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不能再忽视了,为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笔者在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课程实施建议,根据新教材编排宗旨,结合学生的年龄、身心特征,着重“情理结合”,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与情感的乐园。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    一、找数学,体
纵观数学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许多著名的数学结论和重大发明都是从猜想开始的。然而,在传统数学中。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而忽视了猜想等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猜想能力,懂得现代教育心理理论,大胆地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摸索猜想规律,总结经验,并在理论上加以探索、论证。    一、猜想走进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数学猜想是现代教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的心理活动,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集中思维,且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几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步探索,并做了一点工作以陈陋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多数老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然而,不管你使用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数学的学习上总会有一部分同
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数学教育,从根本上扼杀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探索和应用,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
【摘 要】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都要求我们的教学由指导学生继承学习向引导学生创新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学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决定了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数学教师,毫无理由回避,而应积极寻找、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那作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如何发掘每名学生的创造力。使每名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浅析转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