,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在加大经费投入、加快资源建设、补足配齐短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努力构建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与天津城市定位相匹配、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顶层设计统领建设“双一流”  2017年9月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获批国家
期刊
天津大学自“双一流”建设以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一流大学建设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不断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推动学校“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产出一流创新成果。天津大学以重大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
期刊
近年来,南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以质量和特色为基准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围绕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学科为牵引的人才、教学、科研、开放等相互贯通衔接的一流大学建设。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内涵建设。围绕“双一流”建设中心任务,推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南开40条”。按照“聚力登峰、集群发展、前沿交叉”的学科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化学、数学、统计、材料科学与工程
期刊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新的征程,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新定位,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推动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内生变量。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  天津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于2019年2月发布了《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2.
期刊
“千秋伟业,始于教育;教育之本,在于教师。”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兴国必先强师”。山东省潍坊市积极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他们实行文化引领,关注教师成长需求,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教师激励评价机制,搭建立体化的教研平台,构建多层次的保障体系,让教师充分体验到职业价值感,促进教师
期刊
家校关系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现实中老师“用书本体罚逃课学生”而受到“双重处罚”、老师因课堂劝架遭家长索赔后跳河自杀等悲剧事件,虽然只是个例,但反映了当下家长的焦虑给学校带来的冲击。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无法忽视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校关系的共建也应与时俱进。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天然的生力军、决策者和资源库,让家长参与学校变革,与孩子们一起成长,这是学校推进家校共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