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反思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_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面临变革的命运,近几年我区的新课改进行的轰轰烈烈,在教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几年我也参加了一系列市、区级的新课改观摩课、优质课,收获颇丰。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完全抛弃过去,一切志在标新立异的做法我认为值得反思。
  反思一: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认为新课改就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成了学生比拼的擂台,老师不敢多讲一句话,在课后的经验交流,评课说课的过程中课堂上老师讲的少,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成为新课改成功的标准。至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多少人关心。实行新课改,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说,新课改后上课就是轻松了许多,备课轻松了,更不用讲课了。我认为这是教师对自己主导地位的一种漠视,更是对课改的一种曲解。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在课堂上学生说唱跳演,热闹非凡。但我认为这热闹的背后是浮躁, “创新”的背后是虚无。
  反思二:语文课是什么课
  在强调整合、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背景下,语文课的外延被无限制地放大了。在听了几节语文综合实践课后,让我对于语文课本质更加迷惑了,在这些实践课上,所涉及的知识之丰富,科目内容之庞杂,确实让我这个教了十多年语文的教师也感叹不已。很多知识已经超出我这个为人师者的知识水平,让我怀疑自己是否还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语文课与其他课到底还有分界线吗?我觉得不管选文的内容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詞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近年一些作品,尤其是在学生中所流行的当代学生作家的作品,思维奇特,想象丰富但语言大多简陋,粗俗,根本无法和我国早些时期的作家相比!这是否与我们的教学中放松基础知识的强调不无关系?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砸咀嚼,这是任何综合性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仅仅靠品味、整体感悟等方式积累语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系统的语法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詞能达意,更能做到詞能传情,詞能传神。
  反思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教材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自主,教师在课堂上又该处在什么位置?在我所听的观摩课,教师似乎成为看客和评价者,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只是在学生表演精彩时加以表扬,有缺陷时加以提示,最后再反馈知识和做出评价。无怪乎有听课的教师说,这样的语文课不要教师也罢,教师变得可有可无了!这让我对于教师的角色也迷茫了,传道授业解惑是否还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真的就无足轻重了吗?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经历许多年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其知识之丰富,结构之复杂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说学会就可以学会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适用时代发展的需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用它来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但我认为对任何新事物的认知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让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实践中探索、交流,不断丰富、完善新课题的内涵,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其他文献
在阅卷场里,作文试卷除标准卷集体评阅外,就是现在实行的网上阅卷也只有两个人在阅,虽减少了评分的误差,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阅卷老师的“眼光”决定着考生的作文价值,所以考场作文是为阅卷老师而写作。因此我们要根据阅卷老师的口味采取相应的对策,博得他的们赏识和青睐,那就只有自己的作文能“出新”“出彩”,他们才会慷慨地为你的作文打出高分。   在平日的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题
期刊
古语云:“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它们都是在阐释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部分地区语文教育教学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局面。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阅读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
期刊
我们常说,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其实它们说的都是以小见大,都是通过细节来展现事物的全貌,并能尺水兴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明代王锡爵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将带领读者品味归有光细节中的深情。   一、动作传真情,语言显个性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期刊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道:“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作文批改,无外乎评价和指导两种功效。其实,从创新角度来讲,作文评点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更应该是一次以作文为载体的师生交流,甚至是一次因材施教的难得机会。那么什么样的作文评语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作文的多种功能呢?  一、慎用“不”字,鼓励为主  以往我们批改作文总是给学生指出很多缺点和不足,如“中心不明确,选材不合理”……但如何才能使中心明确,选材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思维方式的单一呆板,情感体验的苍白拘谨,结构布局的八股腔调,行文手法的如出一辙。面对这种情形,我认为若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巧妙选“米”,做好选材,又要合理谋篇,提高“炊艺”   一、巧妙选“米”,科学选材   学生面对文题无语可说很正常,这并不是说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而是虽有观点但苦于不知如何选材论述。面对选材,有些学生可谓是黑茫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是应引导学生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
期刊
为人师者,无不希望自己被学生爱戴,获得好的口碑。尤其是教学压力较大的高中阶段,这种希望就愈显得强烈,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学生好评呢?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  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责任。  作为老师,教育学生是自己的天职,对学生负责是为人师者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责,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冷暖,关心学生的心情,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等,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期刊
李煜和李清照都是我国文学史上写词的大家,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的词充满了凄婉的色调,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历来研究颇多,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分析这两位绝代词人感伤的精神世界及不一样的闲愁。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地处江南的偏僻小国,不断受到北方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的威胁和压迫,直至灭亡。李煜25岁即位时,南唐已沦为宋朝的附庸。他已觉察到国势日危难以挽回,因此在亡国之前他的词中已经流露出一种凄婉的对人
期刊